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剛到村口,遠遠就望到了叔叔。盡管三年沒見,但我還是能一眼認出那個勞苦了一生的身影,那是叔叔。
我一到家門口,他就堵在那兒,靦腆地給我介紹去年剛起的新房,叫我不要進錯了門。我站定了,望著那棟嶄新的3層小樓,跟對面的破敗的老院子和瘦小佝僂的叔叔相比,顯得那么意氣風(fēng)發(fā)。
我的老家三海村位于鶴壁市淇縣中心地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早在十幾年前,城市化進程就開進了三海村,每人頭名下的2分薄地以6000塊錢補償被收回,村民們也進而“農(nóng)轉(zhuǎn)非”,由此告別了土地和農(nóng)活。
后來,曾經(jīng)的農(nóng)地變成了當?shù)刈罘比A的朝歌大市場。村民們脫離了農(nóng)民身份,沒有其他營生,順勢變成了小商販進駐到市場里。
最初的朝歌大市場里幾乎人人都認識,多數(shù)沾親帶故,你買我的鞋子,我買你的床單,咱們還得上他那兒買糧食。這是個有趣的封閉的經(jīng)濟圈,人人做生意,人人又得花錢購買生活必需品,買來賣去,卻似物物交換,哪一行的利潤率高哪家才能賺錢。
“現(xiàn)在一口水一根菜都得花錢。”小姑有點感嘆。自給自足的生活已一去不返。生意也并不好做。這些年來,小姑開過服裝店、電焊鋪、打印店,沒一樣做得長久。要不是姑父早年置下一些門面房在撐著,這些年日子就難過了。
縣里的物價真不低。商場里大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塊的衣服到處都是,一碗牛肉面七八塊錢,一碗羊雜湯要15塊錢,簡直能與北京試比高。盡管這樣,開飯館的還總說自己賺不到錢。
為了生計,為了家里的幾個孩子,為了給家里蓋新房,父親們和年輕人們要出去打工。
叔叔有5個孩子,前4個閨女“本不該出生”,為的都是那個最小的兒子。叔伯家的孩子都很多,在農(nóng)村,人頭多可以多分地,他們固執(zhí)地相信多子多孫多福。但是,擺在眼前的是現(xiàn)實問題,家里窮,孩子太多了養(yǎng)不起。所以,叔叔的三女兒出生后就送給了親戚。即便這樣,孩子也是沉重的負擔。
叔叔出去打工十幾年來,他到過北京,去過廣州,無論何時,身上都是破舊衣裳,似乎永遠沒有換過。叔叔家的老院子也破敗不堪,昏黃的燈光,塌陷的沙發(fā),飄著雪花的舊電視,就像他勞碌的一生。
頭幾年,叔叔嬸嬸專心置辦嫁妝把3個閨女嫁了出去,剩下的精力和金錢就是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兒。去年,叔叔終于用連湊帶借的20萬元在老院子對面的宅基地上起了一棟三層小樓,給兒子娶上了媳婦兒。盡管家里裝修的樸素簡單,但是嶄新的家電和電腦,還是讓人品出了幸福的滋味。
在明亮的廳堂里,我看到叔叔臉上的皺紋,種在那里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每一道都代表著他曾經(jīng)付出的努力。
叔叔的夢想總算完成了。他兒子的夢想才剛剛開始。過了正月十五,堂弟也將告別新婚的妻子踏上外出務(wù)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