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xùn)》中提到一個關(guān)于兩文錢的故事: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后入宮富貴。攜數(shù)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shù)千金。而師不回向?!我?”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p>
這個故事很有趣,因為在《圣經(jīng)》中也有相似的一則:
“耶穌舉目一望,看見富人把他們的獻儀投入銀庫內(nèi),又看見一個貧苦的寡婦,把兩文錢投入里面,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眾人投入的都多,因為眾人都是拿他們多余的投入,作為給天主的獻儀;而這個寡婦卻是從她的不足中,把她所有的,一切生活費都投上了?!?/p>
無論中西,純潔的信仰總是指引人向善的,其精髓之處更是相同的。兩個故事互相補充著為彼此解讀了奉獻的真諦。傾其所有、全心全意付出的窮人,比從奢侈生活中取出九牛一毛來隨意施舍的富人更高貴,因為前者的付出里比后者的多了最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任何財富都無可取代的真誠心意。
在泰國、緬甸等東方佛國,每天清早人們都準(zhǔn)備好最香甜的米飯、最新鮮的水果到街頭齋僧,整個過程里無論是奉獻者還是接受者都不發(fā)一語、恭恭敬敬。在伊朗、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任何人都愿意傾其所有幫助風(fēng)塵仆仆的旅人,甚至肝膽相照,只要客人也肯一樣坦誠地喝下他家的三杯茶。這些人中有的衣衫襤褸、居所破舊,自己都吃不上整潔的飯食,但是奉獻的心始終如一,并自然把這樣的鄭重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精神,令人感動,也令人沉思。
其實,無論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經(jīng)歷,都在告訴我們:真誠是無價之寶,因為慷慨不是用錢衡量,而是用心來量度的,更要用生命去貫徹、去實踐。
明了之后,心意有多重,步伐就有多輕。那么走出去吧!只要記得,路在腳下,理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