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版本目錄學研究的重要收獲

    2012-04-29 00:00:00賈衛(wèi)民
    知識管理論壇 2012年6期

    [摘要] 《崔建英版本目錄學文集》全面反映了崔建英先生在古籍文獻學和版本目錄學方面的成就。他認為圖書館中文古籍工作可以開展更多的文獻研究,其中研究文獻類型的萌生、發(fā)展、衍變、特點和文獻價值是研究重點。崔建英先生對版本學的貢獻在于版本鑒定,他注意將文獻內(nèi)容與版刻特征相結(jié)合,提出區(qū)別同版不同刷印階段的相關概念,并提出“版本志”的目錄體例。

    [關鍵詞] 崔建英 版本學 版本志 古籍 文集

    崔建英先生的文集就要由鳳凰出版社出版了,令人欣慰。2006年崔先生去世,生前未來得及整理個人文集。2008年起,我們就開始搜集整理先生發(fā)表過的論文和未刊文稿以做文集出版的準備,收錄到文集中的文章共計45篇,較全面地反映了崔先生的學術思想。編輯文集的過程,對筆者來說是又一次系統(tǒng)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加深了對先生學術思想的了解。

    1 立足于圖書館的古籍文獻研究

    崔建英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學家,不過他深入研究版本學、版本目錄學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在1980年以后,而此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獻的收集、整理和文獻類型、價值等方面,文集中這類文章有十幾篇。

    崔先生195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科圖”),一直到1992年退休,在科圖工作了一輩子。他沒有什么令人驕傲的學歷,所取得的成績完全是憑自己在工作中的勤奮努力和多方學習。初時,他只是個圖書采訪員。既采購中文普通書,也采訪古籍。買書的事,看似簡單而事實上并不簡單。那個年代,古籍文獻資源日趨枯竭,采訪人員要花各種心思來補充館藏,使本館藏書具有特色,《地方志采訪漫記》一文就敘述了當時的情形??茍D的藏書中地方志是一大特色,但要更完備,則需補充所缺,是要動一番腦筋的。崔先生說,他考察清楚了全國收藏方志的幾大中心,為提高工作效率,與同事采用縮微復制的方式到外地補充科圖方志所缺,先后在天津、南京等地的圖書館開展這項工作,富有成效。還采用了交換的方式以補充館藏,比如用科圖的《李朝實錄》與天津館交換回缺藏的清代方志。所以不熟悉文獻的特點與分布狀況,這項工作是做不好的。采訪古書的過程就是學習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這部文集中收錄崔先生最早的文章是1962年發(fā)表的《方志辨》,刊載于當時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印的館刊《圖書館工作參考資料》上,對什么是方志以及方志的起源與衍變做了深入分析探討,這篇文章反映出崔先生好學深思的特點,受到學者贊許,地方志研究權威朱士嘉先生閱讀后就曾去科圖與崔先生會面探討,那時崔先生只是個30歲的年輕人。

    崔先生對工作極為用心,所經(jīng)眼的古籍越來越豐富,盡管那時所碰到的古書以清版居多,但史料價值較高。他用書錄的方式記錄下對這些書的認識,早年發(fā)表的《采書集錄》,對149種書從書名、作者、版本、內(nèi)容等方面給予揭示。其中尤以抄本為多,也有稿本、刻本、批校本、繪本。書錄,也稱題記、書志,是中國傳統(tǒng)目錄的一種體例,不拘形式,全憑著錄者的眼力和角度。從事過古籍編目的人知道,識別著錄抄、稿本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組書錄體現(xiàn)了崔先生在鑒別與揭示古籍上過人的能力。

    科圖雖是國家科技文獻中心,古籍文獻的收藏也很有特色,在地方志、明清詩文集、小學、金石、中醫(yī)藥、目錄等方面的收藏較為完備系統(tǒng),很受學者重視。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就需要圖書館員能揭示與開發(fā)這些資源。圖書館工作常被人看成“書皮子”學問,言下之意是很難深入到文獻里面去?!拔母铩鼻?,崔建英先生曾先后整理過金石拓片、地方志。1978-1979年借調(diào)到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總編室工作,參與編輯《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負責輯訂隋唐五代部分)。這些文獻工作加深了崔先生在學術上的積累與認識,逐漸形成了從圖書館古籍工作的角度去研究文獻的模式。除上面談到的《方志辨》外,20世紀70年代末起,他還發(fā)表了《歷史文獻與地震史料》、《重視族譜的史料價值》、《識鄉(xiāng)土志》等論文。以后又側(cè)重從版本方面揭示《臺灣府志》、《寧洋縣志》、《福清縣志續(xù)略》、《西墅草堂遺集》、《二如亭群芳譜》等珍貴古籍。對科圖收藏的140種見藏于日本的稀見地方志縮微膠卷用書錄的方式給予揭示,編輯影印了《稀見中國地方志叢刊》。

    通過他發(fā)表的一系列論文和相關工作,我們看出崔先生主張在歷史文獻研究方面應側(cè)重于資源開發(fā)和類型研究。圖書館中文古籍工作除了傳統(tǒng)的編目、分類、典藏、閱覽外,還要依托館藏開展更多的文獻研究,比如編制大型的資料集,研究文獻類型的萌生、發(fā)展、衍變、特點和文獻價值,這類研究學術價值、應用價值高?;谶@些認識,他覺得圖書館古籍工作人員是大有可為的,但前提是具備較為扎實的文史基礎并有執(zhí)著的精神。

    現(xiàn)代圖書館隨著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文獻的收藏和館藏建設越來越呈現(xiàn)同質(zhì)化的傾向,其實,文獻的產(chǎn)生與傳播自有它的規(guī)律方式,學習前輩的經(jīng)驗有助于深入開展館藏建設與開發(fā)。

    2 在古籍編目的深厚實踐中發(fā)展了對版本目錄學的認識

    文集的主要篇幅是關于版本目錄學和古籍編目實踐方面的論述,計30余篇。崔先生的治學后來完全集中在版本目錄學領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他在古籍編目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直接相關。

    中國的古籍版本目錄學歷史雖悠久,但全面廣泛地開展深入研究是從編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這項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開始的。1978年,全國近800家藏書單位參與了目錄編制,崔建英先生作為科圖的成員參加了總目的匯編與審校工作。科圖的古籍收藏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它的前身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曾編有《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書目錄》,按編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要求,各館基本上是根據(jù)館藏目錄核對原書就可以報送卡片,但就在這個過程中,崔先生發(fā)現(xiàn)不少前人的著錄錯誤。而當四方各地的十幾萬種書的著錄卡片匯聚到北京時,發(fā)現(xiàn)著錄上存在的問題就更多,而只面對卡片不核對原書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就有了“善本總目”組織的各路巡回檢查。崔先生參加了東北地區(qū)的巡查工作,抽驗了4 000余種善本。他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反映在《古籍著錄瑣見》、《明別集版本審訂札記》、《版本目錄識謬述例》等文章中,他認為這與版本目錄學的歷史、方法以及現(xiàn)狀都有關聯(lián),反映出傳統(tǒng)版本學與目錄學積累的薄弱,這也直接影響到古籍編目的質(zhì)量,尤其在版本鑒定這個關鍵性問題上?;谶@些認識,約從1980年起,他率領本館善本組的幾位同志開始對本館善本做重新鑒定著錄,這是需要有很大勇氣的。就工作程序而言,他們決不套襲任何前人著錄,完全由著錄人員從書中提取版本依據(jù),并記錄下來,留做檔案。遇有疑問或版本證據(jù)不足時,則在京內(nèi)查驗同版書,若收藏于京外,就求得同行以書影和摘錄版刻序跋、版刻特征等方式提供佐證。這種發(fā)現(xiàn)問題并立即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使其產(chǎn)生了對版本學新的認識。

    1986年,我以學生的身份加入到這支隊伍當中,感受到了扎實謹嚴的工作氛圍。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就是在古籍書庫里,秋末春初以及整個冬天,書庫里的溫度也就是十二、三度,但大家一坐就是幾個鐘頭,真是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王海燕、李曉亞兩位大姐是骨干成員,她們每天做好的卡片都由崔先生校驗把關,遇有典型問題,崔先生就召集大家“會診”,順便考考每個人識別版本的眼力。他對自己、對我們,要求都極為嚴格,卡片上記錄的版刻鑒定依據(jù)不斷修改、修正。由于古籍版本鑒定著錄的難度,所以崔先生從不要求趕進度,就是希望著錄人員能沉下心來,把工作做徹底。所以,當載錄8 400條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完成時,前后竟花費了10年之久。

    長期編目實踐中解決了哪些問題、產(chǎn)生了什么認識呢?崔先生在這10年中發(fā)表了一組論文,把對版刻鑒別的認識由感性認識梳理上升到規(guī)律性認識。他認為,版本鑒定著錄上的錯誤,一是缺乏科學的鑒定方法,二是著錄人員鑒別版本的識力欠缺,二者又是相互影響的。崔先生關于版本鑒定的建樹主要在兩個方面:①打破版本鑒別中傳統(tǒng)的“觀風望氣”的片面做法,注意根據(jù)“文獻內(nèi)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結(jié)銜、職官、地理、紀年等用語,甚至印章文字”[1]1-2加以考辨版刻年代和刻印人。在具體操作中, “凡明確標出年份刻家者,書中皆有具體依據(jù),依據(jù)不具體者,則參酌內(nèi)容、字體、版式、諱字等對刻年作相應的模糊標示”[1]3-4。他舉出大量事例歸納出著錄人員常會出錯的幾種情況,并給出解決辦法,這就是1989年發(fā)表的論文《古籍刻年著錄致誤原因分析》。②區(qū)別同版古籍不同刷印階段的系列論文,界定或提出了增修本、補修本、初印本、后印本、遞刻本、匯印本等概念。崔先生常說,傳世的宋、元版畢竟很有限,已經(jīng)被前人著錄題跋,多方揭示,而大量的版刻問題其實集中在明、清版,因為品種多、數(shù)量大,一書刻成后又一再刷印,就形成了一個版本群,它們是同版,但在不同的刷印階段必然存在差異。若不能準確鑒定、清晰著錄,就會造成版本體系的混亂,降低版本目錄的質(zhì)量。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具有強烈的群體審校的意識。對于這個問題,前人的認識是初步而模糊的,要提出科學清晰的概念,需要在開闊d 視野里進行觀察。崔先生在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時負責明、清別集的審校,這些現(xiàn)象就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同時在編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時,又不斷利用京內(nèi)外同版書進行印證,因此他關于同版不同刷印階段的認識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研究。

    正是因為崔先生在版本鑒定與著錄上的創(chuàng)獲,我們把文集命名為“版本目錄學文集”,凸顯出這部著作的特色。

    為了把古籍編目工作做得徹底,1987年,崔建英先生提出了版本目錄的一種新體例——版本志,并在20年后出版的《明別集版本志》這部重要著作中呈現(xiàn)出來。圖書館傳統(tǒng)古籍目錄的骨架基本是以書名、卷數(shù)、著者、版本等項支撐的,所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出版時,著錄內(nèi)容主要就是這些,但作為總目錄、聯(lián)合目錄,學者在使用時常常會感到版本特征提示不足,特別對刪去當初已有的版式行款記錄頗有指摘。在沒有書影的前提下,記錄行格是標明版本個體特征的主要手段。但實際上,問題并不僅止于此。崔先生認識到,“合格的聯(lián)合目錄條目,應該是經(jīng)過充分考察,盡可能地搜集到它的主要依據(jù),基本上可以正確反映它本來面目的。一種書的版本依據(jù),往往來自天南地北,或得于自然提供,或求諸多方查索。種種周折,甚至是靠某種機遇,可一不可再。正因為如此,這些來龍去脈多被保存下來,記錄有案,有意無意地編寫了一批‘版本檔案’”[2]。正是這個思路啟發(fā)了崔先生建立“版本志”的設想,否則,這些版本依據(jù)將會如過眼云煙般消散,今后再進行各種聯(lián)合目錄的編纂時又要從頭開始審查版本。所以,他提出的版本志的內(nèi)容包括:版式描述、特征記載、版本考訂三部分,是程序式的,而不是隨筆式的。這樣一來,等于給每一種中國古籍就建立了如同“植物志”、“動物志”、“礦物志”一般的標本說明。我理解,“版本志”不同于“書錄”、“書志”、“題記”等傳統(tǒng)解題方式之處在于,它重在揭示版本,清晰地標明個體“身份”,有助于學者梳理版本源流,也為今后的各種聯(lián)合目錄的編制提供更多的版本鑒別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將不可再生的中國古籍整理出一份徹底的家底,建立“中國古籍版本志”是一項基礎工作,那將使古籍編目工作更上一層樓。

    此外,文集中《清代圖書中的“善本”——編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古籍分類問題》等文章也都是圍繞構建一部目錄的重要問題所做的探討,富有新意。

    從編輯文集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崔建英先生在版本目錄方面的成就基本上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取得的,這是崔先生在學術上輝煌的10年,他先后參加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匯編審校,主持了《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的編制,也參加了在美國進行的編制中國古籍善本書機讀聯(lián)合目錄的實驗工作等,一生中所發(fā)表的重要論文也是在這10年,同時他為晚年的重要著作《明別集版本志》積累了資料。他的實踐與探索代表了那個時代版本目錄學的研究水平。

    1992年,崔建英先生退休,參加了《續(xù)修四庫全書》、《中國古籍總目》這樣的大工程。2002年開始把明別集版本資料整理成書,直至2005年底完成交稿。令人遺憾的是崔先生沒看到《明別集版本志》的出版,整理清別集版本資料成書的愿望也無從實現(xiàn)了。他認為,版本學、版本目錄學還有許多有待研究的課題,比如:由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古籍編目多針對善本,對明代至清乾隆的版刻規(guī)律研究掌握較多,而嘉慶、道光至清末的版本問題尚待探索;還沒有產(chǎn)生一部科學的版本目錄學著作;古籍分類問題探討得還不夠深入,等等,這些都是留給后人的重大課題。雖然崔先生生前并沒有交代,我們按照自己對先生學術思想的認識將這些文章進行了編選和校訂,文集的出版是對先生的一個紀念,也希望能有功于事業(yè)!

    參考文獻:

    [1]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崔建英.古籍編目與版本志[J].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87(180):23-28.

    [作者簡介] 賈衛(wèi)民,男,1965年生,副教授,發(fā)表論文20余篇。

    务川| 宜良县| 古浪县| 罗定市| 泰兴市| 新民市| 彭水| 安仁县| 沭阳县| 海阳市| 亳州市| 乌恰县| 高雄市| 逊克县| 前郭尔| 文成县| 呼玛县| 闵行区| 夏邑县| 治县。| 旺苍县| 都江堰市| 班戈县| 泾源县| 曲水县| 延长县| 习水县| 上虞市| 伽师县| 昌乐县| 木兰县| 滦平县| 阿拉善盟| 天峻县| 巫溪县| 平湖市| 钟山县| 无极县| 麦盖提县| 沙坪坝区|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