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幸福是什么?
可能在一些精英群體的話語體系里,幸福來源于社會的認同與支持,但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的在柴米油鹽的普通日子里,在能夠安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醫(yī)療條件里。幸福一詞從人類的終極夢想逐漸成為各級官員的施政綱領,變得神圣起來。正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所言:“全球化時代,政府的責任清單中增加了‘幸福’這一醒目字眼。”
作為承上啟下的一次全國黨代會,十八大呈現(xiàn)的諸多亮點中,既包含了打造“富強中國”的內涵,也包括了建設“幸福中國”的內涵。實現(xiàn)“富強中國”、“幸福中國”、“美麗中國”的終極目標和落腳點,還是為了“人”的幸福、滿足人們由“生存”到“發(fā)展”的多元幸福訴求。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這首在我國知名度很高的歌曲從小就被傳唱著,不論演唱者是否幸福,都會被“幸?!彼賳荆氖侄迥_,手舞足蹈。幸福永遠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曾經(jīng)向往的幸福變了味兒,有人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那個人,你就是?!边@話聽起來有點假,卻在很多時候,給我們莫大的鼓勵。我們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在哪里?放下過多的奢望,幸福其實很簡單。
事關幸福的調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大多數(shù)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有所提升。于是,將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升拔高至“幸?!钡膶用?,再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此作定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和政界的一種時髦。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央視記者對他進行了幸福調查。莫言說他不知道。他說:“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體健康,精神沒有任何壓力才幸福。我現(xiàn)在壓力很大,憂慮忡忡,能幸福嗎?但是我要說我不幸福,你就會說太裝了吧,剛得了諾貝爾獎還不幸福。”
而在中國人眼中,什么樣的家庭最幸福?答案竟然出奇地簡單——家人身心健康、與鄰居關系融洽。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中國社科院近日發(fā)布《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研報告》,70%的中國家庭覺得比較幸福。
鄰居決定你的幸福感
調查顯示,“家人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和諧”、“與鄰里關系融洽”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有意思的是,收入并沒有出現(xiàn)在“幸福感最強的家庭”中,而人們的幸福感也并沒有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過中等收入的家庭。讓人意想不到的卻是“鄰里關系融洽”成為“最幸福家庭”的一項指標。而與鄰居“從不來往”的人幸福感要差很多。
而立之年最幸福
年齡在30歲到34歲之間的人家庭幸福感評分最高,其次是29歲以下的調查對象;而年齡在35歲以上的調查對象家庭幸福感評分最低。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家庭的幸福。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離婚或喪偶者是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類。相應地,3口之家最幸福,4人及以上家庭次之,其次是2人家庭。1人家庭的幸福感最差。
親子關系影響大
親子關系對家庭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家庭幸福感的評分隨受訪者與子女交流時間的增加而提高。每天與子女交流超過2小時的家庭更幸福。與子女幾乎沒有交流的家庭幸福感最差。由此看,比較好的親子關系與更多的交流能夠提高家庭的幸福感。
他們眼中的幸福
攤主弓俊紅:擁擠的日子最幸福
深秋的白天越來越短,下午6點天就黑了,喧囂了一天的北京東城區(qū)西羅園菜市場慢慢安靜下來。
弓俊紅和她不愛說話的丈夫老白開始收拾位于菜市場西南角的糧油攤位。他們一個清掃地下散落的米面,一個用硬紙殼把食用油和散裝的米和面遮擋起來,不時,還有三兩個相熟的顧客路過攤位,弓俊紅笑著和他們討價還價,最終都愉快地成交。
6點50分,攤位剛剛收拾完畢,菜市場的燈就像約定好了一般,啪啪啪的熄滅了,小販們相繼拉下自家的門簾,刷刷刷一陣刺耳聲過后,菜市場陷入了沉寂。這對夫婦默契地走出菜市場,家里,17歲的大女兒白雪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
這家人來自山西文水縣,村莊曾經(jīng)出過名震全國的劉胡蘭。不過,這看起來與他們也沒多大關系。夫婦倆1999年來北京打工,把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留在了老家。他們從最初的賣雞蛋到現(xiàn)在賣米面油,賣的東西變了,但居住的地方卻沒有變,那是這座城市數(shù)百萬外來人口的居所——地下室。
他們住的地方離菜市場不遠。小屋12平方米,一家三口擠著。廁所和廚房都是公共的。每天晚上,弓俊紅和白雪睡床,老白就把白天靠墻豎立的舊門板放平,睡在上面,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年。一年前,在老家念書的白雪中考落榜,在爺爺奶奶的“讀書無用”聲中,白雪放棄了復讀。“我覺得孩子怎么也得上完高中。你說我們當父母的,在外面掙錢受累,就是讓他們學習的?!碧崞鹋畠和藢W的事,弓俊紅臉上寫滿沮喪,“像我們農村人,想有個好出路,不就得靠讀書嗎?像我們這樣賣苦力出來,這叫什么呀?”
二女兒在縣城初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成績,是寡言少語的老白跟鄰居炫耀的唯一資本。
在北京生活了13年,他們也試圖融入這座城市:每個假期都把兒女接過來一起生活,弓俊紅認為,她那見識過“大世面”的孩子們跟農村孩子不一樣,“大方并且有禮貌”;幾年前,他們還動過把3個孩子接來北京上學的念頭,但思來想去,弓俊紅認為,3個孩子一起過來會吃不消,更重要的原因是,讀完了中學,到了高考時還是得回到故鄉(xiāng)。
今年暑假,弓俊紅的二女兒和小兒子再一次來到北京。白雪帶著弟弟妹妹去清華和北大玩了一天,這個細節(jié)讓夫婦倆的內心燃起希望:“只要他們愿意讀,我們說什么也要供下去?!?/p>
一家五口擠在12平方米地下室里的日子,是弓俊紅這么多年來最幸福的時光。這13年,他們跟老家的親友漸漸疏遠,也沒有和北京的鄰里熟絡起來;他們幾乎沒有社交圈子,只有老主顧能說幾句話。他們夫婦內心也在盤算,再過一兩年,錢掙得差不多了就回老家種地?!皻w根結底,這城市不是屬于我們的。兒女不在身邊,這日子沒意思?!惫〖t說。
教師魏憲萍:讓更多的人學會分享是最幸福的事情
讓自己幸福,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對于像魏憲萍這樣的女性:生長在和諧的大家庭中,按部就班地讀完大學,找到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沒有體驗過當“剩女”的滋味,走出象牙塔不久就把自己“嫁”了出去,兩年前就感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
魏憲萍也的確常常用幸福來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很多事情都能讓我感到幸福,例如陪孩子玩、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旅游、網(wǎng)購,等等?!币苍S是6年教師生涯形成的職業(yè)習慣,魏憲萍喜歡和朋友甚至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快樂。
她將這些視為“正能量”。
魏憲萍的QQ空間經(jīng)常更新,有時候她會鼓勵自己,提出“技在手,能在心,思在腦,從容過生活”的更高目標;有時候她會反思:“怎么才能讓心沒有波瀾?”最近一次,魏憲萍寫下了一篇題為“當老師的幸福感”的日志。
“為人師”的幸福感從何而來?今年9月29日晚,在輕軌站等車的魏憲萍,碰到一群結伴的學生,是自己兩年前教過的那批,“他們對我還很熱情……”。盡管魏憲萍有些無法融入孩子們現(xiàn)在的話題,但僅憑這一點,就讓她產生了一種“原來也有學生記得我”的幸福感。
魏憲萍是天津市東麗中學的政治學科教師。以前,她總覺得自己是副科老師,跟學生接觸不多,尤其是政治學科,在基礎教育體系中處于相對“尷尬”的地位?!澳菚r剛接手一個班級教學工作的時候,甚至會出現(xiàn)我走進教室卻被學生忽視的情況。而得不到尊重和認可,正是我覺得最不幸福的事情。”所以剛開始從事教師職業(yè)的時候,魏憲萍對這份工作的認同度并不算特別高。
一段時間后,魏憲萍逐漸進入了工作角色,也對自己的職業(yè)有了一定的認知,轉變便悄悄開始了。這學期,魏憲萍在學生們的稱呼中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班主任,這也為她幸福感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籌碼,“學校特別重視班主任的工作,而且對于學生們來說,班主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
魏憲萍開始覺得教師是個可以“干一輩子”的工作,要“快樂地干下去”。
從“上課進教室,下課就走人”到“看著學生們成長,陪他們一起經(jīng)歷學校的各種事情,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工作狀態(tài)改變的同時,魏憲萍的生活也變得更加繁忙。每天清晨6點,魏憲萍準時從位于塘沽的家中出發(fā),路上不能有絲毫耽擱,她必須在7點20分之前趕到學校陪學生們上早自習,她一周要給學生上八節(jié)課。沒課時就在辦公室備課,或是完成班主任的例行工作,例如每天上午的課間操和下午放學后的打掃衛(wèi)生,不僅是學生們必須完成的,也是班主任的“必修課”。
結束一天的工作后,晚上6點多,魏憲萍才能回到家里。
不久前,魏憲萍在網(wǎng)上創(chuàng)建了“七年六班的專屬空間”,喜歡分享的她首先在空間里貼出了學生們軍訓的照片,“把同學們曾經(jīng)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等他們長大以后看,會是一種收獲,一種回味”。魏憲萍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幸福的示范來感染她的學生、她的孩子,甚至是她周圍的每一個人。
或許,讓更多的人受到自己的影響,而獲得幸福感,才是一種更大的修行。
中國人幸福感的十大標準
“你的幸福在哪里?”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小康雜志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幸福小康指數(shù)”調查,在對千余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還對近百名不同行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學生等進行了深度訪問。
從大家手中握著的幸福生活里,可以用十個手指頭來“數(shù)”出新時期中國人的十大幸福標準。
NO.1 最具資本的幸福:身體健康
“一個健康的乞丐勝過一個多病的國王”,因為人最寶貴的既不是金錢、財寶,也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這種健康,不僅是軀體上的,也該是心理上的。
近百年間,中國人的健康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若問一個你身邊八九十歲的老人是怎樣保養(yǎng)的,大部分人可能只會告訴你,“心態(tài)要好,多鍛煉”,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電視、報紙上的醫(yī)療廣告那么火,為什么很多年輕人要花大價錢去買保健品。中年一代信奉“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老話,他們的鍛煉場所多在附近的公園及居住的小區(qū)。他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膽固醇、血糖、甘油三酯。人們厭倦了煙酒生涯,越來越多的開始戶外休閑。70后、80后甚至90后們則認為“工作第一”,他們希望在年輕的時候多賺些錢,于是習慣了熬夜和在電腦前一坐長達數(shù)小時的生活,等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頸椎病或者輕微脂肪肝的時候,“小資”們便去健身館辦卡了,但是開了卡之后,也許一年過去了,去運動的記錄卻屈指可數(shù)。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越來越關注自己身體與心靈的時代。
NO.2 最具成就感的幸福:收入滿意
在“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shù)”之“影響公眾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中,收入排名第一。中國人對于收入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去年,甚至也超越了健康。在影響職業(yè)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亦排行第一,并且在“最能夠提升工作幸福感的福利”排行中,位居前三位的年終獎、帶薪休假、績效加薪均直接與“收入”相關。
這個調查若是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估計大部分受訪者只能在心底默默地想一想,“要是能有錢多買一個雞蛋,或者多給孩子買幾袋牛奶就好了”,收入多不多無所謂,“夠吃的”才是第一要務,況且,整天想著收入,沒準還會被家人朋友教育:“怎么一點兒螺絲釘精神都沒有?要樂于為人民服務嘛!這樣才是好同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到七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對收入“想入非非”;而90年代,中國人對收入有了腳踏實地的追求。現(xiàn)在,在家人朋友面前講自己的理想收入,在求職的時候和老板把收入問題擺在桌面上去談,都沒有必要“臉紅”或者“不好意思”。
但是,調查顯示,高收入者并不一定生活得幸??鞓?,低收入者也并不一定過得悲催郁悶。那些對于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者,才能將錢和幸福統(tǒng)統(tǒng)抓在手中。
NO.3 最溫馨的幸福:和家人在一起
無論哪個年代出生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重視家庭。這一點和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在西方人看來,個人價值觀的實現(xiàn)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國人普遍看重家庭,講究“家和萬事興”、“?;丶铱纯础保虼恕跋嘤H相愛的一家人”往往都有著較高的幸福指數(shù)。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數(shù)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家人”。即便是出生于2010年的2歲多的孩童張晨露,在表達“最幸福的事情”的時候,開口說出了很臭美的“抹香香”后,還不忘歪著頭補充了一句,“還有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眼中,沒有孩子的小家庭是不完整也是不幸福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生兩個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如果能有一雙兒女,湊成一個“好”字,家庭便會更美滿。
NO.4 最浪漫的幸福:得到愛
愛,有許多種。爺爺奶奶的喜愛、父母的關愛、情人的深愛、領導的厚愛……得到愛,便是幸福。
調查發(fā)現(xiàn),單身人士們所期待的“愛”更多地來源于和他/她在一起時的感覺,他們希望理想中的“另一半”能盡快出現(xiàn),并幻想著那種美好而浪漫的感覺;而已婚人士們所期待的“愛”更多地來源于和他/她之間的情感,他們希望彼此間能夠用溝通和理解搭起“心橋”,攜手走過風風雨雨,然后一起慢慢變老。
不過,不管是給愛“尋找感覺”還是為愛“堆積情感”,只有用兩顆心一起去擁有它、培育它、呵護它、滋養(yǎng)它、維護它,才能“鎖定”一輩子的幸福。
NO.5 最安心的幸福: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
中國人一直用“安居樂業(yè)”來形容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其中的“安居”無非就是擁有一套能夠起居的住房,從1949年至今,中國人的安居之夢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
上世紀60年代,很多私房被“積極交公”,一家兩代甚至三代“擠”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成了每個四合院里的常態(tài)。80年代,“售房”和“提租”成了執(zhí)行房改的兩個具體辦法。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終止了福利分房,迎來了市場化住房時代。伴隨國人思想轉變的幾年間,則是房價與購買欲共同茁壯成長的歲月。在中國,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哪怕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卻是能夠為人生擋風遮雨的地方。
NO.6 最超值的幸福:自身價值和能力得到體現(xiàn)
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帶來安全感,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則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
“就職業(yè)而言,您認為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除了“收入”之外,回答最多的就是“個人能力得到體現(xiàn)”,而在50后受訪者眼中,“個人能力得到體現(xiàn)”和“收入”同等重要。
在所有的幸福感受中,“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得到體現(xiàn)”這一條或許是最“超值”的,也是最被西方人認可并被東方人逐漸認同且越來越注重的一個“必要條件”,若將它掌握在手心中,它能如同孫悟空一般“72變”,將一種幸福生成、發(fā)散為更多的幸福,如被朋友喜歡的幸福、被同事尊重的幸福、被領導重用的幸福、被社會承認的幸福;得到尊重的幸福、得到財富的幸福、得到地位的幸福、得到權力的幸福,等等。
NO.7 最實在的幸福: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今年,一部以介紹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為主要內容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吸引了無數(shù)國人的眼球。節(jié)目火爆的原因無疑是公開的——中國人重視對“吃”的體驗。
“民以食為天”,講究“吃”的中國人將“食”融入到了文化之中。從“溫飽”跨越至“小康”階段后慶賀勝利的方式又怎能少得了吃呢?上世紀80年代,國人對于“吃飽”的基本訴求變成了“讓孩子吃好”;90年代,“既要讓孩子吃好,也要讓老人們吃好”;跨入新世紀,前5年還在追求“全家人都要吃好”,接下來的5年就變成了“要吃得健康、有營養(yǎng)”,《這樣吃最健康》《吃的真相》等一批和“吃”有關的書籍被炒得很火。
中國人不會忘記,“民以食為天”后面還有一句,叫“食以安為先”,今年7月發(fā)布的“2012中國平安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在公眾“最擔憂的安全問題”中,食品安全居首,81.8%——這個數(shù)字,真實地表明了中國人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在千人幸福指數(shù)的調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從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三位,甚至超過了人們對住房、醫(yī)療保障的需求。
NO.8 最基本的幸福:在優(yōu)良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南亞小國不丹就把“環(huán)境保護”與“政府善治、經(jīng)濟增長和文化發(fā)展”一同作為組成“幸福指數(shù)”的四大要素,足見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很多國家的“幸福秘笈”中都可以看出,環(huán)境保護越好,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越高;環(huán)境污染嚴重,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會降低。
中國人也同樣對優(yōu)良的自然環(huán)境充滿期待。調查顯示,63.0%的受訪者感覺所遭受的環(huán)境污染對自身健康危害“比較大”。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是否宜居,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有新鮮的空氣和潔凈的水源,這不僅僅是環(huán)保的核心,也是幸福的內涵。
NO.9 最長久的幸福感:社會安全
很多采訪對象說,他們所認為的幸福感是可以與安全感畫等號的,但幾乎也有同樣多的采訪對象抱怨說,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
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些采訪對象的擔憂與抱怨: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響人們安全感的五個最主要原因是:環(huán)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不能讓人放心,經(jīng)常聽到或看到新聞媒體關于社會治安混亂的報道,所在城市貧富差距過大和親眼看見過違法犯罪事件發(fā)生。
NO.10 最可靠的幸福:有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中國人的幸福生活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古詩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名人名言中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魯迅);流行歌曲中有“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周華健《朋友》)。而今,當“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觀念深藏心底,中國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孤獨,擁有幾個值得信賴的朋友,竟成為一種“奢望”。
調查發(fā)現(xiàn),有1~3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占比最大,為41.1%。而在前年,卻是身邊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占多數(shù)。
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人際信任圈子在縮小。隨著這個圈子的縮小,看似最簡單、最觸手可得的幸福,卻極有可能與這個時代漸行漸遠。
60年的幸福變遷
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發(fā)展的空間越來越大,可是,不知為什么覺得自己不幸福的人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們會懷念曾經(jīng)的幸福,在逝去的幸福中感受人生的美好。但是千萬不要沉浸在過往的歲月中而忽略了寶貴的現(xiàn)在,也許,幸福就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上世紀40、50年代:大干社會主義最幸福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吃飽穿暖,是這一時期人們對幸福的最直白注解。這個目標,激發(fā)了人們空前的大干社會主義的熱情。在這種激情下,人們體驗到的是當家做主,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幸?!?/p>
上世紀60、70年代:為人民服務最幸福
十年浩劫,橫跨了兩個年代,砸碎了一大批人的幸福夢。追求幸福很容易被看作是享樂主義,幸福生活也很容易被當作資產階級情調,艱苦樸素是這個時代生活的主旋律。動蕩的社會和匱乏的生存現(xiàn)實,使人們對幸福產生了異乎尋常的渴望。什么最幸福?唯一的答案就是:為人民服務最幸福!
上世紀80、90年代:奔向小康最幸福
這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街上開始流行紅裙子,人們也開始從容地享受生活的幸福。社會從溫飽邁向小康,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富裕潮,使人們的幸福感空前高漲……
新世紀10年代:跟著感覺找幸福
毫無疑問,這是我們最有條件幸福的時代??萍歼M步,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飛速提高。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并沒有同步飛長,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他們在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生活和工作面前,喪失了對幸福的敏感。人們不禁要問:辛勤的工作到底為了什么?難道只是為了擁有一種感覺?
不讓壓力銷蝕我們的幸福感 “‘壓力山大’,幸福在哪里?”是當下網(wǎng)友們熱議的話題。
看看街頭那焦急彷徨的眼神、來去匆匆的身影,不難發(fā)現(xiàn)時下中國人真的很忙、很急、很累。房子、車子、票子的追求目標,讓他們感覺“壓力山大”。
壓力源于何處?壓力源于工作,源于金錢,源于房子、車子,源于結婚生子的使命,源于物價的飛漲,更源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源于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源于凡事追求完美的奢求。于是,我們每天都在高強度工作,都要應付職場上復雜的人際關系,都要參悟為人之道、處事之理。內心時時充滿壓力的我們,就這樣你追我趕、不甘落后,擔心受窮、擔心受傷,導致身心疲憊不堪,健康透支疾病上身。
社會保障體系的滯后,讓中國人感到“生,生不起;死,死不起”。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養(yǎng)家糊口的主要責任,當社會應提供的醫(yī)療、養(yǎng)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夠完善時,身上的擔子就顯得尤其沉重。
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文化,讓壓力向下一輩延伸。有學者指出,在西方人的教育里,孩子從小要學會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在東方,尤其是儒家傳統(tǒng)教育里,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好好學習,長大光宗耀祖,為家族增光。這導致很多人成年后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但這樣的環(huán)境中,壓力也會如影隨形。
職業(yè)規(guī)劃專家金培華建議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提升自身對工作的幸福感,比如抓住機會提升成就感、塑造合作融洽的人際關系、勇于面對挑戰(zhàn)等等。教育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既有直接效應,也有間接效應。間接效應是教育帶來收入和其他福利對幸福感產生的影響,這無疑會提升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的幸福感。健康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每個人來說,不僅自己的健康會影響到其幸福感,而且家庭成員的健康也會發(fā)生影響作用。
此外,不讓壓力銷蝕我們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政府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不斷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個人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切實解決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防止出現(xiàn)公眾集體焦慮心態(tài);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多從積極的方面認識問題,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考慮問題,及時舒緩不良情緒,建立健康的生活心態(tài),平衡好“期望值”與“現(xiàn)實值”的關系,淡泊明志,回歸理性,以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如此,我們才能靜心感悟幸福,才能真正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