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蔡含貴 楊一平 楊曉
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禎末年(1644年),持續(xù)時間長達270多年?,幟裨陧f公廣、覃公專、藍受貳、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領的領導下,“嘯聚萬余之眾”,大大小小武裝起義數十次,其中較大規(guī)模起義達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韓雍、王守仁、蔡經、陳金等數十名御史、總督、總兵領兵60萬前往大藤峽地區(qū)進剿,損兵折將逾20萬,瑤民被殺10萬多人,被俘3萬多人。大藤峽瑤民起義反抗封建統治的堅韌性和持久性,斗爭時間延續(xù)之長,是中國乃至世界農民革命史上所罕見,而斗爭之悲壯慘烈,堪稱驚天地泣鬼神。1974年,毛澤東與人談話中談及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史時,寫下“大藤峽”三字。2004年,桂平撤縣設市10周年之際,桂平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毛澤東手書的“大藤峽”三字墨寶,刻于大藤峽北岸淥水沖口的迎巽山懸崖石壁上,成為人們到大藤峽游覽觀光的一個重要景點。
大藤峽位于黔江下游,桂平市境西北部。峽的入口處橫石磯距武宣縣城25公里,出口處弩灘距桂平城區(qū)10公里。大藤峽由“黔江切割大瑤山而成”,相傳當年這里有一藤大如斗,橫亙兩岸,南北瑤民可以攀藤渡江,故名。大藤峽是廣西境內也是珠江流域最長、最大、最雄偉的峽谷,全長44公里,兩岸群峰聳峙,高插云天,有“桂平屋脊”之稱。桂平境內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25座,其中18座密集于大藤峽兩岸。峽江兩岸,群山聳峙,危崖奇突,險灘遍布,水流湍急,當年,瑤民就是憑借大藤峽天險與明朝官兵周旋于高山峽谷之中,像一部悲壯無比的歷史劇在這山雄水奇的大舞臺上演出。
官逼民反瑤民頻頻起義
明朝初年,官軍進入廣西之后,對境內的僮(壯)、瑤少數民族,極端歧視和不信任,強攤伕役,又肆意入山劫掠財物、強伐木材等,逐漸激起少數民族的不滿和反抗。據明朝官書《明實錄》記述:洪武四年(1371年),廣西“大藤峽峒蠻聚眾攻劫郡縣”,奪走了官府印信和朝廷誥敕。所謂“大藤峽峒蠻”,指的是居住在大藤峽地區(qū)的瑤、僮(壯)農民;“瑤叛”即瑤、僮(壯)農民反抗官軍劫掠、反叛朝廷的起義。第二年,又發(fā)生了南寧衛(wèi)指揮左君弼放縱官軍入山伐木侵擾居民,以致宣化農民起義軍攻入南寧城的嚴重事件。
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藤峽腹地羅淥峒瑤民因為不滿官兵入山強伐木材,劫掠財物,侵占民田,奸淫擄掠,在綽號“大亨老鼠”的首領指揮下,實行武裝起義。明朝急忙調兵遣將前往鎮(zhèn)壓,瑤民堅持反抗,殺死廣西布政使司參議湯敬恭。
湯敬恭被殺事件發(fā)生后,廣西都督楊文、右將軍韓觀率部前往大藤峽鎮(zhèn)壓。覃福率領部眾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他自告奮勇,充當開路先鋒。起義軍預設埋伏,將覃福引進山中,萬箭齊發(fā),將他射死,其部眾全部被殲。據說瑤民恨極覃福,將他碎尸萬段為五屯農民報仇。覃福家人前往大藤峽收尸,僅發(fā)現一片殘留地上的指甲,因此人們皆稱覃福的墳墓為“指甲墳”。起義軍還把覃福使用的那柄13公斤重的大刀截為l3段,作為戰(zhàn)利品分給參加起義戰(zhàn)斗的13個瑤族村寨。楊文、韓觀眼看覃福如此下場,也被嚇破了膽,不敢進入山中,只在大藤峽四周虛張聲勢地劫掠一番,并“殺平民以報功”,然后揚言得勝撤兵返回省城桂林去了。
明建文四年(l402年),大藤峽起義軍不僅完全控制了大藤峽黔江兩岸所有村莊,而且經常四面出擊,攻陷附近州、縣,嚴懲當地官員和地主豪紳,聲勢日益強大。
永樂二年(1404年),以大藤峽瑤民為主的潯、桂、柳三府農民起義,完全是被“有司”(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紳逼出來的。在永樂帝(明太宗,后改廟號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敕諭”還未傳到廣西的時候,廣西總兵官都督韓觀即派都指揮僉事朱輝領兵進犯大藤峽,被起義軍打得大敗而歸。
永樂三年(1405年),官軍為報一箭之仇,趁韓觀領兵征交趾回柳州,再調集湖北、兩京、貴州三省司的大軍,先襲擊掃蕩了來賓、遷江等地的瑤民村寨,然后會師象州,再經武宣東鄉(xiāng)進入大藤峽,逢人便殺,見村舉火。官軍人數眾多,大藤峽瑤民寡不敵眾,被迫疏散到密林深洞中去躲避。在這次鎮(zhèn)壓中,瑤民被斬首萬余級,被俘虜的男女也有1.3萬多人。
永樂五年(1407年),潯、桂、柳三府農民起義再次爆發(fā)。明成祖朱棣眼看他的“招撫”政策失敗,立刻氣急敗壞地下令韓觀,要他“移兵剿捕”。韓觀先“移兵”柳州,但撲了個空,沒有找到義軍的影子。他不敢進入山區(qū),害怕被義軍殲滅,于是上書朝廷,請求增兵并準許他延期至秋冬再進兵“征討”。10月初,兵部增派指揮徐祐、周新從湖廣、廣東、貴州三省督兵2萬,與錦衣衛(wèi)指揮程遠同時到達廣西與韓觀會師,組成一支7萬人的大軍,向大藤峽瑤民起義軍大舉進攻。
韓觀是個殺人成性的魔頭。他擔任廣西都督期間,曾幾次圍剿瑤民起義軍,卻始終不敢踏進大藤峽一步,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病死在廣西。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永樂帝朱棣病死。洪熙帝(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接連看到廣西當局的告急文書,他也同他的皇帝老子一樣,對廣西極為嚴重的“匪患”感到萬分焦急,于是急忙派遣顧興祖為廣西總兵官,前往鎮(zhèn)壓大藤峽起義。
洪熙元年(1425年),顧興祖率領官軍大舉掃蕩大藤峽兩岸,武宣義軍首領韋保蓬戰(zhàn)死。顧興祖以為旗開得勝,得意忘形地上表報捷:“自潯州至武宣,江路阻滯二十余年。今親領官軍至武宣峽口,水陸夾擊,剿滅渠兇,余黨悉平,邊境寧息?!碑敃r,顧興祖官軍的船只還可偶爾在大藤峽江面上航行,但是不到半年時間,義軍東山再起,大藤峽黔江河道又不能通航了。
瑤民義軍越戰(zhàn)越勇,不但牢牢地控制著黔江航道,而且不時采取突然襲擊的手段打擊地方官紳。此時,繼位不到1年的洪熙帝駕崩,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宣德元年(l426年)6月,大藤峽瑤民起義軍出其不意,突然沖破官軍的重重封鎖,飛兵奇襲平南縣城,殺死血債累累、常年駐守平南縣城的潯州府通判張文郁,大鬧平南縣署衙門,給了顧興祖一個沉重的打擊。消息傳到北京,剛剛登上寶座不久的朱瞻基驚慌失措,急命顧興祖迅速出擊鎮(zhèn)壓起義軍。
起義軍聲東擊西,令顧興祖暈頭轉向,無法招架,等到他帶著大隊人馬趕去,起義軍早已不知去向了。官軍疲于奔命,加上水土不服,病死、戰(zhàn)死的士兵超過半數。宣德帝眼看顧興祖計窮力盡,只好另派山云擔任總兵官前往廣西鎮(zhèn)壓大藤峽瑤民起義。
宣德七年(1432年),山云指揮貴州兵和廣西官軍瘋狂進攻大藤峽。由覃公專領導的瑤民起義軍奮起反抗。經過激烈戰(zhàn)斗,覃公專英勇犧牲。山云獸性大發(fā),縱容官軍對大藤峽瑤民大肆殺戮。但瑤民們并沒有被山云的屠刀嚇倒,宣德九年(1434年)3月,大藤峽瑤民起義再次爆發(fā),山云派都指揮僉事田真率部前往鎮(zhèn)壓。
明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帝病死,正統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即位。為了表示對新主子的忠心,山云親自出馬督師進剿大藤峽。起義軍機智沉著應戰(zhàn),并繼續(xù)運用游擊戰(zhàn)術與官軍周旋于萬山之間。山云顧此失彼,疲于奔命,于一次墜馬中受了重傷,第二年就死了。
接替山云的是柳溥。此人既殘暴又貪婪,他接任廣西總兵官后即利用職權私吞大量金銀,還放縱手下私販食鹽以牟取暴利。扼守黔江航道的大藤峽瑤民義軍與他針鋒相對,進行了你死我活的斗爭。
正統五年(1440年),大藤峽起義軍又出擊桂平、平南、藤縣、容縣等地,每到一地,便發(fā)動當地瑤、僮(壯)人民開展反奪田斗爭,把原先被地主豪紳霸占的土地奪回來。與此同時,大藤峽外圍一些被官軍侵占的土地也回到了當地農民手中。
如火如荼的“反奪田”斗爭就發(fā)生在潯州府城官員的眼皮底下。潯州知府被嚇破了膽,除了叫文案師爺報告上司,再也沒有別的辦法。正統帝朱祁鎮(zhèn)接到奏章,大為震怒,立即詔諭廣西當局,要柳溥和三司官員采取“剿撫兼施”的策略對付起義軍,一方面在義軍中進行策反和招降活動,一方面出動官軍進剿。起義軍針鋒相對,在揭露敵人招降陰謀的同時,運用靈活的游擊戰(zhàn)術,狠狠打擊官軍。
柳溥和三司官員計窮力盡,既無法對付義軍,又怕皇上責罪,只好隱匿軍情不報。
正統六年(1441年)4月,大藤峽義軍派出一支10多人的偵察隊,在潯州府城外活動。潯州知府如臨大敵,立命潯州守備都指揮僉事史雄、馬文等領軍出擊。官軍出得城來,義軍偵察隊早已完成任務悄悄離去,結果官軍撲了個空。史雄、馬文為了邀功請賞,竟然指揮士兵在大藤峽峽口附近的村莊屠殺平民480多人。
明朝派往廣西鎮(zhèn)壓少數民族起義的軍政頭目,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這些領兵大員為了獲得皇帝的恩寵,競相采取形形色色的對策,或“剿”、或“撫”、或濫殺平民以邀功,以此撈取升官發(fā)財的資本。但從韓觀到顧興祖,再到山云,不斷變換手法,卻始終沒能達到消滅義軍的目的。
首領遇害梟雄侯大狗奮起
正統七年(l442年),為了保衛(wèi)耕地,在首領藍受貳和侯大狗領導下,組織瑤民數百人起義。廣西總兵柳溥為了鎮(zhèn)壓瑤民起義軍,終于使出了十分毒辣的一招。他從一個地方官員口中得知,起義軍首領藍受貳與一些地方官員有過交往,忽然靈機一動,決定設下陷阱誘殺藍受貳等人。他指使與藍受貳有過交往的千戶潘智出面,與藍周旋,暗地里利用忻城土官黃風、南丹土官莫秋各率土兵預設埋伏,當藍受貳與起義軍眾首領聚會時,突然包圍襲擊,藍受貳等10多人被誘殺犧牲,但侯大狗機智過人,保持高度警惕,巧妙地擺脫官軍的包圍,迅速脫險轉移。
侯大狗是大藤峽瑤族農民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藍受貳等眾首領遇害后,他化悲痛為力量,接過起義大旗,領導瑤民義軍與明朝官兵作堅決的斗爭。
侯大狗(1418—1466年),又稱侯大茍,是明朝武靖州(今桂平黔江北岸金田至武宣一帶)大藤峽腹地碧灘羅淥峒田頭村的瑤族人,家中很窮,以燒炭、打獵、幫工為生。屢敗屢起的接連不斷的瑤族農民起義的年代里長大的侯大狗,蓄滿了對封建明王朝的仇恨,練就了斗爭的錚錚鐵骨。他16歲加入起義軍,身材高大,勇猛有力,性格剛直,機智過人,因此入伍不久就成為起義軍首領之一。
羅淥峒,是大藤峽瑤民起義的根據地,也是侯大狗的家鄉(xiāng),四面是高山,山谷中有一條澄清的羅淥河穿流而過,河的兩岸是田地和上峒、中峒、下峒3個瑤寨。羅淥峒,南起碧灘圩,當年為大藤峽瑤民起義軍的都城,面臨黔江大藤峽一道險灘——碧灘,是進入羅淥峒的咽喉之地,是監(jiān)控鉗制大藤峽江航道的要害處;北迄黃茅界,長約20公里,東界南木鎮(zhèn),西界大藤峽江入口處的武宣縣,寬約15公里。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羅淥峒是一個袋形地帶,袋口是碧灘圩,由下峒至黃茅尾則為袋之腹部。當年瑤民起義軍正是依靠這有利的地形,以羅淥峒作為他們的根據地、大后方。難怪歷次前來鎮(zhèn)壓起義的官軍,非動員十數萬人不敢輕易進入羅淥峒。
碧灘圩邊地勢高聳,有一塊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營盤。侯大狗命令義軍將士在營盤中間修建了一座“皇帝殿”,作為聚眾議事之所?!盎实鄣睢迸R江一側兩角有炮樓,四周有圍墻,炮樓上有士兵瞭望、防守,后人稱為“碧灘都城”。民諺:“田頭府,高山縣,碧灘皇帝殿”。雖經五六百年風雨,其遺址至今仍隱約可見。
正統十年(1445年)5月,侯大狗領導的大藤峽瑤、壯人民和楊容拾領導的梧州農民同時舉起了起義大旗,廣西當局急忙調兵遣將分頭進剿。
正統帝朱祁鎮(zhèn)接到廣西告急文書,急命兵部會同英國公張輔、五府六部(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等朝廷高官商討對策,增調兵員糧餉,又下令柳溥全力“征討”廣西各地義軍。
馳騁千里 起義軍威震四省
侯大狗是個出色的農民軍事家,他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或四面出擊,或聲東擊西,令官軍防不勝防。正統十年(1445年),明王朝廣西當局集中兵力進剿慶遠農民起義軍。趁著官軍無暇顧及,侯大狗發(fā)起了強大的攻勢。他將數千義軍的大部分化整為零,組編為50多支隊伍,每支或三四十或五六十人,各自為戰(zhàn),向四周各州縣分頭出擊,官軍顧此失彼,手足無措。不到半年時間,起義軍先后攻下廣西潯州、梧州、郁林、桂林、柳州五府,廣東六府(雷州、廉州、高州、肇慶、韶關、廣州),以及贛南、湘南的二三十個州縣,聲勢浩大?!皬V東十府,被瑤民攻陷者六”,使明朝大為震驚,以致“兩廣守臣皆待罪”。正統帝朱祁鎮(zhèn)急令各地“能捕侯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級”,但“竟不可得”。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統帝朱祁鎮(zhèn)聽信宦官讒言率軍北伐蒙古,被俘于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景泰元年(1450年),其弟景泰帝(明代宗,又稱景帝)朱祁鈺即位。由于新帝登基又面臨蒙古大軍壓境,朝廷內外交困,無力動用大軍征剿大藤峽的“瑤亂”,起義軍力量急劇壯大,成為燎原之勢,遍及桂、粵、湘、黔數省。侯大狗帶領大藤峽瑤民起義軍轉戰(zhàn)兩廣多年,擁軍數萬,包括步兵、騎兵、水兵,隊伍有分有合。
大藤峽義軍向省外出擊的三支隊伍,一支控制著廣東的西半部,一支與廣東清遠起義軍聯合進入江西南部,一支與廣東連山起義軍聯合挺進湖南。這樣,廣西幾乎是全部,廣東的大半部,以及贛南、湖南的一部分,已經連成一片,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軍手中。起義軍之間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缺乏統一的指揮,但彼此之間互相呼應,相互聲援,給明王朝在南方幾省的封建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面對強大的大藤峽瑤民起義軍和遍及兩廣的農民起義,朝廷不斷地易將,但都無濟于事。景泰三年(1452年)撤換廣東前總兵董興、廣西副總兵武毅,分別以翁信、臣旺代之,還特別派了一名大臣王翱總督兩廣軍務。然而局勢并沒有因此而好轉。
天順元年(1457年),正統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宦官擁立下廢掉景泰帝,恢復帝位,改元“天順”。不久,詔旨調派大軍圍剿大藤峽起義軍。此時,由于起義軍主力部隊遠征廣東、湖南、甚至福建、浙江,根據地大藤峽兵弱,官軍趁虛而入。天順六年(1462年)2月,朱祁鎮(zhèn)命巡撫葉盛、都督顏彪率北京、南京并江西、湖廣、浙江等衛(wèi)所官兵及地方民團共1萬多人分道夾攻大藤峽,留守起義軍猝不及防,被攻破老鼠、道袍,石門紫荊、金龍、白鶴、六廟、仙女關、通天嶺等721處營寨,義軍及平民被殺3217人,房屋被燒17200間,兵船被奪50艘,男女老幼被俘531名,牛馬被奪去520匹,器械被奪710件。
雖然后方被剿,損失慘重,但侯大狗領導的遠征軍并不因此慌張失措,依舊進攻各州縣。天順六年(1462年)春,攻廣東新會、官窯、廣城等地并迅速逼近廣州。朱祁鎮(zhèn)感到“局勢危急”,急命重臣吳禎“馳府廣東”,要他會同彼處鎮(zhèn)守官員計議方略,務必守住廣東重鎮(zhèn)。
朝廷官兵以為增兵死守廣州乃當務之急,但侯大狗等義軍首領卻另有想法,他們自知義軍力量不足以攻取廣州,但控制肇慶及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對廣州形成高壓態(tài)勢,會起到將廣東全省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的作用,可使占廣東全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西部地區(qū)與廣西連成一片,大部分控制在起義軍手中。于是起義軍對廣州、肇慶等大城市采取引而不發(fā)、圍而不攻的策略,而對一些州城、縣城,即使攻下也不過兩三天就撤出,避免與官軍硬拼,以便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
官軍對起義軍這種游擊戰(zhàn)術十分頭痛。翰林院編修丘睿在《兩廣事宜議》中對此作了形象的描述:“我出此賊往彼,我往彼則出此,(賊)巧相回避,(官軍)迄難成功?!眱蓮V總督葉盛在寫給天順皇帝的《地方事宜疏》中也無可奈何地哀嘆:“所在官軍僅夠守城,所以流賊行劫,如蠶食桑,廣西已遍,潛入廣東,避強就弱,由近及遠?!毙蝿萑绱?,故兩廣守將皆自顧不暇,只能龜縮城中,不敢出城與起義軍對陣。
藤峽藤斷 瑤王侯大狗殉難
天順八年(1464年)2月,天順帝朱祁鎮(zhèn)病死。成化帝(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后,對大藤峽瑤民起義極為重視。他認為兩廣局勢日非,首先是因為“守土非人”,于是采取斷然措施,罷黜兩廣巡撫、巡按和三司大員;然后決計采取一次大規(guī)模的清剿行動。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一場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開始了。憲宗命都督同知趙輔為征蠻將軍,統率兩京(北京、南京)、南直隸、江西、湖廣、廣西官軍之在行者,命都督和勇為游擊將軍,統率兩京達官、達軍之在行者,拜兵部侍郎韓雍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這班“征蠻”大員首先會集南京,商討用兵戰(zhàn)略。
官軍遂兵分五路,水陸并進。是年8月,官軍大部進入廣西。
10月,官軍到達潯州。韓雍將他的16萬大軍分為左右兩軍:令總兵歐信,參將孫麟、高瑞,都指揮夏正等領68000人為右軍,自象州、武宣南下,分五路攻大藤峽之北;令都指揮白全、楊嶼、張剛、王屺,指揮唐雄等領92000人為左軍,由桂平、平南分八路攻大藤峽之南。復令參將孫震、指揮陳文章等守左江貴縣及龍山、藤縣五屯,防止起義軍向西突圍,并作為后援預備隊。又令歐信等攻破山北之后,即領兵深入峽中夾攻桂州、橫石諸崖。又命令夏正,說林峒、沙田乃府江間道,宜越古厝、雙髻諸山,伏兵于林峒中扼守,防止起義軍往東撤退。另外還派遣指揮潘鐸等率部分守諸山隘口。
韓雍深知大藤峽地形復雜,義軍據險設伏,不利官軍作戰(zhàn),不敢貿然發(fā)動進攻,為防萬一,他責令曾經屠殺兩廣義軍4萬多人的陶魯組織一支敢死隊,經過嚴格訓練,待機進入大藤峽。
包圍完成,一切準備就緒之后,韓雍于農歷十二月初一日下令發(fā)動進攻。官軍各路人馬水陸并進,對大藤峽進行腹背夾擊,勢如巨石壓卵。侯大狗和義軍將領知道這次不同往常,更加沉著應戰(zhàn),首先將邊緣村寨的老弱婦孺及錢糧等重要物資轉移到桂州崖、橫石壙等大山深處,并在山南險要地方豎立木柵數重作為防御工事,或修筑營盤作為據點,準備了大量滾石、檑木、長槍、標槍、毒矢等輕重武器,嚴陣以待。又派出斥侯(偵探)數十人,化裝成漢族的儒生、里老,守候在峽口,佯稱愿為官軍當向導,以便見機行事,但不幸為老奸巨猾的韓雍所識破,率先遇害。
戰(zhàn)斗打響后,官軍四面包圍,山下響起了陣陣吶喊聲,驚天動地,起義軍不動聲色,靜觀事態(tài)的發(fā)展。官軍的吶喊聲越來越近,使用火箭、團牌、扒山虎、壓二笆等精良武器對紫荊等16處山寨進行瘋狂攻擊。侯大狗振臂高呼,山鳴谷應,指揮義軍在山上反擊,一支支標槍、毒箭如雨般射落,一堆堆滾石、滾木如雷般砸落下來,官兵死傷無數。韓雍等將領督戰(zhàn)甚急,官軍自恃人多勢眾,又備有登山利器,故而冒死上山,縱火焚毀了不少木柵。此時起義軍主力大部分出擊各地,無法回援,留守峽中的義軍僅有1萬多人,眾寡懸殊,因而不得不放棄第一線,轉移到九層樓等處據守。官軍乘勢攻破山南石門、大信、道袍、屋廈、紫荊、竹踏、梁腦、老鼠、塞嶺、林峒、沙田、古營、牛腸、大岵、大塞等多處村寨,瑤民房屋財物均被官軍縱火燒毀。
韓雍等人見瑤民起義軍敗退,又督兵尾追到九層樓、橫石壙等處。侯大狗率主力部隊退守九層樓,在這里與官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異常的浴血戰(zhàn)斗。
瑤民的核心據點是九層樓山區(qū)。九層樓又名九重崖,位于碧灘以北10公里處的羅淥峒田頭村背,是一座方圓數里、高聳入云、林木樹翳、氣勢磅礴、山巒重疊的大山,山頂有9個峰頭。此山海拔800多米,因山巒重疊、狀如梯級塔形,共9層,故名九層樓。此山四周崖壁陡峭,極難攀登,僅有一條又險又陡的小路可上山頂,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侯大狗率義軍登上九層樓,安排一部分戰(zhàn)士守住登山小路,準備與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官軍尾追而至,想從小路登山,被義軍守兵用滾石、檑木、毒箭打死數百人,攻勢大為減弱。激戰(zhàn)數晝夜,九層樓巋然不動。韓雍命令陶魯率領敢死隊實行強攻,傷亡慘重,仍被擊退。據《蠻司合志》記載:“賊上九層崖抗戰(zhàn),前樹大柵,用千斤巨石,從云霄轉下,聲如轟雷,且弩矢雨注,不可當?!?/p>
由于義軍早有準備,事先在山上儲備了足夠的糧食和大量石塊、弓弩、滾木等武器,山上又有“天池”(水井)可供飲用,雖然經過幾天幾夜的戰(zhàn)斗,傷亡不少,體力消耗甚大,但依然斗志昂揚,打退了明朝官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韓雍得知官軍節(jié)節(jié)敗退,暴跳如雷,命令官軍不惜一切代價,攻下九層樓,捉住侯大狗。數萬官軍將九層樓附近的幾座山峰重重包圍。最后,官軍一面用計多設疑兵,誘使義軍大量消耗木石、標槍、毒箭;一面采取火攻,集中火箭、火炮向九層樓攻擊,山上一片火光,煙火遮天蔽日。義軍陣地上的木柵燃起熊熊大火,壘石而成的防御工事也陸續(xù)被轟倒。侯大狗和眾將領視死如歸,與官兵浴血奮戰(zhàn)。義軍利用戰(zhàn)斗間隙,一邊搶修防御工事,一邊磨利標槍、大刀,準備好弓弩毒箭,繼續(xù)戰(zhàn)斗。此時韓雍再次命令陶魯率領敢死隊從間道潛登,用團牌、扒山虎、壓二笆籌工具開辟登山路徑,戰(zhàn)斗從早上一直持續(xù)到下午?,幟駛兊呐艝疟环贇Я耍瑵L木、毒箭、標槍用完了,終于糧盡彈絕,活躍在外地的義軍又無法回來救援,終因敵眾我寡,九層樓被官軍攻陷。
是役,大藤峽瑤民被攻破營寨324所,被殺3207人,侯大狗受傷后與義軍782人被俘,婦女2718人被擄,而戰(zhàn)死以及逃跑、溺死、墮崖而亡者在萬人以上。侯大狗被俘后,寧死不屈,于成化二年(l466年)春被抽筋剝皮,凌遲處死,慘烈異常。正應了古人那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句。連韓雍自己所寫的《平大藤峽詩》,也盡是“巖穴處處皆蕩焚”、“積尸如山血如川”、“誅助只許留襁褓”這些充滿血腥氣味的詩句。
侯大狗起義失敗后,官軍找到大藤,將它砍斷。百年老藤是空心的,韓雍命人用斷藤蒙上牛皮做成數面大鼓,送往廣州、梧州、肇慶,分別放置在提軍衙門大門兩旁,以棰擊之,有如雷鳴,聲聞數里。另外一根斷藤沿黔江、潯江漂流而下,一直流到藤縣。相傳藤州、藤縣得名因此而來。
韓雍為了自彰其功,便改大藤峽為“斷藤峽”。還命潯州一文人為他撰寫碑文,刻成《韓雍紀功碑》,豎之于大藤峽北岸(此碑現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館)。
到明正德年間,那位十分熱衷于兵事曾自封為大將軍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又把大藤峽更名為永通峽,還親筆御書“敕賜永通峽”5個大字,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內的峽壁上,至今猶存。
“永通不通”起義軍前仆后繼
一代梟雄侯大狗寂歿了,大藤被砍斷,改名“斷藤峽”,但絲毫沒能動搖大藤峽瑤、壯農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統治的決心。成化二年(l466年)10月,即侯大狗殉難的第二年,韓雍等人還沒來得及離開廣西,侯大狗的兩員部將侯鄭昂和黃牛兒,又率領700多名起義軍“夜襲潯州府城”,焚毀軍營城樓,奪得百戶所銅印2枚,殺死官軍數十人,還放火燒毀潯州府學。義軍在返回大藤峽途中,將銅印埋在銅鑼灣山坡上。銅印于1984年出土,現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館。
成化十年(1474年)3月,鎮(zhèn)守廣西的太監(jiān)黃沁與廣西布政使何宜、副使張銜等共同上書朝廷,告發(fā)韓雍“貪欲縱酒,濫賞妄費”,“坐視瑤賊出沒,隱匿不報,以致大藤峽復嘯滋蔓,流劫郡縣,當究治”。憲宗朱見深派員前往廣西“調查”,果然看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遠未“平定”。朱見深聽了調查官員的報告,怒不可遏,下令罷了韓雍的官。韓雍返回長州(今江蘇省吳縣)老家后憂郁成疾而亡。
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陳金率軍續(xù)征大藤峽。此時大藤峽黔江航道不通已有40年之久,陳金調來的十幾萬官軍正駐扎在柳慶一帶,軍餉、糧食水陸運輸無著,官兵連鹽也吃不到。
為了打通峽江,陳金想到了一條與韓雍截然相反的策略。韓雍長期封鎖、圍困大藤峽,不準瑤民出入峽口,也不準船只通過峽江;現在,陳金準備反其道而行之:解禁。為的是恢復峽江航運,弄到食鹽,解決軍需給養(yǎng)。
陳金決定向大藤峽瑤民讓步,采取“解禁”政策。他派出一名校官,領兵數名,劃著一只小艇進入峽中,將起義軍代表請來。雙方幾經商討,訂立“約法三章”。條約規(guī)定:往后官船和商民船只過往大藤峽,瑤民必須“轉相護送”,不得攔截;商民船只裝載貨物過峽,必須按照船只大小、貨物多寡,向瑤民繳納一定數量的食鹽、瓦器,否則不得過峽。條約公平合理,基本滿足了瑤民的要求。條約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販的船只絡繹經過大藤峽,如約向瑤民繳納食鹽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一時間,大藤峽黔江河面船只往來如梭,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陳金在得意之余,又把韓雍的“斷藤峽”改為“永通峽”,他找來潯州文人張杰將“永通峽”從不通到通,再從不通到“永通”的經過寫成文章,在大藤峽北岸懸崖上刻上“永通峽碑”。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之后,曾經通暢一時的大藤峽河道又不通了。
正德六年(1511年),陳金奉命率部前往江西鎮(zhèn)壓農民起義。剛剛結束,有人告訴陳金:永通峽又不通了。原因是過往船只大多失約,不向峽中瑤民繳納魚鹽及生活用品,瑤民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被迫重新舉起義旗,堵死峽江。陳金明了事情真相之后,又派人把起義軍代表請來,商議再續(xù)前約。義軍代表同意照上次所訂互利條約辦事。不久,大藤峽江面上又恢復了船只來往如織的盛況,過往商販及峽中瑤民皆大歡喜。
數年之后,官方再一次失約,過往峽江的船只不愿向瑤民繳納食鹽等物資,瑤民們被迫再次舉起義旗切斷峽江航道,對于敢于違抗者,義軍毫不留情將其擊沉江中,“永通峽”于是又不通了。當時潯州流行一首民謠:“永通不通,來葬江中。誰其作者?噫,陳公!”對陳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為了打通大藤峽航道,明王朝又背信棄義,變本加厲殘酷鎮(zhèn)壓。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命王守仁揮師秘密出擊,所部官軍6200人分兩路包抄疾進:一路由武宣乘船沿黔江順流而下,在龍村埠登岸,從西面直撲大藤峽;一路從桂平乘船從東面撲向大藤峽,于農歷四月初三同時向瑤民起義軍發(fā)動突然襲擊。義軍毫無防備,駐守哨卡據點的兵力不多,猝然遇敵,倉促應戰(zhàn),加之敵眾我寡,峽江兩岸重要據點相繼失守。起義軍四面被圍,明顯處于劣勢,只好掩護大批瑤民一同轉移到仙女山結寨據守。官軍人多勢眾,攀木緣崖仰攻,銳不可當。初四,仙女山被攻破,義軍、瑤民復撤至油榨、石壁、大陂等處。初五,這些營寨又被次第攻破。義軍、瑤民準備由橫石磯過江撤至峽南龍山。官軍尾追而至,義軍、瑤民因船少人多,在搶渡黔江時被溺死600多人。
義軍首領黃公豹、廖公田率領部分戰(zhàn)士撤至大瑤山區(qū)的立山結寨固守,與官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10多天后又化整為零進人深山密林隱蔽起來。官軍不敢深入,只在大藤峽周圍設置哨卡封鎖交通要道。
王守仁進剿大瑤山之役,起義軍及瑤民被殺3000多人。
攻下大藤峽之后,王守仁病情突然惡化,其部屬急命轎夫將他抬回南寧。接著,王守仁又乘船意欲返回浙江老家,終因病重不治死在南安途中。
嘉靖十五年(1536年),武靖州土官、豪紳黃貴、韋香勾結指揮潘翰臣霸占弩灘侯勝海和其他瑤民的田地房屋,設計將侯勝海誘殺。勝海弟侯公丁憤極,聚眾到縣城吶喊示威。官府采取暴力鎮(zhèn)壓,隨后又在弩灘建立堡壘,設置巡檢所,由黃貴、韋香帶兵300前往屯戍,允許士兵隨意占耕侯姓瑤民的土地。
官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瑤民的眾憤。侯公丁集中了大批瑤民到桂平城抗議示威。因城門關閉,不得入城。回去后,侯公丁集中瑤民2000多人,乘夜襲擊弩灘巡檢所,殺死戍兵200人,大藤峽瑤民起義再次爆發(fā)。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派副使翁萬達領兵數萬前來鎮(zhèn)壓。翁施計,通過參議田汝成誘騙侯公丁到潯州府城,將他殺害,使義軍群龍無首。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副總兵張經領兵35000人為左軍,副使翁萬達為監(jiān)軍,分六路向大藤峽腹地進攻;另以l6000人為右軍,分四路出擊。
義軍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汲取了過去據山結寨、終為官兵所破的教訓,采取了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兵來我去,兵去我還”的戰(zhàn)略,組成小股隊伍與明軍周旋,“皆漫走山峪間,令官兵疲于追逐”。這一招真靈,義軍從羅運深入大瑤山東北部,與永安、修仁、荔浦等地起義軍取得聯系,得到了援助,使官軍不敢“窮追”。這一役,大藤峽瑤民義軍雖然減少了損失,但還是被殺了2000多人。
武靖設州
大藤峽“善后”息事
明王朝對于大藤峽瑤民起義,從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便采取了殘酷的武力鎮(zhèn)壓的手段,但是瑤民并沒有屈服,屢鎮(zhèn)屢起,持續(xù)斗爭兩百多年。明憲宗朱見深驚呼:“將有不可明言之變”,《明史》語“世世為患”,韓雍和王守仁等只好哀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終難靖亂”而告失敗,最終迫使統治者采取讓步政策,實行武靖州的設置到嘉靖年間翁萬達的《藤峽善后議》,給少數民族人民以一定的生存權利,起義斗爭才逐漸趨于緩和。
成化元年(1465年),韓雍指揮16萬大軍,將侯大狗領導的大藤峽瑤民起義鎮(zhèn)壓下去后,向憲宗朱見深獻上所謂“善后之策”,建議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對大藤峽地區(qū)的封建統治:更換兩廣守軍統帥,提升一批鎮(zhèn)壓農民起義有功的將領擔任要職,加強廣西、廣東兩省的聯防;在桂平設置潯州衛(wèi),并在大藤峽周邊地區(qū)桂平、貴縣、平南各縣設立巡檢司9所,以嚴密封鎖大藤峽;同時在大藤峽腹地碧灘村設置武靖州,從桂平和周邊幾個縣交界處劃出一塊將近1000平方公里的地盤,歸武靖州管轄。朱見深采納了這些建議,并相繼付諸實施。成化三年(1467年),武靖州正式設立。
所謂“武靖”就是“以武力綏靖”的意思。武靖州的設置,充分說明了明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高壓政策。武靖州屬直隸州一級軍政建置,因直隸于省而不屬府管轄而得名。直隸州的知州是六品官,雖比不上號稱“四品黃堂”的知府大人尊榮,但比之“七品芝麻官”的知縣卻官高一秩。在一個縣的轄區(qū)內設置直隸州自然是一大怪事,這在廣西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武靖州初設置時在碧灘村,成化二十年(1484年)遷至山外黃紳鎮(zhèn)(今桂平市金田鎮(zhèn)武靖村)。嘉靖七年(1528年),因州官貪贓枉法被逮削職,朝廷下令改武靖州為千戶所,由潯州府通判兼任千戶。萬歷末年(約1620年),因行政區(qū)劃變動,又改千戶所為武靖鎮(zhèn)。從武靖州到武靖鎮(zhèn)直至明王朝滅亡,其設置時間長達177年之久。
武靖州初置時,其轄區(qū)范圍包括從桂平縣境北部劃出的宣一、宣二、崇姜等三里(今桂平市金田、江口、南木、紫荊、思宜、垌心等6鄉(xiāng)鎮(zhèn))和西部地區(qū)的武平里、厚祿里(今桂平市石龍、白沙、厚祿、蒙圩等4鄉(xiāng)鎮(zhèn)),以及與大藤峽、紫荊山區(qū)毗連的武宣縣東鄉(xiāng)、象州縣北鄉(xiāng)、貴縣的蓮塘村和平南縣的大鵬山區(qū),整個地域呈彎弓半月形,面積共925平方千米,其總人口約6.4萬人。以瑤人最眾(3.15萬人),壯人次之(2.1萬人),漢人僅有1.15萬人。改武靖州為千戶所后,轄區(qū)和人口略有減少,東鄉(xiāng)、北鄉(xiāng)分別劃歸原來的武宣縣和象州縣。改為武靖鎮(zhèn)建置后,又將蓮塘村和大鵬山區(qū)劃歸貴縣、平南縣管轄。
武靖州的設置,并沒有達到明王朝預期的目的。瑤民們壓而不服,屢平屢叛,武裝起義依然接連不斷。現實迫使封建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單靠“武力綏靖”是行不通的,必須另辟蹊徑。
嘉靖十八年(1539年),翁萬達、田汝成將侯公丁起義鎮(zhèn)壓下去后,上疏世宗朱厚熜,提出所謂《藤峽善后議》。一方面建議“改州治以建屯所”,充分發(fā)揮武力綏靖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議在加強武力綏靖的同時,對瑤民采取懷柔政策,讓瑤民們離開深山峽谷,遷居平原,“墾作便田”,給予出路,生活上有了保障,便不會聚眾鬧事了。
“善后議”自然是為了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但是在客觀上也得到了瑤民們的認可,因而明王朝采納了這一建議。不久之后,金田平原上便出現了一個個壯村、瑤寨?,F在桂平市境北部金田平原地區(qū)一直流傳著“九羅十古,非瑤即壯”的說法?!熬帕_”即羅蛟、羅旺、羅碧、羅宜、羅蘊、羅展、羅活、羅鶯、羅山9個村寨,“十古”即古旺、古楞、古蓮、古東、古帶、古到、古望、古呈、古秀、古松10個村莊。除“九羅十古”外,壯村、瑤寨還有不少,據《桂平縣地名志》記述:今金田鎮(zhèn)禾益村“磨考屯,明代時系瑤族磨、考兩姓人在此居住,因而得名?!碧锝濉鞍逑纪?,明代是壯人、瑤人雜居地,壯語‘板是村、‘霞是茅草,意即茅草村,因此地茅草特多而得名?!庇纱丝梢姰敃r瑤、壯聚居之盛。
與壯村、瑤寨同時出現的,還有專供瑤人趕集的“瑤圩”。圩期定為每半月一次??梢哉f,“瑤圩”乃是明王朝為感化瑤民并加強其封建統治而設立的瑤民“經濟特區(qū)”。
這樣大約經歷了一個世紀,到了明末清初,“瑤人蹤跡逐漸稀少”,瑤圩和壯村、瑤寨便名存實亡了。文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閱了《明實錄》《廣西通志》《潯州府志》《桂平縣志》《大藤峽》《大藤峽起義》等著作,以及大藤峽瑤族農民起義首領的族譜,采訪中得到了貴港市政協、桂平市史志辦、桂平市民委等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