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施行高校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幾年來,如何將困難資助和育人結合在一起,是教育工作中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該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最后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了闡述,以其達到資助效果的最優(yōu)化。
貧困資助育人困難學生
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貧困造成上學困難,為了讓這部分學生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國目前建立了針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體系,通過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多種途徑幫助他們完成大學教育。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未盡人意的地方,如何使資助政策的使用更合理,達到資助和育人的最優(yōu)化,是目前政策執(zhí)行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資助工作體系的目的是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令每個人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也確實使很多貧困生受惠,但是該政策在執(zhí)行的過程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對資助工作認識簡單。政策執(zhí)行工作人員在對這部分資金的認識中出現(xiàn)兩個誤區(qū):一是認為這是“慈善資助”,只是完成一個將資金由國家或校方轉交到貧困生手里的過程,時間長了,受資助人容易產生一種“應該資助”的心理。二是認為這是“金錢資助”,覺得只要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問題就可以了,忽視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這兩種簡單的認識都只是解決了表面問題,而忽視了育人的初衷。
2.貧困認定存在困難。助學金的發(fā)放需要對學生進行貧困認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沒有計量依據(jù),往往會出現(xiàn)貧困生不貧困現(xiàn)象。由于利益驅動,貧富的同學們都參與申請,一般能否申請的標準取決于有沒有地方貧困證明材料,因為學生面很廣,工作人員很難了解到每名申請同學的具體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存在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情況。
3.育人功能不突出。國家建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除了幫助大學生度過經濟難關獲得教育機會的目的外,更希望可以培養(yǎng)出自立自助的素質型人才,而不是讓學生產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而現(xiàn)在高校對這一點認識不足,除了資助外,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誠信意識教育,沒有將困難資助與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全面素質教育的結果。
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應對策略
針對上面提到的幾方面問題,各高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資助的公平性,同時制訂一定的后續(xù)管理制度,將資助和育人結合起來,確保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實效。
1.多方位進行幫助。有些大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在走進大學后,面對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和貧富差距以及各種誘惑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稱之為“家庭經濟困難并發(fā)癥”。所以高校對大學生在進行資金幫助的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和心理引導,從更深層次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全面的幫助,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對于學生本人或者家人出現(xiàn)意外情況時也應及時關注,并積極實施幫助。
2.有針對的分階段性幫助?,F(xiàn)在的貧困生資助中“一刀切”現(xiàn)象很嚴重,無差別化對待并不符合我國制定困難生資助政策的初衷。應該根據(jù)貧困學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選取不同的資助措施和方式。
可以將資助階段按學年劃分三個階段,制定一定的資助目標。第一學年是學生初入學階段,這一時期應以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壓力以及積極引導,幫助貧困生適應大學生活為主。第二階段為就學中期,這個階段可以更改資助方式、獎學金、勤工助學等應該成為貧困生的資金來源,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同時應該進行愛心幫扶、社交拓展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最后一學年為第三階段,這是擇業(yè)的關鍵時期,貧困生由于社會資源比較少,就業(yè)壓力很大,這個階段除了經濟困境外,他們需要的是就業(yè)能力和機會的幫助,資助重點要轉到這上面來。
3.規(guī)范資助程序。貧困資助政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不公正現(xiàn)象,這就使得貧困而得不到幫助的學生心理失衡。所以需要制訂一定的規(guī)范程序來保障資助的有效實施。通過“觀察、訪談、評議”來有效了解學生家庭經濟是否貧困,只有在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才能保證資助公正。
要認定家庭貧困對象,首先,要觀察該對象的日常生活消費水平,并聽取其他同學、老師的評價;其次,是通過詢問學生或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還是覺得信息不夠準確,可向當?shù)孛裾块T進行了解,這樣的信息最為準確,可以使真正貧困的學生得到幫助。集中評議是確定資助對象的關鍵一步,班級和院校的雙層評議,可以保證資助工作的公開、公正、透明。
在貧困生接受資助后,學校的任務并沒有完,對學生接受資助后的后續(xù)跟蹤管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要建立一定的監(jiān)督體系,既要幫助受資助學生健康成長,又要保證資助資金的有效使用。也是第二年是否繼續(xù)資助的依據(jù)。同時建好檔案,做好學生畢業(yè)離校后的信用還貸工作。
4.突出目的性。資助作為幫助貧困生的措施和途徑,其目的是為育人,這是學校在實行資助政策時始終應該堅持的一點。除了經濟資助,還應該幫助受資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和成長成才的信心,可以選擇貧困生中自立自強的榜樣進行宣傳,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同時要及時對貧困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貧困,能夠處理好貧困和人生價值間的關系,認識到人生除金錢之外的意義。
三、貧困資助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
1.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是高校中應該積極倡導的,可以采取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和校園文化教育等多種方式來進行。通過對誠信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使貧困學生明白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樹立“誠信為人,誠信立業(yè)”的人生理念,按規(guī)定條款積極履約還款。
2.感恩教育
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以人為本的國家,要讓學生明白國家的貧困資助政策幫助自己實現(xiàn)了完成學業(yè)的夢想,要對國家、學校、老師、同學對于自己的幫助和關心心懷感恩,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不但努力學好學業(yè),還要用愛心回報社會,將愛的火炬一代代傳下去。
3.知識教育
要讓學生對資助的政策充分了解,除了基礎的貸款常識外,還應讓學生明白信貸的風險,同時要普及法律知識,不還或者遲還應該擔負的法律責任等。一方面,可以填補學生因為法律盲點而導致的還款糾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覺還款的意識。
四、結束語
貧困生資助是國家實行的一項惠民政策,工作人員在實施的時候要不停的改進和完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資助政策公平公正的執(zhí)行。同時各高校要將貧困生資助政策與育人結合在一起,使國家的政策發(fā)揮最大的效用,達到人才培育最優(yōu)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介紹資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工作的有關情況.中國網
[1]解軍霞,李想.切實發(fā)揮心理資助在高校資助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0,(6).
[2]胡繼民.高校貧困生資助人文關懷的缺失與構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