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點評:鄭大轉
本單元的綜合學習是如何搜集資料,而寫作也就是圍繞搜集這個過程而產生。下面我們就通過“民國閱讀”這個專題的相關資料搜集來進行學習。
對于一個七、八年級的孩子來說,民國,這個詞是陌生的。他們沒有接觸過民國的老教材,鮮有見到民國的老照片,更少聽及民國的老故事,甚至在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民國時期的作家,我們也統(tǒng)一用“現(xiàn)代作家”代之。于是,“民國”成了一個遙遠的名詞。因而在紀念辛亥百年之際,我們在學校推出了“民國閱讀”專場,旨在通過“民國那些人那些事”講座的舉辦、相關人物傳記閱讀書目的推介、讀書沙龍活動的開展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關注與思索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人物傳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集文獻資料進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教師的專場講座,又推薦了人物傳記閱讀書目,我們在人教版七、八年級語文教材上的現(xiàn)代作家選錄篇目的基礎上,著重推薦了《胡適自傳》《魯迅傳》《沈從文自傳》等民國大師傳記作品,同時推薦了何兆武的《上學記》、齊邦媛的《巨流河》等今人回憶錄。
同時,在推薦書目的基礎上,我們策劃了“民國那些人的‘中學時代’”的閱讀專題,專題包括填寫一份“民國那些人的‘中學時代’”人物傳記閱讀積累與評價表、分小組搜集資料完成一個“民國那些人的‘中學時代’”的主題講座、分小組采訪民國時期老人的“中學時代”等內容。
通過這個專題活動,學生對搜集資料有了實踐的機會與切身的感受。我們以為,搜集資料,首先,需要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舉辦講座或看電影的方式,重在為學生打開搜集某一專題資料的興趣;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專題意識,圍繞某一專題搜集較有代表性的資料,去粗取精,由面到點,最好以一個人物、一本書為自己的閱讀對象,這是核心;第三,需要學生的跟進,可以是舉辦讀書沙龍式的品書會,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作講座,重在搜集資料后將自己的搜集過程與總結進行交流,對某一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從而以一本書的打開影響另一本書的打開,創(chuàng)造出從“閱讀”到“越讀”的精彩世界。
以下是這個專題活動中的兩篇學生習作,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對民國的認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