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翻開一篇文章,你是不是輕輕松松就看完了?也許因為其中某些有趣的描述笑一笑,也許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篇,而忘記了剛剛這篇究竟講的是什么了,這大概是不少同學的通病。
如果你能在閱讀時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通過反復、仔細地閱讀解開心中的“問號”,你就能把文章讀通、讀透了。那么,“問號”從哪里來?你可以嘗試著從以下方面提問。
一、抓住文章題目提問
文章的題目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能抓住題目提出問題,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比如讀到課文《魚游到了紙上》的題目(人教版四下),你一定會奇怪:“魚該生活在水里,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帶著這個問題進行閱讀,你就會更快地進入課文情境,從而弄明白——原來說的是那位聾啞青年繪畫栩栩如生,把魚畫活了!再看《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人教版三下),也讓人納悶:手術(shù)臺應該在醫(yī)院里,至少在后方,怎么會是陣地呢?這個問題直擊文章中心,為理解課文作了鋪墊,弄明白了這個問題,你對白求恩大夫的敬意就會多了幾分。
二、扣住重點字詞提問
任何一篇文章,都會有字詞句段的重點??圩∑渲幸粋€或一連串的字詞去提問,再釋疑,則會進一步領(lǐng)悟文章的意蘊?!睹利惖男∨d安嶺》(人教版三上)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边@里的“浸”是不是讓你腦海中冒出問號:霧又不是液體,怎么用“浸”呢?帶著這個問號研究全文,才發(fā)現(xiàn)這個“浸”字妙極了:它說明了小興安嶺的霧水汽大、范圍廣,“浸”在霧中的森林仿佛一幅朦朧的水墨畫。還有,文中 “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這里為什么用“封”?“樹木抽出新的枝條?!边@里為什么是“抽出”,而不是“長出”?當你解開這些疑問時,相信你已經(jīng)把課文讀透了。
三、盯住標點符號提問
標點符號雖小,但作用不可小覷,我們同樣要把它們盯緊了,并且要善于從這些“小不點兒”身上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當你閱讀《桂林山水》一文(人教版四下)時,你也許會關(guān)注這兩處標點符號——其一,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其二,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為什么兩句結(jié)尾處的句號,一個在引號里面,一個在引號外面呢?相信這個小問題定會激起你探究的興趣,而當你找出答案后,你就擁有了更多的收獲,就能更熟練地使用標點符號啦。
當然,在閱讀中提問的方法還有很多。學問學問,“學”和“問”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問是學的開始,學是問的繼續(xù)。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自然離不開“問”。如果我們能把閱讀當做“存疑”到“解疑”的過程,那這個過程一定是充滿樂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