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上午,蘇富比現(xiàn)當代東南亞藝術秋季拍賣會上,一張油畫作品被以400萬港元起拍后叫價到500萬,之后在電話委托席上被一舉叫價到1000萬。戰(zhàn)火仍未停息,2800萬叫價之后隨即被叫到3000萬,并最終以3426萬港元(合440萬美元)成交。這一價格創(chuàng)下了東南亞藝術單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同時也刷新了畫家在拍賣場上的最高落槌價。
這是已故印尼華裔藝術家李曼峰創(chuàng)作的作品《年豐人壽》,尺寸為86×260cm,描繪精致,寓意喜慶,描繪了男女老少齊聚一堂、盡情歌舞的場面,并以各種象征吉祥的事物,來表現(xiàn)安定繁榮、興盛喜樂。畫中南瓜代表著豐收與好運,而麒麟則寓意平安順利、壽與天齊。作為精通中西繪畫技法的創(chuàng)作者,李曼峰在《年豐人壽》中糅合了這兩種截然不同風格之精髓:畫作主體以富有西洋藝術意味的構圖作安排,并用油彩逼真地描繪出來,而背景則流動著中國悠然水墨畫的神韻,兩者在看似強烈的對比中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對于此次拍賣的《年豐人壽》,蘇富比東南亞藝術部主管莫錦川介紹道,該藝術品此前一直由私人收藏,60多年間從未現(xiàn)身市場,這次在秋拍上一現(xiàn)身便引起熱烈競投,最終以高于估價近兩倍的價格由一位匿名電話買家購得。
對于剛剛開始關注東南亞書畫市場的藏家來說,李曼峰的名字也許會稍顯陌生。不過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許多投資者對其作品則是青睞有加。早在2004年德國的一場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他的一幅《印尼裸女圖》就在估價僅1,500歐元的情況下,以42,560歐元的成交價成為書畫部分的最高紀錄;而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他的作品《老人與馬》及《Dove》競投激烈,最終均以拍前估價的數(shù)倍成交。此外,距今最近的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他細膩刻畫巴厘島人民平靜生活的力作《巴厘民采》以2530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東南亞藝術品的最高拍賣紀錄。
世人矚目的背后,這位東南亞畫家的藝術風格究竟如何?他的藝術作品又為何能拍至如此高價?讓我們一起來緩緩展開屬于他的人生畫卷。
“南洋畫風”先導級人物
李曼峰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1913年出生于廣州鄉(xiāng)村的他,3歲到新加坡接受了英文教育,五年級時已開始使用木炭畫人像。少年喪父輟學后,為了生計,他做過《時報》的美術編輯,創(chuàng)建了南島廣告工藝社。1941年,因與廣告社合約人在辦社方針上發(fā)生矛盾,他退出了廣告社,專心從事繪畫藝術。同年,他首次到巴厘島寫生作畫,之后在雅加達舉行了個人畫展,獲得熱烈反響。1946年,他獲得荷蘭殖民地政府的獎學金到荷蘭留學。1952年,回國繼續(xù)藝術創(chuàng)作。1961開始,李曼峰擔任總統(tǒng)府藝術顧問兼藏畫主管,并主持編輯了《蘇加諾總統(tǒng)藏畫集》,六年后回新加坡定居,1988年病逝世于雅加達。
作為東南亞最重要的先驅畫家之一,他雖然接受過歐洲美術理論和訓練,卻并沒有盲目追隨當時流行的印象派、達達派及未來派畫風,而是觀察南洋的自然風物與民情生活,形成自己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他巧妙地把歐洲的古典與浪漫、印象主義及中國傳統(tǒng)風格加入印尼民族的藝術,播灑在南洋的土地上,并努力耕耘。他所繪制的禽鳥走獸,類似油畫,在采用歐洲古典繪畫方法處理光影的同時,氣韻卻又是中國式的。在人物畫上,他把那情緒的悲喜、性格的順逆,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跳動的筆觸,沉著的色彩,閃爍著“赤道”陽光美的畫面,一股濃郁的東南亞風情在畫紙間彌漫欲出。
從風格上來講,李曼峰的畫風接近中國的嶺南畫派,嶺南畫派強調師法自然,兼容中外,追求以水墨渲染達到西洋畫的光影效果。而李曼峰的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顏色,都傳遞著傳統(tǒng)水墨畫的韻味,有些還在畫面上題詩并加蓋印章。比如2009年10月,以818萬港元拍出的油畫《群馬圖》,其馬就神似徐悲鴻毛筆下的駿馬,而背景的群山也與嶺南畫派如出一轍,左上方還有行楷題款并加蓋紅色印章。也正是這樣的“因緣”之合,讓許多投資者特別是中國投資者,對他的作品十分看重。
同時,李曼峰的作品對“南洋畫風”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的“南洋畫風”,代表的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契合,結合著傳統(tǒng)審美與現(xiàn)代觀念性的探索,而非幾幅反映南洋風景的題材,或是多添幾棵椰樹芭蕉。它穿越了中國的線條、歐洲的色彩,并揉合了東南亞文化及宗教內美,形成了新的繪畫風格。在他的畫中,有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為摹本樸拙又流暢的線條,有以印象派畫風為基調自由而奔放的色彩,形色之間,微妙的變化氣氛形成明凈奇趣的效果。大自然的神奇,熱帶叢林的斑駁,古老宗教音樂的節(jié)奏,巴厘少女的舞姿——他的筆觸帶動著激情,仿佛一切生命在燃燒。
徐悲鴻教他留下好作品
作為印尼華裔藝術家,李曼峰一生都與中國有著割舍不斷的藝術緣分。其中,他與畫家徐悲鴻的藝術之交更是被圈內稱為佳話。
十四五歲時,李曼峰就在新加坡中華書局看過兩本線裝畫集《悲鴻素描集》與《悲鴻畫集》,那是在宣紙上用珂羅版單色印刷的徐悲鴻的作品。徐悲鴻的高度繪畫技巧,深深地吸引著這位酷愛美術的少年。
1940年12月,徐悲鴻從印度返回新加坡,經(jīng)由朋友介紹,兩人得以相識。之后李曼峰寫信給徐悲鴻并把自己作品照片一同寄上。徐悲鴻不但熱情地回信,還以自己作品的大幅照片相贈。徐悲鴻非常看好李的潛質,稱贊其“才藝使人動心”,并鼓勵他立志成為世界大師。
此外,徐還細心地叮囑他,作為藝術家要好好珍藏自己滿意的作品,那時的李曼峰才28歲,還質疑自己滿意的作品為什么不應賣給他人。徐語重心長地回答:“你可知道,我們畫二三十年,有時幾百張畫才能產生一張好畫,能賣嗎?賣掉你將來會懊悔的。如果外國邀請你去展覽,你拿普通的作品去嗎?”短短十幾天里,徐悲鴻送了一幅鷹、一幅鶴的水墨畫和一副對聯(lián)給李曼峰。
徐悲鴻還鼓勵李曼峰及時出版自己的畫集,并為畫集作序,“觀察忠誠,作風雄肆,取材新穎,抉擇有雅趣,所寫人物風景多生氣蓬勃,充滿樂觀情緒,所寫生物亦有同等精妙,匯攬眾美,古人之所難能,李君以英年致之一,毅然以造化為師?!笔且怨膭?。
1983年和1984年,李曼峰在新加坡和臺北分別出版了巨型《李曼峰畫集》。整理出版50多年來的作品,畫集分傳統(tǒng)風格油畫和東方風格油畫兩類, 彩色精印142幅, 黑白印刷178幅, 其中收入了徐氏生前賞識的作品《樂工》、《待運》、《巴厘火葬行列》等。在此畫集里, 李曼峰很好地總結了自己的繪畫觀:“畫家首先必須有敬業(yè)樂業(yè)之心。并且,要對藝術出之以誠”,“畫家在作畫之時, 內心是應該有意圖的, 也就是創(chuàng)造出令人震驚的‘意境”’,“務必循著自己的不斷努力、觀察,從中提煉出自己的長處,逐步演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風格。”
1986年6月,李曼峰反復考慮后,決定把收藏多年價值不菲的徐悲鴻油畫《母女圖》,贈送給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及徐悲鴻紀念館。他形容自己此舉有如將摯友的子女送返故鄉(xiāng)家中,送畫前,李曼峰雖已步履艱難,但仍親往美術公司選購最好的光油,自己動手上光,又囑咐說油畫年代已久,必須反卷放在筒內運輸。
李曼峰生前唯一一次率印尼華僑美工團來華,還專程到故友徐悲鴻墓前憑吊,獻上鮮花,而 1941年新加坡芽蘢江夏堂一別,竟成永訣。
在李曼峰的藝術作品中,有一件不得不提,那就是記錄1955年萬隆第一屆亞非會議的作品《中國代表團在亞非會議席上》。
當時李曼峰以《南洋》畫報記者的身份參與會議,有感于此次會議所展現(xiàn)的地位和風采,他熟練地拿起畫筆開始了創(chuàng)作。會議休息時,李曼峰把畫好的素描送給周恩來總理看,周恩來高興地看了以后并簽名,還讓廖承志、陳毅、葉季壯、黃鎮(zhèn)、浦壽昌、達浦生等簽名留念。這幅畫與他會議期間所畫的尼赫魯、甘地夫人、吳努、納賽爾、范文同等各國首腦的肖像速寫一起,刊登在《南洋》畫報和許多國家的報刊上,影響很大。
1956年8月4日,李曼峰率印尼華僑美工團由雅加達啟程,經(jīng)新加坡、香港到了北京。此行讓他見到了藝術大師齊白石、梅蘭芳、郭沫若等,并專為齊老創(chuàng)作了個人素描像,這也是齊老生前最后一幅寫生畫像。這趟中國之行,李曼峰還抽空回到廣州河南龍尾渡的祖居去探望,這是他出生后第二次踏在故鄉(xiāng)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在臨終時的一封信中他表露道,他想登黃山,想西行絲綢之路,還想再回廣州故鄉(xiāng)。但可惜他直至去世,也沒有再進入中國。
在印尼,“伯”是人們對長輩的尊稱,而繪畫圈內,人們都親切地稱李曼峰為“畫伯”,藝術家蕭學民談到,李先生個性豪爽,集會宴客總是他付賬,他對畫界后進諸多提攜,對繪畫技藝更是有問必答,一派長者風范。此外,李曼峰還是我國著名攝影師翁乃強的義父,翁曾談到李曼峰的繪畫與創(chuàng)作對他深有影響。
李畫伯的拍賣記錄
根據(jù)雅昌藝術網(wǎng)數(shù)據(jù),李曼峰作品拍賣成交記錄共有29條,成交比為78.57%。最早的一次是在2005年,其70年代創(chuàng)作的油畫《金玉滿堂》由上海崇源拍賣行以28萬人民幣拍出,尺幅為122×80cm,之后他的作品便在市場拍賣中陷入沉寂。直至2009年,他的藝術品重又見于各大拍賣行,新加坡拍賣行33Auction、香港佳士得、香港蘇富比等都拍過他的作品,近四年來每年約有5件他的作品被成功拍賣。
從拍賣價格走向上來看,2009年時其拍賣成交價表現(xiàn)平平,幾幅畫幅約為50*100cm的作品成交價格均在 20萬至30萬港元間浮動,2010年初開始出現(xiàn)價格小高峰,差不多同等畫幅的作品《群馬圖》、《鴿子》、《Learning to ride a horse》《Man with rooster》分別在亞洲拍賣周和香港佳士得拍到了 129萬、168萬、92萬和98萬港元,而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李曼峰作品《巴厘民采》大展拳腳,2530萬港元的高價讓其一拍成名。而最近的兩年,拍賣價格似乎又漸趨平穩(wěn),直至這一次以3426萬港元的天價拍出《年豐人壽》。由此可見,這次的高成交價并非平地起高塔或是黑馬之舉。
新加坡好藏之美術館館長張夏幃曾提過,“李曼峰一生勤奮作畫,作品數(shù)量到底有多大,至今還是未知數(shù)。”其中部分作品被美術館、畫廊收藏,也應有不少散落民間。筆者認為,李曼峰的盤子或許不可小覷,有興趣的藏家應予適當?shù)氖袌鲫P注。
有業(yè)內人士建議,許多能夠拍出天價的東南亞作品,大多來自東南亞本土藝術家之手,參加過大型國際展覽(雙年展,三年展以及美術館展覽)。通過東南亞當?shù)禺嬂冗M行作品投資也是一大途徑。
同時,最近幾年收藏圈的口口相傳與拍賣結果都表明,包括印尼、菲律賓、泰國在內的不少東南亞繪畫佳作因頗具升值潛力而被看好。同時因為殖民地關系,很多東南亞國家作品都在保留本地文化特色的同時展現(xiàn)著歐美藝術面貌,帶給鑒賞者似曾相識又別具一格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