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精神是偉大的,但犧牲者總還是希望自己的犧牲能夠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見證,這是人之常情,無損于犧牲者的偉大。但我們能想象出一種無須人們見證和理解的犧牲,一種既不為現(xiàn)世功利也不為流芳千古的犧牲嗎?這樣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個謎,這個謎恐怕不可能有解開的一天了。甚至《紅樓夢》的作者到底是誰,還存在爭議。他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只有兩百多年。后人只是朦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時代曾經(jīng)歷了一段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家道確已大不如從前,晚年貧病交加“舉家食粥”,終于在四十多歲時“淚盡而逝”。這樣一位才華卓著的人物,生前應(yīng)得到社會的禮遇,死后應(yīng)得到后人的追懷??上В@只是后人善良的愿望。
對于《紅樓夢》這樣一部生命凝血之作,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其作者,也許我們只能憑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
那么,曹雪芹為什么要付出一生,寫這樣一部“字字是血”的作品呢?
是為了追求富貴榮華嗎?早年的曹雪芹確實有過借登科取士來實現(xiàn)自己的富貴榮華的夢想,跟當(dāng)時的士人沒什么兩樣。但事實是,他著手寫這部驚世之作時早已“將富貴榮華視為過眼云煙”,多少人只將這話掛在嘴邊來掩飾內(nèi)心的渴望,而他卻用生命真正去實踐了。
紅學(xué)權(quán)威周汝昌認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寫這么一本書也許可以暫時改善他困頓不堪的境況,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lián)Q來自己和家人腹內(nèi)的暫時充盈,實在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以曹氏的人格心性,這樣做斷不會長久。所以,寫這么一本書實在不能使他從潦倒中完全解脫。何況以他的才情,做一個豪門清客,何處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給、舉家食粥?
也有人說他是為了名聲。名聲是一種社會評價,這對任何文人來說都是基本的心靈動力。對一個文人來說,淡泊名聲比淡泊富貴難得多。但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小說不是文學(xué)正途,為士大夫所不屑。更何況雍乾時代,文字獄遍布全國,文人動輒得咎,《紅樓夢》這樣一部怨世罵時之作,又豈敢傳世以求名?另外還有“為了身后的名聲”一說,這似乎是對作者心靈動力的唯一解釋了。但事實上,民間對《紅樓夢》的傳抄卻是在曹氏在世時就存在的現(xiàn)象了。
曹雪芹是超凡的人,我們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價值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他。也許極少有人能想到,他寫《紅樓夢》,只是為了一吐胸中之郁結(jié),并希望后人理解這份情懷。這就夠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隱退。
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將現(xiàn)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這是極難得的,將身后的名聲也置之度外,對于一個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他仍愿主動地承受那樣的精神重負!文學(xué)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結(jié)合在一個人身上!
由此看來,認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雙俗眼在看他,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案呱窖鲋梗靶行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資格接受這種景仰,雖然他本人對此毫不在意。
(選自《大家》)
閱讀上文,回答下面問題。
1.如何理解“無人見證的犧牲”的含意?
答:
2.有人認為曹雪芹是為了求取身前或身后的名聲而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對此本文作者有什么看法?
答:
【鮑亞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