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玲
江蘇省的新課改在高中經(jīng)過了一輪實踐后,省教育廳組織修訂了《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2009年頒發(fā)的《英語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修訂稿)》中增加了對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三個方面七級、八級的目標描述和教學建議,使教學要求完全吻合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教學目標全面、完整地得到體現(xiàn)。其中八級目標添加了一項:指導學生掌握常用英語習語,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理解。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模塊十一高三下學期第二單元的語法部分)也設置了idioms 的學習。
英語習語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體育娛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對習語的學習能幫助我們比較深刻地了解其相關的文化背景,從而加以合理運用?,F(xiàn)從英語習語和英美歷史、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體育娛樂等方面的聯(lián)系來看它的意思。
實際上,在英語習語中,有很多的習語和漢語的意思差不多,僅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 like an ant on a hot pan (像熱鍋上的螞蟻),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無風不起浪),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動勝于語言),A bad thing never dies(壞事遺臭萬年),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對于這一部分習語,教師不必花過多時間予以解釋。
但是,也有很多的習語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但從字面上很難看出它們的真正含義。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挖掘它的歷史淵源以更好地掌握其意思并且加以合理運用。這一部分的學習應該是教學中教師需要重點詳細教授的內(nèi)容。比如: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災禍之源;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把某人的頭埋在沙子里,采取逃避態(tài)度;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鐵盧、敗走麥城、遭遇慘??;all at sea (茫然若失),the lions share (最大的份額),between devil and blue sea(進退維谷)。
(1)與歷史發(fā)展有關的一些習語。如:worth ones salt 乍一看,字面意思是值得、某人的鹽??墒蔷烤股顚雍x是什么呢?這跟歷史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在古羅馬帝國,軍隊的士兵的軍餉中就有鹽,那時候的鹽是很寶貴的,后來不發(fā)鹽,改發(fā)購鹽卷,稱之為salarium, 這個詞我們是不是有些眼熟呢?是的,就是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salary(薪水),salt作為工資的意思在習語中就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們說某人值得給他的那份薪水,就表示他是一個稱職的雇員。有了對這層意思的了解,那么相關的一些習語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如:earn ones salt(自食其力),be faithful to ones salt( 忠于自己的職位)。再如:在我們高中英語課本中出現(xiàn)的pipe of peace (和平煙袋),要了解這個習語的意思就必須了解北美印第安人的習慣,他們用旱煙煙袋來招待外來的朋友以示友好,還有如果在當?shù)貎扇酥g有摩擦,毆斗之后兩人輪流吸一支煙袋表示和解,重歸于好?,F(xiàn)在我們當然不會再用煙袋來表示和平,但是這種習俗保留在習語里流傳下來,用來表示“和好,和解”。
(2)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如:Judas kiss(猶大之吻)(出賣朋友之人,元兇)。圣經(jīng)中的故事,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加略人猶大,以30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并與猶太教祭司長約下暗號:“我與誰親嘴,誰就是耶穌。”讀過《圣經(jīng)》里的這段描寫之后可以看出,猶大之吻用以說明一個背叛朋友而又假裝十分親熱的叛徒嘴臉,比喻可恥的叛賣、變節(jié)行為。還有,因為猶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個人,因此在西方國家,13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沒有13號房,13層飯店等。再如:我們高中課本中出現(xiàn)的習語:feet of clay(泥足、致命的弱點)。這一習語出自《圣經(jīng)·舊約》,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夢到一泥足巨人,頭是金的,胸臂是銀的,腹股是銅的,被飛來的一塊巨石砸碎了腳,整個巨人頓時瓦解,現(xiàn)多用來指“偉人不為人知的弱點或致命的弱點”。
(3)與地理環(huán)境相關的習語。我們都知道,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國家,漁業(yè)和航海業(yè)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有很多習語是關于航海和垂釣的。如:all at sea ,指船在海上出事,失去了航向,隨風漂流,船上的人不知身處何方?,F(xiàn)在這一習語的意思為:茫然不知所措。還有:to sail under false colours(欺世盜名,冒充欺騙的行為)。每條船在出航時都會掛一面旗幟,英語里把這面旗幟叫做colours,船旗用來表示船只的國籍或所屬的公司。這一航海慣例為英語留下了好幾條習語:nail ones colours to the mast(表示高舉旗幟,決不投降),with flying colours(表示成功),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魚),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矮子中的巨人。另外,我們知道大不列顛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多變,下雨是家常便飯,所以也會看到很多關于天氣的習語。如:It never rains,but it pours(不下雨則罷,一下就傾盆大雨),它有類似漢語中“禍不單行”的意思。
(4)與文學作品有關的習語。ones pound of flesh,這出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其故事情節(jié)在這就不贅述,表示的意思就是: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還有我們高中課本中出現(xiàn)的Catch 22,出自美國小說家海勒的《第22條軍規(guī)》,故事發(fā)生在1944年的意大利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有個叫Yossarian的軍官千方百計想離開戰(zhàn)場,他找到了軍醫(yī),希望醫(yī)生能出具證明說明他身體狀況不允許駕駛飛機。醫(yī)生說,想不飛行,除非你瘋了,我才能出證明;但是如果你瘋了,你就會不斷飛行。裝瘋的Yossarian腦子可是一點都不瘋,這是一個悖論,catch-22,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對戰(zhàn)爭對飛行的恐懼,除非他死掉。這個習語用來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規(guī)定或條件所造成的無法擺脫的困境、難以逾越的障礙,表示人們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環(huán),或者跌進邏輯陷阱,等等。
(5)風俗習慣相關的習語: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比如:Since he has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I may as well tell him all about it. 這個習語要追溯到1760年了,那時人們通常在當?shù)氐氖袌鲑I菜。農(nóng)民和商人們在那里會出售肉類和家禽,通常都是些活的動物。在節(jié)日盛宴上,乳豬是很受歡迎的食物。由于乳豬會亂動,當顧客挑選好并結(jié)賬后,商人為了運送方便就把豬塞進一個帆布口袋(poke)里遞給顧客。然而,市場上的許多交易并不光明磊落,奸商有時會利用顧客一時走神,把一只流浪貓冒充乳豬放進袋子里。沒有經(jīng)驗的人,沒看清楚就會買回去,回到家“把貓從袋子里拿出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才發(fā)現(xiàn)這個騙局。而老練的人把布袋打開,騙局就戳穿了。所以,這條習語常用來比喻:泄露秘密;其他的還有:a feather in ones cap,意為“值得驕傲、引以為豪的事情”。因為美洲印第安人在戰(zhàn)斗中每殺死一個敵人,便在自己的帽子上插一支羽毛,作為一種榮譽的標志。
另外,還有與體育相關的一些習語,如:down and out (倒下出局——拳擊),neck and neck(不分先后,并駕齊驅(qū)——賽馬),follow suit(跟出同花色的牌,照樣子做——橋牌)
習語的產(chǎn)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此不一一列舉。我們在教學中,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習語不可望文生義加以解釋,要挖掘其來由。這不僅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在學習中更易掌握運用,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碰見其他比較生僻的習語,能一探究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我認為我們應當重視習語的教學。
(江蘇省南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