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孫狀云
茶人之家,對于許多茶界的人來說,也許并不陌生。杭州西子湖畔,靈隱道上的洪春橋邊,透過綠蔭深處,有一處庭院式的古典建筑,那便是“茶人之家”。這是三十多前,由已故的浙江農業(yè)大學教授、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倡議而籌建的。
三十年過去了,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安枞酥摇本拖袷且环街旒t的印,重重地壓在當代杭州茶文化畫卷上,以她的質樸與厚重喚起人們對杭州茶文化歷史的回顧,她以杭州茶文化歷史標志性的轉折點或新的起點,見證和引領了杭州乃至中華茶文化興起與發(fā)展的三十年。有人說,杭州的茶人之家,是當代茶文化的拓荒者,有人說,她是杭州茶文化傳播的搖籃,也有人說,她是杭州茶館文化和茶藝文化的發(fā)祥地,還有人說,她是早期杭州茶文化普及的一所沙龍和學校。
三十年杭州的茶文化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十年前,杭州還找不到一處像樣的茶館,三十年后,杭州街頭到處是林立的茶館茶樓,茶館茶樓也已成為這個都市的城市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十年前,不少人還不知道茶藝茶道為何物,面對著一支支海外來訪的茶道茶藝交流團隊,杭州的茶人們曾經為找不到一個可以對口交流的團體和單位而困惑過。三十年后,我們不僅把茶泡得流云如水,而且茶藝師業(yè)已成為國家有關部門認可的技術工種、成為正式的職業(yè),杭州也成了茶藝師培訓及茶藝交流的中心。各級茶文化研究社團紛紛成立,杭州茶文化事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的局面。
三十年前的茶事,是茶人的茶事,三十年后,“茶為國飲,杭為茶都”,一臺臺茶事、茶會,成了杭州城市的重大節(jié)日,由專家學者文人的茶文化變成了普惠大眾的茶文化。這一切,與茶人之家最初播下的茶文化種子不無關系。
在莊晚芳先生的倡議下,1982年10月成立了茶人之家籌備處,到1985年4月23日在杭州靈隱路上洪春橋畔的茶人之家建筑正式落成,這跨越了部門、跨越了地區(qū)界限的茶人之家,成了事實上的聯(lián)系海內外茶人的一個社會團體,以茶人之家名義舉辦的一臺臺茶會,首開了茶人茶事之風,以“家”的名義,讓所有的茶人聚集在一起了,它無疑是茶界專家學者談論茶業(yè)大事的沙龍。
曾記得,1983年10月在杭州舉行的那次盛大的茶人之家茶事咨詢會,這是在1984年中國茶界災難性的“產大于銷”來臨前夕,剛剛籌備一年的茶人之家非常具有前瞻性地召開了由全國范圍內茶葉專家參加的茶事咨詢會,邀請了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及莊晚芳、王澤農、黃國光等一批著名茶葉專家云集杭城,一起會診處于計劃經濟末期的茶葉產銷流通體制,暢談發(fā)展茶葉貿易與文化宏論,共商開創(chuàng)茶葉產銷新局面的大計,為爾后的茶葉市場放開,促進我國茶葉產銷改革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1985年4月23日茶人之家新居落成典禮,參與典禮的海內外茶人與愛茶人,由衷地發(fā)出了感嘆,茶人有了自己的家了!她由一個場所變成了一處茶文化的景點,由專業(yè)茶人的沙龍變成了茶文化的窗口與陣地,曾經海內外的茶人到杭州,都會以一種心儀之想去自己的家里看看,都說茶人之家,是一個茶人真正的家。
三十年來,茶人之家接待過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摩洛哥、俄羅斯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qū)的茶人和茶文化社團,韓國著名茶人崔圭用先生曾三次到茶人家作客,臺灣茶葉之父吳振鐸先生曾作客茶人之家。也接待過國際茶葉標準化標員會主席等一行,以“家”名義還接待過摩洛哥駐華大使。陳慕華、田紀云等領導人先后蒞臨茶人之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茶人之家成了茶人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僅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把所有的包括外事在內的茶事活動放在茶人之家,其他與茶有關的部門也都將茶人之家當作茶事活動唯一場所。1988年5月14日浙江省茶葉學會首次在茶人之家舉行“探新茶學”。1989年,浙江省茶葉學會又在茶人之家舉行“飲茶與健康”第二屆茶宴。茶人之家是很多茶人與愛茶人的心儀之地。后來,亦成了成立不久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辦公所在地。
茶人之家對外產生影響力的,除了她聯(lián)系海內外茶人,開展系列茶事活動外,真正起輻射作用的是那一本依然叫《茶人之家》的小冊子,她歷時十年,辦了整整40期,她是早期最有影響力的一本茶文化、茶經濟的內部刊物,它也是《茶博覽》雜志的前身。
曾經的茶事,人們興許已經淡忘,翻開那一本本合訂本,裝幀與印刷在現(xiàn)在看來,也許太簡陋了,可是重讀其中的不少文章,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不少文章文彩依舊,透過歲月沉淀下的茶言茶語依然不乏真知灼見。在茶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極有耐心地進行著拓荒者的耕耘,在傳播與普及茶文化的過程中,逐步演繹了茶文化的完整概念,提升和完善了中華茶文化的內涵。不少人是從這里開始了茶文化研究。曾經的讀者,曾經的作者,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他們中不少已經成了二十一世紀茶文化研究的專家與大家。
因為有了《茶人之家》,所以才有《茶博覽》的公開出版。正如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創(chuàng)會會長李元章先生在1993年的《茶博覽》公開出版創(chuàng)刊號上所說的:“從《茶人之家》到《茶博覽》,跨出這超越而嶄新的一步,是我國十多年茶葉經濟發(fā)展和茶文化繁榮的必然,是國際間合作交流日益擴大的需要,也是廣大讀者多年來的期望。”《茶人之家》由乍雅還俗的茶文化,到專業(yè)茶人、文人雅士的茶文化,再到二十一世紀雅俗共賞的茶文化,茶博覽在引導杭州茶館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引領市民既品又飲的飲茶風氣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到二十一世紀,杭州茶文化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最后形成“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的全民茶文化,《茶人之家》和《茶博覽》在推動杭州茶文化發(fā)展的每個階段,起到了專業(yè)媒體之號角與導向的作用。2011年,《茶博覽》雜志獲得“中國茶業(yè)界最具影響力傳媒品牌”殊榮。
天下茶人是一家,茶人的家承負了弘揚茶文化的光榮使命,這是茶人的事業(yè),茶人需要承擔起一份責任。
1987年5月27日,茶人之家迎來了近四十年間臺灣第一個茶藝文化訪問團,以臺灣天仁關系企業(yè)副董事長李瑞賢為團長,臺灣陸羽茶藝中心總經理蔡榮章為副團長的一行20人。茶人之家向客人奉上了以“客來敬茶”為主體的西湖雙絕——龍井茶、虎跑水,臺灣茶人帶來了凍頂烏龍和“東方美人”白毫烏龍。那一杯龍井茶的清香和臺灣凍項烏龍的醇香在兩岸茶人間留下了永久的記憶。這亦是海峽兩岸在杭州舉行的首次茶藝交流。
隨后,臺灣天仁集團總裁(現(xiàn)為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先生多次訪問茶人之家,并向正在籌建的茶人之家基金會捐款。從此,李瑞河先生也就與茶人之家基金會會長李元章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1996年,由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組織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團訪問臺灣,會長李元章先生作為主要成員隨團出訪,引起了臺灣茶界的熱烈響應,為臺海兩岸的茶界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說,兩岸茶人茶文化的交流,茶人之家基金會發(fā)揮了超越了一般社團的非凡作用。
1989年到1992年,是杭州茶文化訊速崛起時期。1990年10月25日至27日杭州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茶人之家作為發(fā)展起和聯(lián)辦單位之一,來自日本、韓國等國及國內各省和香港、臺灣地區(qū)的茶人參觀和訪問了作為會議指定的參觀景點茶人之家。
1991年4月24日至26日舉行的杭州國際茶文化節(jié),茶人之家作為國際茶道茶藝表演交流的主場地,精心準備的茶人之家茶道表演隊,與日本茶道表千家丹月流、北海道寶千流,全日本煎茶道聯(lián)盟,臺灣“華夏茶道訪問團”等海外著名茶藝家同臺獻藝,茶人之家奉以“龍井茶宴”,借取一杯春露,共識一片素心。初綻的杭州茶藝經茶人之家年輕“茶藝師”的用心演繹,客來敬茶、廉、美、和、敬的茶藝之心,與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韓國茶禮的“清、靜、和、樂”,臺灣茶業(yè)的“清、敬、怡、真”等茶藝意境,交相輝映。共同的茶心下結下了同為茶人的無邊友誼。
陳順源先生是原法國嘉華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一直致力于中法茶文化的交流。作為一名長期移居海外的游子,沒有比中國茶更能慰藉思鄉(xiāng)之情了。片片新綠,眷眷茶情,陳先生十分珍惜與茶人之家建立的茶情和友情,每一次回到祖國大陸,他都會借道杭州,來茶人之家看看,道聲平安、給個祝福。
正如英國茶人吉姆斯芬勒所說,因為茶,因為茶文化,使大家彼此間的交流更近了,她喜歡杭州的茶人之家,更希望在英國也能找到一個能夠歸屬茶情與心靈的一個場所。日本知名茶葉化學香氣專家山西貞教授在茶人之家成立20周年之際發(fā)來賀信,十分動情地說:茶人之家總是給來訪者一種悠久、平和及幸福感,她的偉大功績將得到流傳。
茶人之家基金會作為全國第一家茶業(yè)專業(yè)基金會,早在1994年12月,聯(lián)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中國國際商會浙江省茶葉行業(yè)商會等單位在上虞綠洲山莊專門召開了一次“倡導茶為國飲研討會”,研討會上,時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的王家揚先生指出,之所以要提倡茶為國飲,是因為茶確實是一種能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的天然飲料。時任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的陳宗懋先生,也在那次會議上呼吁:倡導茶為國飲,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與會的50多位茶業(yè)和茶文化專家、學者、茶廠廠長及關心愛好茶業(yè)和茶文化的人士,他們就推廣茶飲料、開拓茶市場、弘揚茶文化、發(fā)展茶產業(yè)等各種角度論述了茶為國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到2004年,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向全國政協(xié)正式提出了“茶為國飲”的提案,引起了中央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媒體紛紛介入為茶為國飲推波助瀾,現(xiàn)下“茶為國飲”深入人心。
茶為國飲,是無數(shù)茶人的夢想。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開展的“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qū)、進企業(yè)”等活動,使“茶為國飲”已不僅僅是一句宣傳口號,變成了全民飲茶的推廣實踐。如今,茶從最早的茶人之茶、專家學者之茶,到文人墨客之茶,到茶商茶館之茶,到政府領導關心之茶,最后回歸到百姓之茶,茶文化以她的無窮魅力提升了茶的品位與內涵。
為了使茶人之家基金會得到更大發(fā)展,讓茶文化在國際上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和繁榮,茶人之家基金會創(chuàng)會會長李元章先生提議以茶人之家作背景襯托,成立國際性的茶人之家基金會,得到了國內外茶人的廣泛響應。
茶人之家基金會于1989年春,經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正式批準更名為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代表了茶人之家又一個新的起點。在1990年10月12日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英國、法國、美國、阿富汗、塞內加爾、香港、臺灣等地的茶商、茶人云集杭城。許多參加此次慶祝盛會的茶商們一直津津樂道,他們對浙江茶葉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對茶人之家基金會所描繪的弘揚茶文化,發(fā)展茶科技,為振興茶業(yè)服務的宏偉藍圖而打心眼里折服,忘不了美麗的西子湖,忘不了畫舫上舉行的那臺“龍井茶宴”的盛大茶會。
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曾先后頒發(fā)了“興茶成果獎”和“吳覺農茶學獎學金”,舉行了90茶文化知識競賽,在1992年10月召開的基金會年會上舉行了國際性的“綠茶與健康”報告會。這是基金會開展公益性活動、服務于社會,服務于茶業(yè)的一個部分,對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振興茶業(yè)經濟起到了滴水之功。
國際性的茶人之家基金會的成立,為茶人之家的家業(yè)興旺,奠定了物質基礎,考慮到地處洪春橋的茶人之家的房產不久將到期,基金會負責人開始籌劃在南山路上物色場地發(fā)起籌建茶人村,由家到村,使茶人擁有一個永遠的茶家。
同時正式申請由《茶人之家》改名為《茶博覽》正式出版。兩項大事,如愿以償。
1993年,《茶博覽》以新面貌正式公開出版。
1996,西湖國際茶人村落成。
2002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及浙江省政協(xié)聯(lián)合成立“茶人俱樂部”,落戶于西湖國際茶人村,俱樂部主任由劉楓同志擔任,成員包括薛駒、沈祖?zhèn)?、王家揚、厲德馨等近50位老領導及各界知名人士。俱樂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休閑養(yǎng)生、聚會議事的良好平臺,作為“茶人俱樂部”的西湖國際茶人村除安排好他們每月一次的聚會外,還承擔著各位成員的一些其他接待工作,延續(xù)至今,已經十年有余,得到了領導和各界知名人士的肯定和認可。
十多年來,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以西湖國際茶人村為主要的活動場所,舉辦了豐富多彩的茶會,茶友會。茶人村接待了王蒙、馮亦代、張光年、張抗抗等文化名人,著名作家王旭烽兩次率世界作家代表團問茶人村。1990年4月至今,基金會與浙江省詩詞學會一起每年聯(lián)合舉行一屆“品茶詩會”,使“品茶詩會”成了杭州茶文化活動的一個品牌。由茶人之家到茶人之家基金會,由“家”到“村”,家業(yè)更旺了,茶文化交流面更廣了,基金會成立后,她與日本中國茶沙龍、新加坡茶藝聯(lián)合會、韓國茶人聯(lián)合會、臺灣制茶業(yè)同行工會、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臺灣中華茶藝聯(lián)合促進會、香港茶人聯(lián)合會、香港茶道協(xié)會、澳門茶藝協(xié)會等著名的海外茶文化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與交流關系;積極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實現(xiàn)破繭化蝶。
左二為王家揚名譽會長
右一為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會長王潤生右二為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創(chuàng)會會長李元章
三十年來,一段段茶緣,一份份茶情,化作一句句抒情的茶詩。在整個杭城都為茶而沉醉的春天童話般的盛世茶會里,我們搜尋曾經走過的三十年的茶路,覺得擺在基金會面前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在新的歷史時期,“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杭州的茶文化事業(yè)呈現(xiàn)出了歷史性的欣欣向榮的繁華局面。浙江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將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組織,發(fā)展壯大基金會;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實行聯(lián)動互動相結合;設計相關公益性項目,恢復“吳覺農茶學獎學金”及“興茶科技成果獎”的評定;開展茶經濟、茶文化及茶藝理論研究,與相關單位一起發(fā)起茶席設計大獎賽,以及相關的茶主題征文比賽等;繼續(xù)資助出版茶文化系列叢書等,為杭州為浙江乃至為全國茶文化、茶經濟、茶產業(yè)服務,重新賦予行業(yè)及社團新的歷史使命,為中華茶文化的繁榮與走向世界再作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