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逐漸影響到大學校園,致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的沖擊,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追求實用主義,忽視對基礎文化知識的學習;在人際交往中缺乏真誠;缺乏對社會的認同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易偏激。部分學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化,忽視自身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信仰危機以及價值觀的迷失等,由此可見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為了了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狀況,特對鹽城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文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圖分類號] G44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2)11-0082-02
在改革開放的30年里,中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經濟的騰飛全世界矚目。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社會出現(xiàn)了一定的人文精神缺失的現(xiàn)象,如道德缺失問題,誠信問題,社會公正問題,弱勢群體問題等。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社會,更擴散至大學校園?!袄顒傞T”、藥家鑫事件、“富二代”、“官二代”等問題都成了社會的焦點。這些問題一次次沖擊著人們的思想,一次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我們的社會究竟怎么了?我們的大學生究竟怎么了?這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為了進一步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獲得第一手理論依據(jù),筆者對鹽城師范學院、鹽城工學院、鹽城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鹽城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等4所大專院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各校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并有針對性地選取了文科、理科、工科等專業(yè)進行調研。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72份,其中有效問卷546份。有效問卷中,一年級224人,二年級197人,三年級125人,文科202人,理科257人,工科87人。通過對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訪談材料進行收集整理,綜合國內外專家的觀點和對文獻材料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大學生整體的人文精神素質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的青年一代勇于擔當;他們有開闊的視野,獨立的人格,他們樂于奉獻,積極進取。但通過調查我們也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現(xiàn)象。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功利性強,忽略德育的培養(yǎng)
隨著高新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為新的流行口號。學校的教育重點都放在了科技上。為了追求國際化標準,從孩子入學開始,學校就片面注重英語、計算機等工具性技能的教育,這是文化價值失衡的一種新表現(xiàn)。各項開發(fā)項目、高新技術,都是媒體和社會輿論追逐的焦點,這些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使其缺乏一種文化底蘊,隨之產生對“人文知識”的疏離感。這種功利主義的思潮引起了教育過程的過度實用化,學校把“升學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過度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和個性化發(fā)展?,F(xiàn)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入學開始,就被這種功利主義教育緊緊包圍,他們無法擺脫,也逃離不了這種大環(huán)境,他們在自己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無法真正體會到關懷。[2]大學生從一進入大學開始,目的性更明顯,就只關注實用性強的專業(yè)課程和有利于以后就業(yè)的課程,如律師考試、會計師考試、四、六級英語考試等的學習,忽略了對人文主義課程的學習。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56%的學生都認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僅27.74%的學生選擇上大學是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且從大學一年級到三年級,越接近畢業(yè),認為上大學的目的是找份好工作的學生的比例越高。不管文理工科,上大學是為了找份好工作的學生的比例都高于為了實現(xiàn)理想的學生的比例。63.76%的學生在選擇未來職業(yè)時主要考慮的是這個職業(yè)是否有利于個人發(fā)展,而僅有4.5%的學生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樣,隨著年級的遞增,受現(xiàn)實的壓力所迫,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學生比例也逐漸減少。
二、價值觀扭曲,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唯金錢至上,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大學校園。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被金錢和利益左右,嚴重趨于功利化。這表現(xiàn)在大學生在社會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在集體中缺乏協(xié)作觀念,索取多于付出,更不用談無私奉獻的精神了;在看到草坪上有人扔廢紙、果皮的時候,僅有34.76%的學生選擇自己撿起來,而有接近57%的學生選擇制止或等清潔工來處理,甚至有8%的學生選擇熟視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這個問題是在小學時教師就開始教導的,而現(xiàn)在的大學生已經習慣索取而嚴重缺乏社會主人翁意識了。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給人們帶來的思考是沉痛的,在金錢、責任和道德面前,大學生迷失了自我,價值觀嚴重扭曲,在人命面前冷漠而殘忍,甚至選擇了血淋淋的屠刀。這種痛絕不應該僅僅是幾個家庭的痛,而是整個社會的痛。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喪失了對道德理想的追求,迷失了人生正確的方向。
還有的大學生過度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眼光,過度看重個人的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他們學習不再是自身的一種渴求,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而是為了獲得專業(yè)技能,謀求職業(yè)或改變個人生存狀況,他們只關心專業(yè)能否在社會中取得較高的經濟利益。這樣,一旦人才需求市場出現(xiàn)變化,這些學生學業(yè)上的積極性立馬受挫。[3]
三、缺乏理想追求,集體意識淡化
我國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整個道德水平出現(xiàn)了下滑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也波及大學校園。大學生雖然接受著高等教育,但他們的道德水平還停留在認知層面上。大學校園里女生“求包養(yǎng)”的信息走紅網(wǎng)絡,她們在畢業(yè)后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希望可以傍大款、嫁富翁,她們貪圖享樂,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大學生是經過高考遴選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的認知水平相對較高,經過多年的書本教育,對道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但他們的道德行為水平還相對較低。新時代的大學生,從之前備受爭議的80后,到現(xiàn)在特立獨行的90后,都是嬌慣的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謙讓、互助的精神,不注重個人好品格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缺乏愛心和公德心,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學習生活中,他們過度注重自身的所謂理想追求,而忽視尊重師長的傳統(tǒng)美德,缺乏和同學之間互助互愛的友誼和情誼。
國家現(xiàn)在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為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許多優(yōu)惠政策。許多學生在嘗試創(chuàng)業(yè)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他們有的無法忍受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艱辛和困難,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意志力,缺乏集體進步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他們將金錢作為衡量事業(yè)是否成功的標準,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當所在集體獲得榮譽時,仍有高于10%的學生覺得無所謂,集體意識淡薄。在為人處世上,他們不懂得謙卑禮讓,不懂得與他人多溝通,不懂得從他人立場考慮問題,而是特立獨行,自視清高,這也是許多大學生的處世哲學。[4]我們做了調查,當宿舍其他人都在休息你會怎么做?大部分的學生都以不打擾別人為前提做自己的事情,但仍有不到10%的學生會在宿舍發(fā)脾氣。他們生活在自己編織的小環(huán)境中,不關心周邊環(huán)境,不關愛周圍的人,更談不上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了。
四、片面追求文憑,缺乏科學探索精神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社會上用人評價標準的提高和硬性化,高校出現(xiàn)了“文憑熱”、“考研熱”、“證書熱”等現(xiàn)象。文憑是我國在用人方面重要的標準,這造就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千軍萬馬追文憑的局面。這種“考研熱”、“證書熱”現(xiàn)象是大學生應對時代挑戰(zhàn)的一種主動適應,他們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并把它當做改變命運的最佳跳板。但大學生在追求高文憑和各種技能證書的同時目的性太強,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對科學文化本身的研究與熱忱,通俗點講就是他們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研究他們所去學習的內容,更多的是“拿來主義”,缺乏探索、求真、試驗取證、客觀求實的精神。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74.47%的學生都會靠堅強的意志和自我激勵去克服它,但仍有25.53%的學生選擇依靠別人的幫助,或者灰心喪氣、不思進取。在科研方面,缺乏調查研究,急于出文章,泛泛而談,低水平地重復別人的觀點,有的甚至抄襲剽竊,功利性較強,思想浮躁,缺乏科學研究所要求的求真務實精神。[5]這些都為大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留下隱患,業(yè)務不精,理論不強,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對社會也是一種潛在的危害。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建設新時期的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必須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探討、認真的調研,這樣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深入積極地開展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使之與科學發(fā)展觀所提出的“與時俱進”相符合。
[ 參 考 文 獻 ]
[1] 彭琦.“重塑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J].北京社會科學,2006,(12).
[2] 李衛(wèi)中,邢建輝.警惕當代大學生的純技術偏向[J].中國青年科技,2003,(1):11.
[3] 孔偉紅,鄒興平.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塑[J].當代教育論壇,2004,(3):94.
[4] 黃自珍.論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D].河海大學,2005.
[5] 林栩.試論大學生科學精神的重鑄[J].華章,2010,(11):66.
[責任編輯:劉鳳華]
[收稿時間]2012-08-29
[作者簡介]蔡玉霞(1983-),女,本科學歷,法學碩士,鹽城師范學院離退休工作處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