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從不同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描述。
從自然環(huán)境上講,菲斯位于摩洛哥北部腹地的山區(qū),阿特拉斯山脈為其阻擋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炎炎熱風,而山上的積雪融化后又將這片土地滋潤成沃土。從歷史上講,菲斯初建于公元8世紀,是摩洛哥歷史上阿拉伯時期的發(fā)源地,是數(shù)個阿拉伯王朝的都城。
而各種旅游書籍以及網(wǎng)上搜索又會如此介紹菲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摩洛哥“不得不去的地方”,“世界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世界十大浪漫小鎮(zhèn)之一”……
邁入菲斯
到達菲斯以后并沒有立即進城,而是沿盤山公路登上了一處城外的山坡,在這里可以將菲斯全城盡收眼底。第一眼看去,山谷里深藏著這么大規(guī)模的一座城市著實令我小小地吃驚了一下。轉(zhuǎn)而一想,且不說菲斯在歷史上的輝煌,單說它如今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有如此氣勢也就順理成章了。高矮錯落的房屋依山而建,密密麻麻地連成一片而沒有絲毫空隙。土黃色的顏色被冬日初升的太陽鍍上了一層金色,其間偶爾會露出一小片綠色,但那可不是街心公園或者綠地,而是清真寺、經(jīng)學院墨綠色的琉璃瓦屋頂。從一片屋頂海洋中昂首向天的是散布全城的宣禮塔塔尖,而幾乎點綴在每棟房屋屋頂上的則是一個非?,F(xiàn)代化的設備——衛(wèi)星接收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鍋”。在二十年前拍攝的菲斯照片中根本找不到這種東西的蹤跡,這大概算是這座千年古城外貌中唯一“與時俱進”的特征了。
下得山來,車子終于載著我一點點靠近菲斯老城。北非阿拉伯國家的很多城市都分新城、老城兩個部分。老城,也稱“麥地那”,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部分,通常被高高的城墻圍起來,有若干或華麗或樸素的大門通向城市的其他部分。例如,摩洛哥的另一座古都梅克內(nèi)斯、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都是如此。菲斯也是這樣,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老城是完全沒有機動車的,所有車輛,無論是當?shù)鼐用竦倪€是游客的無一例外只能停在老城城墻之外。這不是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采取的強制措施,而是因為在菲斯老城根本就不可能使用機動車。菲斯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步行城市之一。導游哈立德在進城之前千叮嚀萬囑咐,讓我一定跟緊了,切莫擅自走進岔道。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邁入菲斯老城的那一刻就好像是到了《哈利·波特》里那個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在電影里,哈利·波特從那里就可以進入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而在菲斯,跨過一道門檻就穿越了無邊的歲月,上一刻耳邊還回響著汽車鳴笛聲和阿拉伯風味的流行歌曲,下一刻就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世界。
世俗與集市
這是一大片集市,店鋪或大或小、高矮不一,卻幾乎同樣老舊,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蜿蜒不平的窄巷兩邊,某些地方抬頭可見修繕加固的橫梁,表明為這片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進行的保護項目正在進行之中。這天恰逢星期一,正是一周伊始最忙碌的時候,又是上午時分,所以趕上的是集市最熱鬧的時候。所有店鋪都開門營業(yè)——攤薄餅的小門臉里,裹著頭巾的中年婦女正把稀稀的面糊澆在已被熏黑的球形器皿上,面糊流淌下來的同時凝成圓形的薄薄一層,好似國內(nèi)的煎餅;烘培房里,袖子高挽的小伙子正在用力揉著面團,同時還不忘扭頭跟下層正在用鐵鍬鏟著一個個烤好大餅的同伴說笑著;對面的水果小販正在精心把草莓一個個地碼放整齊,而旁邊的鋪子里已經(jīng)擺出了幾盆堆成小山的腌制橄欖,個個油光锃亮;邊走邊看,偶一抬頭猛見一個皮毛五官甚為清晰的碩大駱駝頭顱在眼前晃動,后面的案板上已經(jīng)擺放著幾塊鮮肉,上方懸著的小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著駱駝肉的價格,而不遠處賣活雞的籠子前兩三只貓咪徘徊著不愿離去……
集市有一定的分區(qū),但是并非像國內(nèi)那種有專人管理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一樣涇渭分明。這邊還是水靈靈飄著清香的果蔬蜜餞,那邊可能就是一間修理鋪,修理師傅看上去和手里的工具一樣經(jīng)過歲月多年的磨煉;這邊的布料攤前,黑袍大媽已經(jīng)開始和攤主討價還價,那邊的皮革鋪里兩個五大三粗的男子握著一塊皮子飛針走線;走到稍微開闊一點的地方,看一位銅匠手拿錘子叮叮當當在一個大銅盤上敲個不停,從這里稍微拐一個小彎兒,眼前出現(xiàn)了一長溜鋪子,每家都有明晃晃的銀白色座椅,不是家具、更不是用于喪葬,而是實打?qū)嵉幕閼c用品!
集市里充斥著各種味道:鮮蔬果品透著水靈氣的清香、海鮮水產(chǎn)的咸腥味兒、面包房里令人垂涎的焦香味兒……與此同時,各種聲音也刺激著聽覺:運貨小毛驢走在石板路上發(fā)出噠噠的蹄聲,趕驢人在穿梭往來中用阿拉伯語或法語高喊著“注意!注意!”,以及除了吆喝聲以外的各種人聲——聊天、說笑、爭論甚至是吵架……如果把這里當作常見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就錯了。菲斯老城有將近100公里的9000多條小巷,或曲曲折折,引到柳暗花明之處,或幽深狹窄,走到盡頭只是某家深宅大院。集市的這些鋪子連個招牌都難得一見,更別說指路的標牌或是門牌號碼了。身在其中,我突然想起中國特有的一句話——“陷入汪洋大海之中”。我跟著哈立德左轉(zhuǎn)右轉(zhuǎn),心里暗暗感激他是如此細心地把昨天穿的土褐色摩洛哥傳統(tǒng)長袍換成了現(xiàn)在這件紫色針織衫,鮮艷得如同一面旗幟引著我穿梭在這迷宮般的街巷之中。
這面旗幟飄著飄著就把我?guī)У搅艘蛔菢琼?,從這里可以俯瞰幾乎算是菲斯標志的傳統(tǒng)鞣革作坊。這些作坊已經(jīng)存在了上百年,至今仍然沿用著傳統(tǒng)的鞣制方法。明晃晃的太陽下,不同工人在忙碌著,洗皮、除毛、鞣制、上色,數(shù)個大染缸排成一片,盛著紅、黃、褐等各色染料。鞣制皮革要借用鳥糞里含的一種酶,這大概就是空氣中幾乎令人窒息的臭味兒的來源。幸好,上樓頂前哈立德給了幾片薄荷葉,讓我時不時地聞一下來緩解這種怪異味道的刺激。
菲斯有4.5萬多位手工業(yè)者,從事著木器、陶器、皮革、紡織、金屬等多種行業(yè),采用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工藝,沿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師徒傳授體系。除了剛才的皮革作坊,另外去的一家陶瓷器作坊也是如此,選土、制胎、繪圖、上色、燒制無一不是手工完成。制作鑲嵌畫時,不同形狀的瓷片也是完全靠人工削切打磨,很多瓷片比一元硬幣也大不了多少,其需要的精力可想而知。除了拉胚機以外,整個作坊看不見其他可以稱為機器的東西。陳列室里,小到調(diào)料瓶,大到盥洗盆,找不到完全一樣的兩件東西,也找不到一件是完全沒有瑕疵的——釉彩可能不是那么均勻,或是胎面沒那么平滑,而正是這些不完美成就了每一件作品的獨一無二。
宗教與學院
菲斯最生機勃勃的就是這些最關乎民生大計的店鋪、作坊,它們組成了菲斯世俗的一面。而支撐菲斯地位的還有很重要的另一面:宗教。阿拉伯宗教文化在摩洛哥的發(fā)祥地就是菲斯。789年,從阿拉伯半島逃亡至摩洛哥的伊德里斯被當?shù)匕匕貭柸藫泶鳛橥?,即伊德里斯一世。伊德里斯一世選址菲斯建立都城,摩洛哥歷史上第一個阿拉伯王朝由此誕生。“菲斯”這個名字源于一個傳說:伊德里斯開始動工修建菲斯時,挖出了一把朝著麥加方向的金色斧子,他認為這是神的啟示,于是把這座還未建成的城市命名為“法斯”,即阿拉伯語里“斧子”的意思,“菲斯”則是從“法斯”演變而來。菲斯真正的發(fā)展壯大則是從伊德里斯一世之子伊德里斯二世開始,經(jīng)過此后幾個世紀阿拉伯王朝的不斷耕耘直至12世紀時達到頂峰——當時它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1200多年的發(fā)展在菲斯留下了無數(shù)伊斯蘭宗教文化的印記,它們散布于老城迷宮般的街巷之中,和那些店鋪、浴池、住宅、作坊交融在一起,稍一不留意就可能與其擦肩而過。其中,最有影響的要算卡拉維因清真寺兼大學了。
9世紀,從突尼斯凱魯萬(伊斯蘭教圣城)避難至菲斯的人群之中有出自名門的姐妹倆,她們在這里斥巨資建起兩座清真寺,由此奠定了菲斯在伊斯蘭宗教文化中的地位。這其中一座就是卡拉維因清真寺,后來經(jīng)過幾代國王的改建、擴張,它的建筑面積已接近1萬平方米,單是祈禱大廳就有270個立柱,隔出16個通道,可供2萬信徒祈禱。進城前遠眺菲斯全城時看到的綠色屋頂中最明顯的就是這里,其規(guī)??梢娨话摺?/p>
如果僅是一座清真寺大概還不足以提升卡拉維因的影響力。它還是一所大學,比英語世界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建于12世紀)還要古老,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在傳授伊斯蘭教教義的同時,它還教授數(shù)學、天文、醫(yī)藥和哲學。在12至15世紀期間,它就像一塊磁石,吸引了無數(shù)阿拉伯世界的學者大家。
除了卡拉維因以外,菲斯還有幾所經(jīng)學院(Medersa)在穆斯林世界也很有影響力。例如建于14世紀的El-Attarine經(jīng)學院以及Bou Inania經(jīng)學院。在摩洛哥,經(jīng)學院不僅是一所教育文化機構,同時也是一處宗教場所。建立經(jīng)學院的本來目的是為了給附近或是遠道而來的學子提供一個可住宿的學習場所,可以說是卡拉維因這樣的清真寺兼大學的延伸。歷史上的經(jīng)學院可以提供宗教、法律、科學乃至藝術方面的學習,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現(xiàn)在只剩下供穆斯林祈禱、冥思以及游客參觀的作用。
這些經(jīng)學院的建筑以及裝飾藝術在摩洛哥乃至阿拉伯世界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地面上彩色的釉磚,立柱上不斷重復、無限延展的幾何圖案,木制大門上精美的雕刻,如萬花筒般絢麗的玻璃花窗、鑲嵌在石膏花紋中幾乎與之融為一體的《古蘭經(jīng)》箴言和伊斯蘭詩句,還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綠色琉璃瓦……經(jīng)學院面積不是很大,但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把精致做到了極致。
到達Bou Inania經(jīng)學院的時候已是下午,祈禱大廳有三三兩兩的當?shù)厝遂o靜地坐著,似乎已經(jīng)進入了冥想的狀態(tài)。旁邊一個房間被布簾所擋,偶爾會有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上了年紀的婦女走進去。哈立德說這是一個專門給當?shù)貗D女開設的掃盲班。這些經(jīng)學院在歷史上曾經(jīng)高高在上,傳道、授業(yè)、解惑,更為當時的思想家提供了一個學術研究的平臺,而到了現(xiàn)在雖不復當年的地位,卻跟普通大眾更加水乳交融了。
摩洛哥的菲斯
菲斯之所以能將歷史成功地傳承下來,要歸功于兩點。一是其地理位置。菲斯地處阿特拉斯山脈中段山腳下的山谷之中,被蔥郁的橄欖林、橘子樹環(huán)繞,水源充沛,土地富饒。歷史上這里是北非地區(qū)東西、南北商路的交匯之處,即使曾經(jīng)失去首都地位,也沒有因此而沒落下去。繁榮、活躍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地位成為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二是歷代菲斯人的貢獻。從建城開始,菲斯就是一個避難者的港灣。凱魯萬、安達盧西亞(西班牙南部)的人們因為宗教或政治的原因逃至菲斯,在這里安家落戶,為這里帶來新的文明的同時卻出奇一致地尊重、保護原有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使這座城市可以歷經(jīng)千年而不失本色。
菲斯從建城直到如今,在摩洛哥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既不是偏安一隅的小鎮(zhèn),也不是從輝煌到衰敗的都市,就像一座豐碑屹立不倒。而在這樣的一座城市里,老城經(jīng)過千年的滄桑變幻,并非刻意但卻將傳統(tǒng)保留至今,城墻內(nèi)外完全是兩個世界,置身其間仿佛時光倒流。
從亞洲到歐洲、從美洲到非洲,走過的老城古鎮(zhèn)已經(jīng)很多。它們中有的仿佛遺世獨立,靜靜地躺在某個青山翠谷;而有的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都市融為一體,過去和現(xiàn)在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菲斯是不同的,它龐雜、市井、喧鬧、鮮活、樸實,處在21世紀卻固執(zhí)地保留著千百年歲月留下的街道、房屋、作坊、工藝、生活方式;它寂靜、平和、安詳、包容,像經(jīng)學院被圍墻包圍的四方庭園,保留著內(nèi)斂的傳統(tǒng)特質(zhì),但抬頭即可見藍天。
菲斯,自成一體,悠然自得,在這個變化就在分秒之間的世界里保留著一種“大隱隱于市”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