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強
玉米螟俗稱鉆心蟲、箭桿蟲等,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廣、食性雜、為害十分嚴重,為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種,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害蟲,幾乎遍及全球。
赤眼蜂是一類微小的卵寄生蜂,屬膜翅目紋翅卵蜂科赤眼蜂屬昆蟲。赤眼蜂體型很小,體長只有0.5毫米,因為它的復眼是紅色,所以叫赤眼蜂。赤眼蜂可寄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50個科200多屬400多個種昆蟲的卵。赤眼蜂的最長壽命可達7天,一般為3-5天,我們現在應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蟲赤眼蜂,它是人工釋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種,一般在玉米螟成蟲產卵始期,向田間人工釋放赤眼蜂,赤眼蜂將卵產在玉米螟卵內,使蟲卵不能孵化成幼蟲,達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比較科學適用,具有安全、無毒、無污染、無農害等好處。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點
玉米螟以第1代幼蟲蛀莖危害為主,幼蟲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齡幼蟲在玉米心葉期取食葉肉或未展開的心葉,葉片展開后可見一排排的取食孔,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養(yǎng)分和水分疏導受阻,雌穗發(fā)育不良造成空癟粒而減產,若遇風雨天氣,穗下莖稈易被折斷,產量損失更大。幼蟲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損、霉爛。
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滅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釋放到田間以后,在田間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開始在田間飛翔,主動尋找寄主(新鮮的玉米螟卵),然后用產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殼,將自己的卵產到玉米螟卵內,并吸取玉米螟卵內營養(yǎng)物質供其子代發(fā)育成長,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發(fā)育為玉米螟幼蟲,而是發(fā)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這樣阻止了害蟲的發(fā)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內經過卵、幼蟲、預蛹、蛹及成蟲等五個階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殼飛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尋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這樣在田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繁殖后代的過程中,將大量玉米螟消滅在卵階段,從而達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具體方法:
1、確定防治指標:當上午玉米百桿蟲量在80頭以上時,應進行防治。
2、掌握防治時間,在田間一代卵始盛期(成蟲羽化率達15%)和盛期(一般在經一次放蜂7天后)各放一次。
3、規(guī)范防治方法;統(tǒng)一放蜂,每畝地放2次蜂,第一次放7000頭,第二次放8000頭,每畝設3個點,在放蜂點上,選一株健壯的玉米,選植株中部的一個葉片,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莖稈方向,向下輕輕卷筒狀,然后用線訂牢即可。
四、影響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選擇赤眼蜂種型是否適當。這是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蟲的首要問題,如果選用不當的蜂種,就會降低其寄生潛能。
2、繁殖赤眼蜂的中間寄主是否適宜。不同的赤眼蜂種類要選擇相應的中間寄主進行繁殖。
3、赤眼蜂的生活力。赤眼蜂在大田的飛翔能力由赤眼蜂生活力強弱所決定,因而赤眼蜂生活力強弱直接影響防效。因此在繁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選擇優(yōu)質蜂種,繁殖代數不宜過多。
4、適時放蜂,是保證放蜂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放蜂技術
1、放蜂次數:放三次蜂,第一次在玉米螟化蛹率13-15%時,后推10天放蜂;間隔5天后放第二次;再間隔10天后放第三次。
2、在放蜂數量上,根據赤眼蜂田間的擴散能力和田間分布規(guī)律以及赤眼蜂對害蟲卵的搜索能力,一般每公頃釋放量為22.5萬頭。
3、放蜂點數:每畝地每次平均放兩個點,每點控制334平方米。
4、放蜂方法:
(1)撕蜂卡:按放蜂數量把大張蜂卡撕成小塊,每粒寄生卵約可出蜂80-100頭,每畝兩塊。
(2)放蜂:在放蜂點上,選一株生長健狀的玉米,選植株中部的一個葉片,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一半放上蜂卡,向莖稈方向,向下輕輕卷成筒狀,使蜂卡寄生卵朝下(即出蜂口朝下),然后用席米或線訂牢。
(3)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間釋放方法以釋放即將羽化出蜂的蜂卡為主。每畝地放2-3點,將赤眼蜂卡均勻布置在玉米田中,選玉米植株中部葉片,將蜂卡固定在葉片的背面,做到防曬、擋雨。
六、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注意事項
1、大面積防治要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行動。
2、是農戶領到蜂卡后,要在當日上午放出,不可久儲;如遇大雨不能放蜂,可暫儲起來,放在陰涼通風的倉庫,把蜂卡分散放置。
3、撕蜂卡時掉下的卵粒,要用膠水粘到紙上。
4、掛卡時,葉片不能卷得過緊,以免影響出蜂。
5、統(tǒng)一指揮,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各地都要舉辦培訓班,統(tǒng)一購買蜂卡,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僅可以控制玉米螟的為害,減少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提高農產品品質,同時可降低化學農藥的用量,減少人畜中毒事件的發(fā)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省工省力,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具有其它防螟措施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