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民國
人人都特立獨行,有時特立得崇高,有時特立得猥瑣。牛人被埋沒不了,沒人因為你牛而壓制你,壓也壓不住。但凡有非常異議可怪之論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民史北洋時期,給人的印象,就是亂,眼花繚亂。十幾場仗同時開打,幾十個人物上上下下,說東道西。北洋統(tǒng)治不足16年,光元首就換了好幾位,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作霖。至于內(nèi)閣,就像走馬燈一樣,平均一年換好幾屆。當過總理的人,能編一個加強排。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實,大家還都沒唱完,觀眾連角兒都沒看清楚,就換人了,跑龍?zhí)椎模透鼰o所謂了。
那個時代,有自律甚嚴的軍閥,比如吳佩孚;也有渾身流氣的軍閥,比如張宗昌;有人辦大學,辦得有模有樣,比如張學良、唐繼堯;有人搞實業(yè),比如張作霖、劉湘、劉文輝;有人搞農(nóng)村建設,比如閻錫山;很正面,很值得說。但也有人濫發(fā)軍用票,胡亂征稅,田賦預征到了21世紀,強迫人民種鴉片,種得本土鴉片到處都是,進口的印度煙土沒人要了,徹底實現(xiàn)鴉片的國產(chǎn)化。連軍閥里面,信仰都五光十色,有信仰社會主義的陳炯明,也有信基督的馮玉祥,還有信佛的唐生智和信道的劉湘。
知識界也是如此,有學問大的泰斗,也有混飯吃的南郭先生。好大學辦得可以跟西方比肩,爛的野雞大學也比比皆是。同樣是海歸,有名副其實的名牌學子,也有克萊登大學的高足。自由主義流行,保守主義也流行,馬克思主義,一度是學界的時髦,歷史界不搞唯物史觀,大家都看不起。
至于風光無限的媒體,更是這樣,有引領潮流的大公報、申報,也有專門登載明星緋聞的晶報。媒體人有志向高遠,參與政治謀劃的高人,也有專門泡胡同,尋找花邊新聞的里手。張季鸞的社評,每每聳動天下,晶報的流言蜚語,照樣能害死阮玲玉。一般的上海老百姓,還就是喜歡后面的花邊,不樂聞大公報的高論。
◎色彩斑斕的時代
那個時代,演戲的喜歡談政治,演半截戲,停下來發(fā)表演說,看客居然喝彩。政客喜歡唱戲,不會唱兩口西皮二黃的,就不算那個時代的官人。興致高的,還花了大錢下海做票友。軍人喜歡做文人,不穿軍服,偏愛長袍馬褂,跟文人詩酒唱和。文人喜歡談兵,有機會就穿回戎裝,掛上指揮刀,馬上照相留念。
大人物都迷信武力統(tǒng)一,無論是袁世凱、段祺瑞還是吳佩孚,甚至包括孫中山。在北邊的要統(tǒng)一,在南邊的也想統(tǒng)一。小一點的人物卻想分治,搞聯(lián)邦,聯(lián)省自治,比如陳炯明和趙恒惕。想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不了,想分治的,也分治不成。所以,那年月最大的問題是,國家實際上是分裂的,大軍閥控制數(shù)省,大聲吆喝,小軍閥控制一個縣,也自己當家。中央政府,政令不出都門,市場不統(tǒng)一,貨幣不統(tǒng)一,國家弱,政府窮,最窮的時候,連中央政府各部都發(fā)不出工資來,各駐外使節(jié),下旗回國——因為沒有了經(jīng)費。好不容易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卻名列末等,只能派兩個代表。自家的山東,被列強當成戰(zhàn)利品爭來爭去。更讓人難堪的是戰(zhàn)亂,上千個大小軍閥,你打來,我打去,老百姓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統(tǒng)治者。通商口岸還好,內(nèi)地則飽受戰(zhàn)亂之苦。這樣的國家,離仁人志士富國強兵的理想,實在太遠。
要說好的,也有得說。資本家感覺,做生意挺容易,除了戰(zhàn)亂,沒有什么人干涉他們。教授和學生感覺也好,但凡提得起來的大學,無論國立、私立還是教會大學,個個像樣,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學術自由。他們感覺校長不像話,立馬就可以起哄驅(qū)逐。一做了教授,就是總統(tǒng)來了也可以不理不睬,在課堂上愛怎么講,就怎么講,從不擔心因為學術以外的原因被開了。報界的人士更是牛氣,民國時期的牛記者,盡管在北洋末期被殺了兩個,但那是真正牛氣的時代,不管政要還是軍閥,記者想罵,也就罵了。罵了之后人家給錢,收了錢還是罵。連國粹京劇,都是民國時期得到的光大,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都是民國人弄出來的。
總的來說,民國,尤其是北洋時期的民國,是個色彩斑斕的時代。人人都特立獨行,但凡有非常異議可怪之論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分尊重,除非,你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自己施展的舞臺,但施展的前提,是你有這個本錢。這是個連小偷、流氓都有個性的年代,大家各有各的道,沒有絕活,就別想混好。那個時代,中國有國際知名的學者,王國維、陳寅恪和陳垣,丁文江和李四光。也有世界上叫得響的企業(yè)家范旭東、吳蘊初和盧作孚。教育家有蔡元培、蔣夢麟、張伯苓、陶行知。連名聲不好的軍人,也有上過時代周刊封面的吳佩孚,這個吳佩孚,晚年沒落潦倒,但卻從來不墜青云之志,一直牛哄哄。
◎大學教育文化思想搖籃
中國大學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開始算起,經(jīng)過二三十年的摸索,后來的確形成了一套,眾多野雞大學里有鶴立雞群的仙鶴,而且還不少,這是什么原因呢?
中國人辦大學的格局是開放的,從北洋時期到國民黨,甚至從清末開始就是開放的,沒有人敢對外國人說個不字,必須讓外國人進來。而且整個經(jīng)濟是二元的,在北洋時期沒有什么國有經(jīng)濟,在國民黨時期有國有經(jīng)濟了,但沒有強大到壟斷的地步。所以總是有一塊領域是政府管不到的。這樣大學就形成了三種格局:國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會大學。
像今天的北師大,一個重要的根基就是輔仁大學,它是天主教的。如果沒有輔仁這個底子,北師大不會這么強大。當年很厲害的就是輔仁大學。北大現(xiàn)在是鵲巢鳩占,原來是燕京大學,也是教會大學,是新教的。協(xié)和醫(yī)學院,當時是世界一流的醫(yī)學院,是中國西醫(yī)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教會大學。南邊的圣約翰、華西等都是教會大學。國立的,最標準的是北大,國民黨時期還有中央大學。清華實際上是半國立,因為始終有一筆庚子賠款在制約它。南開大學是私立的標版。
這樣的大學確實辦的非常棒,開放使得大學只能這么辦。外面就是這樣辦的,教會是這么辦的,私人是這么辦的,受外國資本支持的大學也是這么辦的,那國立的大學就只能也這樣辦,要不辦就沒有競爭力。
民國某些軍閥辦大學,都要比著來,唐繼堯辦云南大學,當時叫東陸大學;張作霖辦東北大學,現(xiàn)在還在,雖然已經(jīng)不是以前那個了。曹錕也辦了個河北大學,他是學校的董事長,每次去學校,他不敢干涉用人;發(fā)工資的時候,讓他的副官裝一大盤子大洋送過去,還是下跪送過去的。教育怎么辦?是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只要堅持這點就行。
教授們在抗戰(zhàn)之前生活很安逸,只要去到一個好點的大學任教,就能過很舒服的生活。如果是英美回來的,到一個大學,就能得到四百多塊的月收入,當時的警察一個月才八塊。
再就是思想界,你可以辦雜志,只要想辦就可以辦,《新青年》就是這樣自己辦起來的,教材也是如此,都是民間自由辦起來的。如果說民國文化巔峰的出現(xiàn),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沖撞的產(chǎn)物,那么民國文化人物群星璀璨的主要原因就要歸功于教育,自由的教育成就了文化思想科學巨人。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