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祝英
陜西省靖邊縣第十二小學靖邊718500
在我從事小學教學生涯的十幾年中,從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年齡特點,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有利于學習的認知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投入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使他們心里自覺地產生學習數學的需要。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如此,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了,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會自發(fā)的調動他們的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在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具體問題和抽象理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那么在實踐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最佳的課堂教學情境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1.借助生動有趣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前老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搜集一些與這節(jié)課內容緊密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樣在課堂上就能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商不變性質一課時,我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雞媽媽分小蟲”來設疑:
雞媽媽對小雞兒們說:“媽媽早上出去練本領,在一棵大樹下發(fā)現很多小蟲子,一會兒我要帶領你們出去分享美餐,到了地點誰最聽媽媽的話,明天我出去尋找食物就帶誰去,你們5
個聽好了么?”第二天早上到了大樹下,雞媽媽讓每個孩子都先吃10只蟲子,你們5個自己分分吧,小雞們都嚷著說太少了。雞媽媽說:“那給你們100只蟲子,給50只小雞兒分一分”,小雞們還說少,雞媽媽又說:“總共是1000只蟲子都分了,分給500只雞兒”這時小雞們都高興的笑了,雞媽媽也得意地笑了。我就此提出問題: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笑?
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把學生們帶到積極思考的情境中去。這樣的問題作為這節(jié)的導課,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輕松、愉悅、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導課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對“當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時,商不變。”這一規(guī)律有了初步的感知。
2.借助有趣的游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在游戲中尋找數學規(guī)律,學生的求知欲就會被激發(fā)。
我在教學“找規(guī)律”這一課的知識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自制了一個精致的盒子,里面裝了一些不同顏色的好吃的東西,準備獎給這節(jié)課表現最好的小朋友,你們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嗎?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看。
我說:“這個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裝的是些不同顏色的巧克力豆,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小朋友們猜一猜,老師每次可能拿出什么顏色的巧克力?”
逐個出事巧克力,綠、紅、綠、紅、綠、紅……大家猜一猜下一個可能是什么顏色?請舉手告訴大家好嗎?
這樣一來,既集中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又控制了課堂紀律,所以,在輕松快樂地玩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妙趣,真是樂在其中。
3.巧用知識質疑創(chuàng)設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方可啟“新”。因此,有意在學生求知心理上形成認知的沖突,使其心欲通而未能,口語言而未答。從而激起學生激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開始就請學生查閱自己已經準備好年歷或臺歷,我問:“你們觀察到的一年十二個月每一個月的天數是否相同?”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后,緊接著問:“為什么會有所不同呢?”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出疑問。的確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同學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被激起,尋求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時順勢進行新課的教學,當然恰如其分。
4.利用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只要我們留意生活,就不難發(fā)現,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生活中有許多事例可供我們教學使用。
比如:各種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自行車的車架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家里的許多容器為什么做成圓柱形的?課桌,板凳為什么做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呢?在實踐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地借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再進行實當的加工編制,創(chuàng)造出學生想看愿聞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我們創(chuàng)設怎樣的教學情境,都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要合情合理,符合學生與教材的實際,這樣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就能收到良好的叫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