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華
中學政治教學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育人為先”,政治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更是新程改革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要求教師要善于給學生時間、問題、懸念、難題,使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自身不斷發(fā)展。
體會一:要注重閱讀指導,提升理解能力
課本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考試題目答案的依據(jù)。高中政治教材中又選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有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復雜,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本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從中理解課本知識內容所在,全面地讓學生加以理解,從而迅速、準確地掌握知識。
如高一政治第一課的重點名詞“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1)主干成分:“商品是勞動產品”。簡單地說,商品就是勞動產品。這種“化繁為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商品”這個經濟學名詞概念的要義。(2)第一修飾詞:“交換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勞動產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說,商品是有條件的,并不是任何“勞動產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商品”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體會二:要重視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發(fā)展
新課標的課堂教學中,倡導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其共同目標是把時間和能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
如在高中的《經濟常識》“市場經濟的缺陷”教學中,由于學生年紀比較大,很多問題學生都會自主分析,老師可以列舉身邊的經濟現(xiàn)象,如“藥廠假藥事件”,通過真實的、慘痛的教訓,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1.你認為造成慘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這樣的結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們該怎樣防止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樣從時事熱點的直觀中感知到了問題的緣由,然后通過師生、生生合作對話,探究出了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措施。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許多知識在學生合作對話、相互交流中完成,讓學生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的知識比較全面的理解。
體會三:要聯(lián)系時事熱點,強化政治理論
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強,如何讓學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概念、原理、理論體系?如何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時事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要聯(lián)系時事熱點,列舉現(xiàn)實事例顯得尤其重要。只有讓學生回到生活實踐中去,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讓學生關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社會熱點透視”“實話實說”等節(jié)目,對當今社會熱點、現(xiàn)實困惑,進行相關理論分析。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0 年12 月26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 個百分點。這樣一則重要的經濟新聞,既可由政治教師介紹給高中生,也可由學生自行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渠道去搜集,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從中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聯(lián)系課本經濟常識中的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及投資與消費等知識作出自己的分析。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了分組討論,有的查閱資料,有的咨詢老師,最后形成下列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提供哪些啟示?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盤活了內容,又訓練了學生透視政治、經濟現(xiàn)象的能力。
體會四:關注習題講評,把握解題實效
教師課堂教學為了完善知識結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習題講評是必不可少的。在習題講評中,教師不能簡單地校對答案或糾正錯誤,而應從方法步驟著眼,從解題思路入手,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題意,弄清要求和條件及其關系,從而理會解題的關鍵,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案。
例(2008全國文綜卷I38)材料一:2007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xù)上漲,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出現(xiàn)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fā)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
材料二: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yè)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xù)四年增產,儲備充足。
為了防止糧食危機蔓延到我國,造成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我國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第一步審析題型導語,從設問句中不難看出,本題是一道“措施型”試題。第二步審析背景材料和設問,明確命題角度。然后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審讀設問和材料明確行為主體,本題的設問明確規(guī)定了行為主體是“我國政府”,二是審讀設問和材料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即明確措施的針對性)。從設問看,本題是解決的問題是“防止糧價大幅上升”,從材料看,世界出現(xiàn)了糧食搶購和糧食危機,因此本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應對糧食危機、控制糧食價格”。第三步建立理論與試題的鏈接點,分析解決問題的“措施”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聯(lián)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聯(lián)系材料,看看材料給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現(xiàn)的是問題和困難,就要對癥下藥地提出措施(如本題材料一);如果材料呈現(xiàn)的是成功經驗(如本題材料二),就要對材料中的措施與經驗加以概括總結,并使之與教材理論相符合。三是聯(lián)系時政知識和社會知識,從時政知識、社會知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結合教材知識可知,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要控制糧價就需要緩解糧食供求緊張的局面,在此基礎上,我們可結合教材、材料二以及相關的時政知識來分析如何增加糧食供給、如何穩(wěn)定(或減少)糧食需要。所以習題的講評要引導學生總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給學生解題技巧,把握解題實效,提高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