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和諧產生美,和諧是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注重和諧課堂教學氣氛的營造。在課堂上以興趣吸引學生,以美的情境感染學生,以想象引領學生,通過探究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
關鍵詞:課堂 興趣 情境 想象 探究 創(chuàng)造
和諧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和諧課堂就是以課堂為平臺,在教學活動中,力求使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與教學環(huán)境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協(xié)調、平衡的狀態(tài),讓學生學會學習、養(yǎng)成掌握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發(fā)展的目的。怎樣的課堂是和諧的?和諧的課堂應該以興趣吸引學生以美的情境感染學生,以想象引領學生,通過探究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一.趣味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的興趣,那么活動效率就比較高,而且不易產生疲勞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對某項活動不感興趣時,就算通過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動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夠做好。所以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貫穿始終,是和諧課堂重要指數。
首先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富有啟發(fā)性,注重創(chuàng)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求知欲,喚醒學生好奇心;其次,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樣手段,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如對于文本較長的《國寶大熊貓》這樣一篇說明文中,對大熊貓的相關知識的介紹比較散,那么怎樣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為大熊貓擬一份小擋案”,學生積極性很強,思維很活躍。有時可借助一些媒體也能讓學生引起文本閱讀興趣,在教宋學孟的《柳葉兒》時,考慮到文中所敘之事離現(xiàn)實較為遙遠,學生對文本興趣不濃,對文中情感會把握不準,我挑選了兩段風格有差異的音樂,讓學生挑選哪個更適合配樂朗誦。學生在辨別、思考中生發(fā)了對文本的興趣。
二.情境的課堂
語文課需要合乎邏輯的思考,更需要生動形象的感染。在語文課上,教師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某種具體、生動、美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的激動、愉快的情緒。美的情境色彩絢爛,情深意濃,充滿詩情畫意,能使學生如坐春風、如飲甘泉。
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學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她說:“情境教學有重要作用,它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情境縮短了久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它以真切的感情,調動學生參與認識的主動性;它以曠遠的意境,激發(fā)學生拓展課文的想象力;它以蘊含的理念,誘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力。”于漪老師也很善于用她那充滿感情的藝術化的語言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她上課就如演員進入角色,聲情并茂,“潤物細無聲”,有人說她,教《春》時是個詩人,教《最后一課》時是個朗誦家,教《海燕》時是個畫家,教《揮手之間》時是個攝影家,教《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是個政治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這樣的課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
三.想象的課堂
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把單調的文學符號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快樂。如教《活板》一文時,就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各種文具,把它們當成鐵板、鐵范等工具,然后照教材所寫的印刷過程,假設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著操作,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既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教學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扁鵲見蔡桓公》最后一句“已逃秦矣”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蔡桓公一聽扁鵲逃秦了,會怎樣說?假設蔡桓公手下的人把扁鵲抓回來了,扁鵲又會怎樣為自己辯說?學生的話閘一打開,便滔滔不絕,完全把自己融入進去了。在想象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中,享受到了古代詩文的樂趣。比如《竊讀記》一課,通過品讀課文,我們會隨著這個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間,匆忙而貪婪地閱讀著的小女孩,體會到讀書時腿酸腰麻、饑腸轆轆的勞苦,經歷擔憂、恐慌和懼怕的痛苦,體驗驚喜、快樂與滿足的幸福。在想象中學生體會到了這種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復雜感受,體會到了“竊讀”的百般滋味。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更好地進入了文本,走進了作者。
四.探究的課堂
新型課堂應是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fā)展和學習方法發(fā)展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感受、領悟 、體驗,在過程中學會質疑、反思,在過程中逐漸提高、不斷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跟著老師設計的意圖去“探索”的操作工,而是自主的探究者。有個教師在講“人體脊稚彎曲的作用”時是這樣做的:先提出問題“脊稚如果是直的那多好呀,矮個子還可長高”;然后讓學生分別站在凳子上往下跳(一次挺直腰桿上頭、背、腿保持筆直,一次保持自然),筆直的往下跳感覺不舒服,有些甚至頭暈;最后讓學生觀察兩根粗鐵絲(一根筆直,一根彎曲)同時著地時的彈性。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教學過程,學主從中不難歸納出“人體脊稚彎曲”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其好處就在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領悟,這樣得來的知識來自親身體驗,自然領悟,這比死記硬背肯定要好得多。
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會使得課堂民主、和諧和高效,課堂目標的達成會輕而易舉,并且能開拓學生視野,提高認知能力和水平。
五.創(chuàng)造的課堂
創(chuàng)造,和諧課堂的主核。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平臺,提供創(chuàng)造的機遇,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從而引發(fā)課堂的和諧共振。
在《孔乙己》與《范進中舉》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假如范進碰見孔乙己”的話題。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一時間,課堂就活潑起來了,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這既使學生更好地走進了作品,又發(fā)展了他們的想象力,煥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領略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愉快——創(chuàng)造的快樂。教《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續(xù)寫一個合理結局,學生中有些設計是于勒又發(fā)了財,于是便針對這種結局是否合理,引導學生探討書上知識,調出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儲存。經過辯論后,他們了解了這種結局的不合理性,充分領會了作者的意圖,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學生身上的潛能很大,身為教育者,不能讓學生重復別人的東西,而應該讓孩子創(chuàng)造自己的東西。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養(yǎng)成參與課堂的習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師生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里相互關照,幸福成長。
和諧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境界。和諧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發(fā)展的課堂。和諧的課堂富有朝氣,充滿活力;和諧的課堂激情迸發(fā),想象豐富;和諧的課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諧的課堂讓學生的生命被體驗,學生的天性被發(fā)現(xiàn),學生的童趣被調動,學生的想象被放飛,學生的多元智能被開啟。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益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 教育科學出版社.
2.談振華 《課堂教學理論讀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韋志成 《語文教學情境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
湯宏群,江蘇江都市邵伯鎮(zhèn)昭關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