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和4月份的經濟數(shù)據(jù)似乎不夠理想,5月份雖然有了一線光,但實體經濟下行的風險依然很大,于是,關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擔憂開始彌漫,中國是不是需要出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的討論日益激烈。
當金融危機初起之時,很多人認為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逼迫經濟轉型的機會,出口不振,外部疲軟,中國可以通過啟動內需和加快產業(yè)升級應對??上У氖?,4萬億的出臺迅速刷新了中國的GDP增速,經濟數(shù)字的增長再次掩蓋了經濟的真正問題。中國錯過了一次調整經濟結構的機會。
就業(yè)是很多人眼里保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但實際上,就業(yè)相對GDP增速的彈性已經非常小,即使通過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拉升了GDP增速,依然解決不了問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空間也已經非常有限了。
外部的壓力可能也是中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在歐、美、日的低迷和衰落中,新興市場顯得光鮮亮麗,中國更像成了全球經濟的救命稻草,世界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常敏感。今年“兩會”,當中國宣布把2012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調低為7.5%,世界股市應聲而落。當年的4萬億,很大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而今天,中國沒有能力再出臺類似的政策拯救歐洲了。中國最需要拯救的是國內的經濟。印度GDP增速已經下滑到了6%,中國有必要硬撐起過高的增長速度嗎?
如果說當年的4萬億還有其合理性存在,再來一次新的刺激計劃則只能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也不會再有同樣的效果。必須要防止危機對政策的綁架,不能出臺飲鴆止渴式的政策。經濟低增長不可怕,可怕的是低效率的增長。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經歷了大幅度的搖擺,但在內外綜合因素的困擾之下,很大程度上,宏觀決策更像是在與這難以避免到來的經濟轉型相對抗,在高增長時期形成的經濟結構在一輪又一輪的政策“保駕”下形成高強度的路徑依賴。調整經濟結構尚未見成效,便被唱成了陳年老調。
如果中國感到了經濟下滑的風險,那么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所有的刺激政策和放松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反復,都只是再次掩蓋和積累問題,終有一天會危機再來。
中國經濟的問題,早已經不單是速度問題。不能為了好看的經濟數(shù)字,再次失去調整結構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