編輯整理/本刊記者 楊曉
以自然的名義
——籬苑書屋
編輯整理/本刊記者 楊曉
你是否能想象:在坐落于流水與灘石之上,背倚山巒,面朝清泉,用3萬根柴禾構(gòu)建而成的自然圖書館中品味書香是怎樣一番滋味?
將大自然清新的景色凝聚成一個靈性的氣場,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這就是坐落于北京懷柔區(qū)交界河村的一所風(fēng)格前衛(wèi)的“世外桃源”。
籬苑書屋建于2011年。從懷柔城區(qū)出發(fā),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在崇山峻嶺之中穿行半小時后,便抵達交界河村。沿著村西的卵石路一直走,你會發(fā)現(xiàn)一座細(xì)長的木棧橋?qū)菖c卵石路相連,橋的另一端,那幢暗灰色,神秘、沉穩(wěn)的建筑,完美而巧妙地融入到山水的環(huán)抱之中。
整個建筑為鋼混結(jié)構(gòu),這是一個長30米、寬4.35米(軸線)、高6.3米的長方建筑體,總面積約170平方米,采用100x100及100x200的方鋼作為主要構(gòu)件,每兩米一根柱子被以焊接方式連接,外部圍護材料使用鋼化玻璃。該建筑在立面上以90厘米為模數(shù),每90厘米焊一圈鋼框,中間插有柴禾桿。
走進室內(nèi),通透開闊,一片暖黃的木色。目之所及全是高高低低的木架,架上擺滿了歷史、文學(xué)、科技等種類繁多的書籍。在書屋的兩端,還各有一個下沉式的相對獨立的圍坐、討論空間,可以在此談古論今。室外的陽光透過柴禾桿間的縫隙將院里斑駁的樹影投映到室內(nèi),微風(fēng)拂過,更有一種搖曳多姿的風(fēng)影動感。在這個舒適靜謐的閱讀空間內(nèi),沒有一張椅子,取而代之的是與書架連接的木質(zhì)臺階和幾個棉布坐墊供人們隨時隨地坐下閱讀。
在這個建筑空間里,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隔斷,也沒有任何家具,突顯出空間的完整性。唯一的一處隔斷是從混凝土大門進入室內(nèi)時的玄關(guān)。濃縮的入口空間為接下來的主要空間做了“經(jīng)典”的鋪墊,而這種將建筑與家具融為一體的設(shè)計,不僅讓空間顯得干凈簡潔,更多地考慮了人在生活中的自然性。
之所以選用柴禾桿作為書屋外墻,為的是使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渾然一體,是將人為的介入消隱在與自然的對話之中。因為它是當(dāng)?shù)仉S處可見的自然材料,會吸引各種生物--鳥類也可能來此筑巢。泥土和糞便混合在一起,植物也可以附著生長,運用自然材料構(gòu)成的建筑,最后又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想象,書屋完全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共同呼吸,并隨四季更迭變換顏色,該是多么美妙的畫卷啊!
“籬苑書屋”在使用過程中,還擔(dān)負(fù)起社會資源有機循環(huán)的作用。書屋中的書籍,全部由捐贈而來。每位來書屋的讀者都可以自愿捐書,并可用3本書換回書屋內(nèi)的任意一本。這樣做不僅使書屋的藏書量可以增加,也帶動了藏書的流動性??梢?,雖然存在于山谷之中,但是其平臺范圍是完全不受地域局限的,既服務(wù)于當(dāng)?shù)鼐用?,也服?wù)于周邊城市。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從城里來到交界河村,只為看看這座用柴禾桿搭建的奇特書屋。人們在這里烤烤太陽,醒醒腦,讀讀書,拍拍照,原來圖書館也可以這樣有味道!
因為書屋完全依靠自然的光線,并且沒有水和電,所以提醒要去書屋的各位讀者,日落西山之前這里就要關(guān)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