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以實實在在的人、具具體體的物、瑣瑣碎碎的事為原料,以濃濃切切的情為黏合劑,使人在心如飄蓬的時候悄然夢牽且不由落淚的美麗地方。哪怕穴處的遠古,或是雅居的當下,一磚一瓦所建構(gòu)起來的,早已淡去了單純遮風避雨的功能,它包容了更多的內(nèi)涵。然而,就像感激老奶奶施舍一碗餛飩的小女孩那樣,很多人天天浸潤在“家”的溫暖之中,卻日漸習以為常,甚至抱怨“家”并沒給自己應得的呵護與滿足。
因此,要寫好這類作文并非易事,它取決于三個條件:
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于發(fā)現(xiàn)“家”的每個細節(jié),輕輕咀嚼,慢慢品味。不會有硝煙中的驚天動地,不會有天風下的滄海橫流,“家”多半以半畝方塘、一米陽光的方式呈現(xiàn)。在這平淡的背后,生命在生長,在蓬勃,在相濡以沫,一切都妙不可言。不必刻意渲染突然的變故,那畢竟是特例。真正動人的,是氤氳不絕的一縷清香。
要有一支別樣的管毫。妙思佳構(gòu)往往能生成“曲徑通幽”的效果。應先注重觀察,找到觸發(fā)的基點,明晰“家”的哪一處讓自己魂牽夢縈。再進一步思考,又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基點注滿了醇厚的情感,再加以鋪陳渲染,發(fā)掘深化,又不及其余,增強作文的可讀性。接著以一種讀者意識,尋找適合的表達手段,以情驅(qū)文,以情感人。如果面面俱到,混沌一片,反而淹沒了真切的表達。匠心獨運固然可喜,返璞歸真未必流俗。
要有一種智慧的突破。一般寫“家”,容易受限于“家”的溫馨、幸福。如果深入體驗,相信對“家”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視域更加開闊的:可以寫家人的關(guān)愛,也可以寫寵物、器皿的美麗;可以追溯“家”的既往,也可以展望“家”的未來;可以寫快樂的傳遞,也可以寫艱難的共擔。有些同學多止步于愛的享受,卻沒表現(xiàn)愛的奉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得到愛”比“付出愛”更加偉大,更加幸福。也有同學沒能拓展升華,如若將清新的校園、繽紛的社區(qū)、美麗的山川、偉大的祖國納入“家”的范疇,就能在更高層面上揭示生活的真諦,表達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