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春
1999年9月1日,齊齊哈爾鐵路六小一(3)班里,有兩位特別的同學。一個是30多歲的婦女,為了不影響后排同學的視線,她弓著身子,蜷縮在一個小板凳上。她的同桌是個孩子,一雙空洞的眼睛東張西望,老師領著大家朗讀課文,他卻一聲不吭……
這是一個媽媽帶著聾啞兒子在上課。媽媽叫陶艷波,兒子叫楊乃斌。小乃斌四個月大時因為高燒燒壞了耳神經,從此陷入了無聲的世界。
小乃斌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陶艷波擔心聾啞學校沒有語言交流環(huán)境,會影響兒子,便堅持送兒子上正常小學。在她的再三懇求下,齊齊哈爾鐵路六小收下了小乃斌,并且同意陶艷波跟孩子一起上學,充當孩子的耳朵。
求學路上,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會遭遇難題,更何況楊乃斌這樣一個失去聽力的孩子。剛開始,一堂課下來,楊乃斌常常是一無所獲。陶艷波必須晚上放學回家后,將白天上課的內容一點點“講”給兒子聽。
漸漸地,楊乃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唇語,可以憑借助聽器和唇語的幫助,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交流了。
陶艷波從電視里看到有一種先進的人工耳蝸,能大大提高聽覺障礙者的聽力。她盡其所能地到處湊錢,終于在一個月后帶著楊乃斌到北京做了安裝人工耳蝸的手術。
將捕捉到的聲音轉換成語言,還需一個艱辛的過程,陶艷波又帶著兒子開始了聽力訓練。―年后,楊乃斌慢慢適應了利用人工耳蝸與人交流。只是上課時他只能聽懂3O%,依然離不開母親的耳朵。
上課時,只要老師不板書時,陶艷波就將老師的提問快速記錄下來,拿給兒子看。45分鐘一堂課,她一秒鐘都不敢走神,每上一節(jié)課就像是打了一場仗,手上、身上全是汗。
緊張的“教學”生活讓陶艷波身體嚴重透支。上小學時,陶艷波視力還很好,到了初中,已經要戴眼鏡了,高二分科后,她的視力更是大不如前,近視增加到5O0度,鬢角也有了縷縷白發(fā)。但她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楊乃斌不僅學習不斷進步,聽力也大有長進,在課堂上可以聽懂講課內容的5O%了。
2011年高考,楊乃斌以568分的成績被河北工業(yè)大學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陶艷波心里無比自豪,自己的孩子一點也不比別人差。
2012年2月11日,陶艷波被評為天津“真情2011都市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問陶艷波:“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你創(chuàng)造了這個讓石頭唱歌的奇跡?”陶艷波輕輕拭去眼角的熱淚,說:“我覺得這并不是奇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他相信石頭也能唱歌……”
司志政摘自《37°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