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軍
摘要:當代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在對比較文學的認識上存在四大誤區(qū):異同論、學科論、比附論與擴展論。比較文學學者要注重解決以下五個問題:更清晰地認識與準確地理解中外文學特點;探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建立具有整體性的世界文學觀念:建立與完善面對世界所有民族文學的共同詩學,為文學研究提供理論支持;為世界各民族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建立平臺。只有有效地回答與解決了這樣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中國比較文學學科才能迎來開闊與自由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比較文學:四大誤區(qū);五大目標:發(fā)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2)01-0109-06
一、中國學者認識比較文學的四個誤區(qū)
就目前而言,中國學者對比較文學的認識與理解存在的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異同論。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的“比較文學”.就是比較分屬于不同民族與文化的兩個作家、兩部作品或者兩種文學現(xiàn)象之間的同與異,甚至同一個民族與國家里的不同的作家與作品等文學現(xiàn)象之間的同與異的比較。只要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同與異,并涉及到背后的一些原因,比較文學研究也就大功告成了。于是,有人將李白與杜甫進行比較、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進行比較、《阿詩瑪》與《格薩爾王傳》進行比較,某一時期,如此題目的論文不在少數(shù)。有的學者認為如果能夠找到兩者的相同與差異,一篇比較文學論文的寫作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資料顯示,這是中國學者對比較文學的一種普遍認識。那樣一些對于比較文學學科沒有真正了解與理解的人,似乎都是這樣的看法。其實,這樣的比較文學論文不論是從研究方法還是從學術理念來說,多半與比較文學的本義無關。因為這樣的對兩種文學現(xiàn)象的認識采取一種比較的視角與方法,在人類的歷史上自古就有,并不是比較文學學科產(chǎn)生以后,才發(fā)生的文學批評事實:這種對人類文學史上的一般文學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析.只是一種機械的、想當然的比較文學研究,體現(xiàn)的是一種為比較而比較的比較文學理念,從根本上來說它缺少任何真正的學理性基礎,在方法論上也沒有體現(xiàn)出一種基本的立場與觀念。我們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生以及一些與文學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在沒有學習比較文學課程或者開始了解比較文學學科的時候,基本上都有類似的認識;他們所寫作的有關比較文學的論文,基本上是屬于比較兩者異同的范圍。由此可見,要真正地了解與認識一門學科是何其艱難!有的學生寫的關于《老人與?!放c《紅巖》傳播學比較分析,
《紅樓夢》與《追憶逝水年華》家族角度的比較分析。就說明這樣的認識在初學文學的人那里是大有市場的,并且比較穩(wěn)定。這樣的基于異與同的比較文學研究,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做,但是,對于真正有出息的學者來說,我們的研究一定要有特定的文化與學術背景,并且要能夠說明自己之所以選取該研究題目的根本原因,以及這樣的研究最終可能會得出的結(jié)論。可以這樣說,上述對于比較文學的基于異同論的認識。表明中國學者對于比較文學學科與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最淺層次認識。體現(xiàn)了一般中國學者的比較文學觀念.在社會上與文學界影響甚大。在中國學界存在多年的、基于同與異的比較文學認識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多么嚴重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它誤導了中國學者對比較文學的理解.這種似是而非的比較文學認識論,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生存與發(fā)展構(gòu)成了嚴重的威協(xié)。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對比較文學的認識在西方也是存在的.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對于比較文學的批評,也與此相關。但那已經(jīng)是一種歷史的事實,與我們中國學者對比較文學的誤識沒有很大的關系了。我們關注的是當代中國人如何認識比較文學,如何從事比較文學研究,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前景.關系到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與發(fā)展。
第二,學科論。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比較文學主要就是研究比較文學的理論問題、比較文學的“中國化”問題、中國比較文學的學科建設問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也許可以研究其他問題,但首先是要研究與探討有關學科發(fā)展的理論與構(gòu)想的問題。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從總體上來說比較文學學科與比較文學研究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其理論在西方國家發(fā)展得比較充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學科理論體系,只要我們能夠?qū)⑵湟M到中國來,并且能夠在文學研究實踐中加以運用。中國比較文學學科也就建立起來了;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的比較文學學科一直以來基本上是靠理論領先于其他學科的.并以此對其他學科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因此中國比較文學要得到發(fā)展,首先要注重對于理論問題的考察與研究,如果能夠發(fā)展出自己有特色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就可以與西方比較文學學派進行對話.甚至可以平起平坐了。有的學者認為西方所謂的比較文學研究,在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理論研究,于是,中國學者紛紛討論比較文學如何才能“中國化”、中國比較文學走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未來的中國比較文學如何才能得到發(fā)展等宏觀問題。不能否定這些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然而它們不是一般初學比較文學者與涉此不深的學者能夠進行有效探討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累與非常深厚的學術功底。如此研究取向,加上30多年來中國學界普遍存在的其他一些根本原因,導致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空洞化”傾向。西方比較文學歷史上已經(jīng)有三大學派.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要得到國際承認,也確實需要建立自己的學派,所以比較文學的中國化與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自然有其合理性②;然而,中國比較文學要得到發(fā)展與國際學界的認可,需要建立在對有關問題進行扎扎實實探討的基礎上。如果說“異同論”的誤區(qū)主要存在于一般讀者與社會上,那么學科論的誤區(qū)則存在于學術界甚至是比較文學界,有的甚至是著名學者所從事的比較文學研究,也體現(xiàn)了這種誤識與誤解。正是因此,許多中國學者并沒有真正地認識到這是一個問題,或者說許多人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比較文學界的一些杰出學者都是這樣做,并且也都倡導研究這樣的問題,誰還能表示懷疑呢?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三,比附論。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就是跨越兩種民族文化之間的文學現(xiàn)象的比較分析與研究,在兩者之間,只要存在相似性與差異性,就可以進行比較研究。因此,在當代中國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不少諸如“中西古典悲劇”、“中西古典神話”、“中西民間童話”、“中西敘事詩與史詩”、“中西家族小說”、“中西愛情小說”、“中西愛情詩歌”等題目的論文,有的論文被認為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收入一些重要的年鑒與選本。其中有一些論文與論著因為在中西文學之間進行了溝通交流與平等對話,也是很有意義的。有的學者做得不錯,撰寫了亞里斯多德與劉勰文藝思想的比較分析、柏拉圖與莊子詩學思想的比較分析、華茲華斯與陶淵明詩中自然山水意象的比較分析、柯勒律治與李賀詩歌審美藝術的比較分析、李清照
與狄金森抒情詩中愛情主題的比較分析,如此等等,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兩種文學作品進行對比分析,有根有據(jù),發(fā)現(xiàn)與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進行討論,體現(xiàn)了一代學者的學術眼光與深厚功底。然而。也有許多論文比較的是在兩種文學現(xiàn)象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作家與作品.只是找到一些相似點就匆匆忙忙地進行比較研究,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任何結(jié)論。平行研究本來是基于審美的.但一些論文的作者沒有對于作品的閱讀與審美過程.就開始對一些相似的文學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析,一段時間之內(nèi)這樣的比較研究論文非常流行,似乎這就是我們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有的還認為這些宏觀性的比較研究就是中國比較文學新階段的標志。這種x+Y的研究,就是我們所說的“比附論”。從150多年來國外已有的比較文學實踐來看,比較文學研究的確具有十分廣泛的內(nèi)容,比較文學具有各種不同的定義與研究的角度及研究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是找到一點相似性就進行比較,那就只能是流于淺層次的比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比較.這樣的比較研究其實得不出什么有價值的結(jié)論。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學理基礎在于“可比性”,平行研究的起點在于藝術審美;如果兩者或兩者以上的文學現(xiàn)象之間沒有可比性,那就不能進行比較研究.如一塊石頭與一只狗,一棵樹與一滴水,不是同一類型的東西,沒有任何可比性存在.自然不能扯到一起來。而“可比性”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有跨越性的文學現(xiàn)象之間,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異性,并且這種相似性與差異性是同時存在的.這才具有可比性。這種“可比性”是通過對于作品的審美閱讀而發(fā)現(xiàn)的,不是一種印象與外在的觀察,并且是通過作者自己的閱讀才可能實現(xiàn)。而上述“比附論”作者往往缺失審美閱讀,也就沒有真正的審美發(fā)現(xiàn)。沒有真正的審美發(fā)現(xiàn)就沒有做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條件,因此,“比附論”的比較文學研究在學理上是說不通的,在方法上是行不通的。在結(jié)論上是不可靠的?!氨雀秸摗迸c“異同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回事,其實是不同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分別加以表述。
第四,擴展論。所謂“擴展論”是指中國比較文學界存在的一種將比較文學研究范圍無限擴大的傾向.凡是自己認為與比較文學相關的內(nèi)容都納入比較文學研究,讓比較文學大到無所不包的形態(tài),其實是侵占了別的學科領域。有學者認為文學的問題在本質(zhì)上來說屬于文化的問題,因此比較文學研究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研究。正是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只是作一點作家作品的比較分析意義不大。于是,一些學者總是將比較文學導向比較文化,讓比較文學研究失去了文學內(nèi)容,成了一種大而化之的比較文化的研究。有的學者熱衷于做“跨文化”的研究,有的學者甚至要做“跨文明”的研究,有的學者熱心于“跨學科”的研究,因此,跨來跨去,最后還是回避不了文學本身的問題、文學審美的問題。自從法國學者提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以來,從“影響研究”到“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從“歷史比較文藝學研究”到“比較詩學”的研究,從“跨文化”的研究到“雙向闡發(fā)”研究再到“跨文明”的研究,走過了一條不斷地擴展化的道路。這種無限擴展論的結(jié)果,是將20世紀的西方文論、所有的文學理論以及哲學與語言學理論等與文學相關的內(nèi)容,全部納入比較文學研究的領域。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取消了比較文學研究本身,讓比較文學消失了自己的學科特征。這不是對中國比較文學的推動,而是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破壞。比較文學有沒有邊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有沒有自己的特定對象?中國比較文學研究需不需要有自己的特定對象?我認為比較文學學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而不是在于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沒有哪一門學科只有只屬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也沒有哪一種研究方法只為自己這門學科所用,研究方法可以為所有的學科所運用。比較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科引人關注.不在于它使用了比較的研究方法,而在于它有自己比較穩(wěn)定的學科對象,就是文學間性的存在,即本身存在文學間性的文學現(xiàn)象就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因此,以文學為中心的文學間性現(xiàn)象成為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特定對象與具體內(nèi)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比較文學的“擴展論”是存在問題的.正如西方比較文學的“擴展論”會導致危機一樣,這條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要解決的五大問題
世界各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具有不同的目標與責任,比較文學的歷史就是這樣構(gòu)成的;那么。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是我最近一再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一門學科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較文學也不能解決別的學科的問題,中國比較文學學者要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我認為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是中國其他學科的學者所無法解決的,而只有中國比較文學學者才能解決;中國比較文學學者也只有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圓滿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確立自己的學科地位,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來。
第一,解決更清晰地認識與準確地理解中外文學的特點問題。中國文學有什么樣的總體特征?中國文學具有什么樣獨立的發(fā)展道路?中國文學具有什么樣的藝術路徑?只是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對此能不能夠清楚地認識與科學的理解呢?我認為很少有這種可能性。英國文學或者美國文學具有什么樣的總體特征、什么樣獨立的發(fā)展道路、具有什么樣的藝術傳統(tǒng)?英國或者美國只研究美國文學或者英國文學的學者自己能不能夠認識到呢?我認為也不具有可能性。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自己要認識自己的特點是不容易的。只有將一個對象放在與他者的比較中,才能清晰地顯示出自己的特點,其優(yōu)勢與特點才可能從總體中分離出來,并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這是西方哲學認識論的基本理論。因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者如果自吹自擂,說現(xiàn)代中國的作家取得如何了不起的成就,或者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自吹自擂。說中國古代的小說取得了如何偉大的成就,其實是不可靠的,因為在外國學者來看,遠不是那么回事。到目前為止,中國為什么沒有一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沒有一個中國作家的全集譯成除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呢?只要有人提出這一個問題.就可以讓中國現(xiàn)當代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無話可說。然而.如果從比較文學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如果用比較文學的方法來對比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特點.一切就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了。如果將西方的十四行詩與中國古典七律詩進行比較.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西格律詩的相似與差異,其在體式上的特點與音律構(gòu)成上的特征,不言自明;兩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自產(chǎn)生了許多一流的詩人詩作,從藝術結(jié)構(gòu)到藝術語言、從藝術體式到藝術審美意象都具有可通約性,同時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構(gòu)。如果將中國古代的敘事詩與西方的史詩相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有許多短小的敘事詩,但具有抒情的特點;而西方的史詩則高度發(fā)達,與小說具有許多的相關性。但是如果將華夏各民族的史詩一并納人中國文學范圍,則可以與
西方敘事詩或者史詩相提并論,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缺少可比性。所以,只有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納入同一學術平臺,以比較文學的視野與方法來觀察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特征才凸顯出來,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才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建立在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基礎之上的比較文學研究.就沒有辦法認清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特點,那么各自的價值與意義也就無法體現(xiàn)。中國學者從事比較文學研究,首先是要有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因此對中外文學的認識與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中國學者做比較文學研究不可不關注中國自己的文學,同時也不能忽略對除中國之外的各國文學特點的認識與價值意義的追尋。
第二,探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問題。各國的文學是如何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來的?文學是不是只是單純的藝術層面的東西?文學的發(fā)展除了時代與社會歷史背景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學科的發(fā)展為其提供了條件?文學的發(fā)展是不是受到了自19世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強大影響?如何將文學放在一個更大的藝術、文化與學科系統(tǒng)中來看待其自身的發(fā)展歷程與成長道路?這就需要我們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研究文學的本質(zhì)特征、藝術本體的構(gòu)成與藝術技巧的構(gòu)成體系。因為文學雖然首先是一種審美的藝術,首先是語言與藝術層面的東西,但其他種種因素的構(gòu)成與影響也是絕對不可忽略的,甚至可以說離開了其他思想與文化因素,我們在許多時候就無法準確地理解作家作品等文學現(xiàn)象。有的學者提出跨學科研究不能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真正的比較文學學者并不研究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如果研究其他學科與文學的關系能夠成為比較文學研究,那其他學科的學者也可以研究這個方面的內(nèi)容,那么他們也就成為了比較文學研究的專家,這樣的觀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他們只說對了一半,不是所有的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的論文都可以算作比較文學,這有一個重心與落腳點的問題,即你的研究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我認為,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研究他們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意義與影響是有價值的,這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與主要對象,而研究文學對其他學科所產(chǎn)生的影響,則不屬于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圍。也許當初的美國學者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當時提出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是一種雙向的研究。而我們認為比較文學并不研究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一般關系.也并不關注文學與其他所有學科的雙向關系。我們也不可能來研究文學與其他所有學科的雙向關系,現(xiàn)在學科分類越來越細,數(shù)以千計的學科與文學的關系,我們?nèi)绾窝芯磕?當然,有的學科與文學的關系比較近.而有的學科離文學的關系則比較遠,有的學科也許與文學不存在任何關系。所以,比較文學要研究的其實只是其他學科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首先是對作家與作品所產(chǎn)生的影響。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要求研究的對象是文學現(xiàn)象而不是其他學科的現(xiàn)象,研究的目的是要說明文學問題而不是其他學科的問題.研究的方法也是文學研究的方法,首先是審美批評與文本分析的方法。最近30多年在西方興起的生態(tài)批評、環(huán)境批評與空間批評,其實就是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我們最近幾年所提倡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政治學批評與文學地理學批評,其實就是標準意義上的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者,有的時候也注意到這個方面的研究.但他們已經(jīng)是跨越界限了。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本來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他學科的學者都可以參與,但研究一定要是文學問題;從前錢學森等人研究文學對其他學科所產(chǎn)生的意義,我認為那不是文學研究,自然就不是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只要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認識到探討與解決其他學科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無論是中國文學史還是西方文學史都一再地說明。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人類的歷史、地理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文學雖然對其他學科也產(chǎn)生過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并且是通過人的中介而發(fā)生的:而每一門新興學科的產(chǎn)生往往會對文學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最遠的可以推到倫理學與哲學,最近的可以推到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甚至有的學者還認為文學起源于人類的倫理需要,雖然我并不完全認同這樣的看法,但我認為人類的倫理觀念與思想對于文學所產(chǎn)生的重要意義是不可忽略的。既然其他學科對文學產(chǎn)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許多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如果只從作品與作家本身是無法得到解釋的,那么,從其他學科角度研究文學,無論是對于文學來說還是對于理論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此的文學研究并不是出自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需要,而是出自于人們對于真理的尋求與探索,所以.雖然有學者反對將跨學科研究列為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但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研究文學現(xiàn)象與探討文學問題卻不可逆轉(zhuǎn)地成為了當代比較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在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fā)達并且高度綜合的時代,如果不關注其他學科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那自然是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也失去了發(fā)展自己有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的有利時機。所以,其他學科對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就這樣成為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第三,建立具有整體性的世界文學觀念。比較文學學科的歷史發(fā)展表明,比較文學學科的產(chǎn)生既是人類的世界主義意識覺醒的結(jié)果,也是世界文學觀念產(chǎn)生的一種必然結(jié)果。如果沒有能夠建立起一種世界文學的觀念,我們的眼光沒有達到一國文學與一民族文學之外.或者說沒有將整個世界的文學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就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比較文學。自從德國詩人歌德提出“世界文學的時代”這種新觀念以后,人們才真正地認識到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的區(qū)別了;當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著名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提出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類型的“世界文學”概念以后,
“世界文學”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才開始真正地形成,不過到現(xiàn)在為止,世界文學的時代進程也沒有能夠完全完成,但許多人相信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共生共存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初步進入了世界文學的時代,但真正的世界文學觀念并沒有完整地建立起來。具有整體性的世界文學觀念能不能建立起來,世界文學的時代能不能夠真正地到來,這正是比較文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與需要完成的一個目標。只有通過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學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才能讓人們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世界文學觀念,也才能進一步地探討比較詩學與共同詩學的問題,自然也包括與總體文學相關的理論問題,這正是比較文學研究者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這樣的學術目標.只靠一國文學的研究者或者只靠研究一國與一民族的文學是不可能完成的。歌德之所以能夠提出“世界文學的時代”這樣一種具有新的意義的概念.馬恩之所以能夠提出“世界文學”這樣一種新的文學類型與文學觀念,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眼光超越了一個國家與一個民族。不過,“世界文學的時代”或者“世界文學”,在歌德與馬恩那里也只是一種理論的
構(gòu)想與時代的觀念而已,他們并沒有進行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和論述。這樣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我們中國學者身上。雖然文學的價值是以個性為前提的,但世界上的多個民族文學中的確是存在共性的東西,而這些共性的東西是我們認識文學的基本層面。在各民族文學沒有交流的時代,民族文學的生存與發(fā)展是獨立的。但各民族文學發(fā)生交流并加強了這種交流以后,文學的共同性就得到了發(fā)展.以至于形成一種具有世界性的文學,并進人世界文學的新的時代。世界文學并不單是一種文學類型.它是由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學所構(gòu)成的.并且世界文學的形成與構(gòu)成也不可能離開民族文學與國家文學。究竟什么是世界文學?世界文學是由什么東西所構(gòu)成的?世界文學的魅力在哪里?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種怎樣的關系?世界文學的理論是如何建構(gòu)的?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中國比較文學學者來探討與回答。西方的學者已經(jīng)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討論,但在理論上并沒有系統(tǒng)地歸納,中國比較文學學者站在中國文學的立場上.全面了解西方學者對世界文學研究的成果,跨越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對世界文學的相關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伴隨著中國國力的全面提升,中國學者從事世界文學研究更有條件,也更有必要性,也許成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第四,建立與完善共同詩學,為文學研究提供理論支持。所謂共同詩學是指一種指涉與包含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學的文學理論形態(tài)。如果只是停留在民族文學與國家文學時代,沒有世界文學的觀念與背景,共同詩學是無法尋求的;只有到了比較文學方法的普遍采用.只有將整個世界的文學納入一個共同的研究平臺,只有在比較文學研究的實踐基礎上,共同詩學的建立才會提上議事日程,也才能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也就是說,共同詩學是比較文學研究者的任務,也只有比較文學研究者才可能完成建立涉及到整個世界文學的共同詩學的任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學之間存不存在共同詩學,這是存在很大爭議的,但是,不論存不存在爭議和存在如何的爭議,共同詩學始終都是各國學者特別比較文學學者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并且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與重大的話題。現(xiàn)今世界各國流行的文學理論中所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20世紀西方論所構(gòu)成的主體對象,其實構(gòu)成了世界共同詩學的主要內(nèi)容與基本對象。人類文化與文學的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雖然存在巨大的差別,但無論如何還是存在基本的共同點,比如在情感、心理與愛恨情仇等問題上.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就是共同詩學之所以能夠建立的根本原因。正是因此,建立共同詩學是可能的.當然這種共同詩學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也可能是有差別的,不可能是絕對的。同時,建立共同詩學也是必要的,因為后來者可以以我們的共同詩學為起點。并且以此為武器與工具來認識歷史上的文學現(xiàn)象,以及未來可能產(chǎn)生的種種新的文學現(xiàn)象??傊?,共同詩學只有在比較文學的框架內(nèi)才能建立.在單一的一國與一民族的框架內(nèi)是不可能建立的.甚至不可能提出整體性的概念。當前我們所能閱讀的《文學理論》之類的著作與教材,不論是韋勒克的還是伊格爾頓的,不論是童慶炳的還是王先霈的,都是來自于對世界上主要國家與民族的文學的研究才得出來的,其實這就是共同詩學的研究,也是共同詩學的起點。
第五,為世界各民族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建立平臺。各民族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對于當今世界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至關重要。最近幾十年來世界發(fā)生的重大沖突甚至戰(zhàn)爭,都與文明的沖突與對立直接相關;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與對立之所以發(fā)生,與各民族之間的對話與溝通不夠存在直接的關系。文學是作為文化的直接載體與主要方式,民族的心理與個性、民族的情感與傳統(tǒng),往往直接地體現(xiàn)在具體的作家與作品中。所以,加強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對于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共生共存,對于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繁榮,往往產(chǎn)生極為重要與重大的意義。而在現(xiàn)有的各門學科中,比較文學在這個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與發(fā)生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雖然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可以到世界各國講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者也可以到世界各國講學,各民族文學的研究者自然也可以到其他國家講學,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與對于文學研究的意見,但是。由于這些學科的學者只是研究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學,這種文學與文化的交流所發(fā)揮的作用就是有限的。如果本來就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關系的學者,懂得本國文學也懂得外國文學.懂得文學與文化甚至也懂得其他學科的情況,那么比較文學研究者到世界各國講學,那各民族文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就會更順暢、更有成效、更受到世界各國學術界的重視。其實,比較文學研究者本身就是進行各民族文學之間的對話工作的,只不過他們的對話具有一種學術探討的性質(zhì),而不是政治性或經(jīng)濟型的對話。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是,文學交流與文化交流往往是其他學術交流所不可代替的,因為它離人類的精神世界更近,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因而比較文學學者以比較文學研究的方式所進行的文學交流與文化交流,其發(fā)揮的作用往往是其他學科的學者不可比擬的,甚至具有一種長效機制。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立場,將世界各民族的文學聯(lián)系起來,一定可以搭建起世界文學平等對話的有效平臺,為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作出自己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