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文片段】
在這場毆打事件的背后,是否隱藏著諸多疑問?是否在揭示著什么?一句“我上頭有人,我怕誰”,威風凜凜,振煞四方,一句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后到底隱藏著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官場情感糾葛?中國有句古話“一入官場深似?!?。如今看來,它的確是“深似?!卑?!想必這位飛揚跋扈的紀委書記定是在這片汪洋大海中沉沉浮浮了許多年,已經汲取了這片“海洋的精華”,成就了他自己的強悍人生吧!
【問題診斷】
議論文語言要求準確、深刻、邏輯清晰,在語言層面要精心錘煉。病文片段的語言,有幾處用詞不當:有詞義理解不當?shù)?,有陳述關系混亂的,有語氣色彩不恰當?shù)?,明顯妨礙了作者的表達意圖,使得原本不錯的議論基礎沒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具體分析如下:
“在揭示”使用不當,“揭示”是指人的語言或文章揭出某真相,或明示某一道理,而“揭示”的邏輯主語是“事件的背后”,“揭示”應改為“顯示”,同時刪去段首的“在”,使“事件的背后”成為主語?!耙痪淇此坪唵蔚脑捳Z”中的“一句”,應承前指代“我上頭有人,我怕誰”,所以改為“這句話”,使語意更加明確?!氨澈蟮降纂[藏著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官場情感糾葛?”,全句應該是一個語氣堅定的陳述句,因而,除了將問號改為句號外,還須把“到底”改為“一定”,把“多少”改為“許多”,這樣整段先問后答的邏輯關系才清晰嚴密。“想必……強悍人生吧!”這句話的語氣不夠堅定有力,須將“想必”“定是”“吧”刪去,將“已經”換為“定是”?!俺脸粮「 庇迷~錯誤,應該是“搏擊”。
【技法點撥】
第一,要有全局觀,句服務于篇,詞服務于句,保持全句陳述關系的協(xié)調。切不可將某個喜歡的詞硬放入句中,尤其是具有關聯(lián)作用的詞。
第二,辨清詞語的語氣色彩,不能將肯定語氣、疑問語氣等混用,要理清全段的證明或問答關系,可以通過誦讀來檢驗相關語氣的詞匯使用是否恰當,是否更具有表現(xiàn)力。
第三,對關鍵詞語的含義用法要吃透,表達模糊的詞最好不用。如上文中“揭示”“沉沉浮浮”就屬于詞義不明的情形。
【小試牛刀】
下面的文字是講戰(zhàn)爭的,請同學們從錘煉語言生情境出發(fā)大膽修改吧。
戰(zhàn)爭的意義是什么?我曾經翻查過《辭?!?。上面說,戰(zhàn)爭是政治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然而真是這樣嗎?究竟是最高還是最殘忍?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一本講述美國內戰(zhàn)的書中寫道:“北軍司令格蘭特與南軍將軍羅伯特打消耗戰(zhàn),最終消滅了南軍?!边@是書中一句不起眼的話,一共20多個字,寫得輕快,可讀得沉重。這一勝利的代價竟是12萬北方黑人軍團士兵的生命。如果說在當時一個白人眼中12萬黑人算不了什么的話,那么在圍攻柏林時成就了朱可夫威名的卻是100萬他自己的蘇聯(lián)同胞!《孫子兵法》上說得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上上之策?!蔽也幻靼?,在古代中國,一個將軍為了不讓士兵傷亡,幾乎全都是圍而攻之,而不是強行攻城,即使這樣會延誤戰(zhàn)機使自己失敗。而在柏林城外,已是盟軍的天下,柏林只是德軍最后的據點。為什么朱可夫要用100萬戰(zhàn)士的生命來換自己的元帥頭銜?難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明人還比不上一個封建時代的武夫嗎?
如果說格蘭特和朱可夫部下的犧牲還有所收獲的話,那僅因斯大林一人的專斷而在基普城中被圍殲的66萬蘇軍就真的成了獨裁的犧牲品了。也許正是斯大林為了向眾人一展他“卓越”的軍事才華,他也許正盤算著怎么向大家炫耀:“看,你們都說守不住,這不守住了嗎?所以我是神?!边@是在打賭,在用66萬條無辜的生命打賭。在這里,戰(zhàn)爭竟成了獨裁者的拉斯維加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