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與睡眠的時間間隔,可直接影響人的健康,但可惜這一點仍未被大眾所普遍認同。根據臨床顯示,泌尿系統(tǒng)結石、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腸癌、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等泌尿、消化、循環(huán)、內分泌、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與這一時間間隔有相當關系。
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鈣質,它在人的機體代謝過程中,有一部分被小腸吸收利用并輸送至全身成為人體的組織,另一部分未能被吸收的鈣質經腎小球過濾進入泌尿道排出體外成為尿的成分之一。人體的排鈣高峰期為飯后4~5小時,所以,如果晚飯?zhí)t(即晚飯后不到4小時就睡眠休息),排鈣高峰期將正值睡眠期,這時人體的各種新陳代謝趨向緩慢進行,尿液形成的速度也趨緩慢,尿液中的鈣質就會蓄積于輸尿管和膀胱,繼而沉淀下來。長期如此,積聚的鈣質將結成塊成為不易再自動排出人體的尿路結石,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或膀胱結石等,甚至并發(fā)膀胱刺激癥的急性發(fā)作的泌尿系統(tǒng)疾患。
“吃飽了就睡”是有些人的習慣,這無異于“睡以待病”。因為若晚飯后不久就睡眠,全身機體大部分系統(tǒng)組織開始進入代謝緩慢的“休整”狀態(tài),而被食物大量地擴容、積滯的胃腸道卻被迫仍處在“緊張工作”的蠕動之中,以致造成機體部分狀態(tài)不平衡,不但影響了睡眠,更易導致消化不良。“吃飽了就睡”還會因部分蛋白質在腸腔蠕動減慢中延長了停留時間而不能被消化吸收,致使在大腸內受到厭氧菌的作用,而產生胺酶、氨、吲哚等有毒物質,將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和對大腦的毒性刺激。
飽食晚餐不久就睡眠,使本來晚上活動少的機體熱量消耗更低,進入體內的淀粉在轉化成熱量過程中,也會因,血液中的血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濃度增高促使大量分泌的胰島素將其直接化合成脂肪積聚于皮下及其它部位,使人體肥胖。相對過多的熱量又可引起血膽固醇增高,刺激肝臟制造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這類過多的膽固醇被載運到動脈內壁堆積起來,就為冠心病、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