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
何謂語感?葉圣陶先生曾這樣明確界定:對于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通常叫做語感。簡單地說,也就是人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這種能力具有直接性、整體性、敏捷性和不確定性。語感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一直受到廣泛的重視,而在語文教學中卻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并付諸實踐,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qū)。其實,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的語感能力,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務,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千萬不可小覷。總的來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大大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能有效促進他們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能使我們平時的語言文字訓練于潛移默化中臻于理想境地,能為我們一直倡導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難得的契機、開辟寬廣的空間。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筆者以為,我們不妨采用以下策略。
1. 體味生活,親近語感。一切語言的源頭是生活,要想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敏銳深切的語感,僅僅依靠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去揣摩課文,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作者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他透過文本表現(xiàn)出來的旨趣往往是廣大深遠的,而學生囿于年紀、生活環(huán)境的狹小和閱讀面不夠?qū)挼纫蛩?,對文本含義的挖掘往往流于膚淺和單一,與作者本要表達的意思相距較遠。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加深知解,引導他們關注生活、融入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語感的獲得與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只有真正地走進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的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對生活的認識越來越真實深切,才能獲得敏銳的語感,才能在鑒賞文章時較輕易地走進作者的生活和心靈世界,從而心領神會地“接近作者的旨趣”。
2. 反復誦讀,加強語感。誦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基本方法,也是積累語感的一個有效辦法。通過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誦讀這一語言實踐,我們能讓他們在反復吟詠中體會文字表層的意思和它背后蘊含的意思,從而準確地理解文義,并獲得靈敏的語感。例如,在講授作家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中“我”與司務長對話的那段文字時,我們大可不必越俎代庖地直接告訴學生作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而是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反復地讀去把握人物的語氣,再透過人物的語氣去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準確地認識到司務長不懂得紅柳在雪原上的珍貴,反而對砍伐紅柳振振有辭的可悲,以及“我”對挖紅柳這一愚蠢行為的譴責。
3. 潛心深思,領會語感。欣賞或鑒賞一篇文章,透徹理解文義是關鍵,而要透徹理解文義,就離不開涵詠的功夫和極強的語感??梢?,語感既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也來自于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往往都是文理情俱佳的典范作品,帶領學生賞讀文本時,我們不妨選取文本中的一些重點片段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切入點,通過師生討論、生生討論,仔細揣摩作者用語的精妙,引導學生準確深刻地讀懂讀透文章,從而對語感能有較強的領悟。例如,在講解孫犁先生的《黃鸝》這篇文章的最后兩段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扣住“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中的“嘯”、“游”、“走”、“排”四字,感受作家煉字的功力,還要著眼于整體,讓他們領悟到“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才能發(fā)揮這種極致”的道理。
4. 調(diào)動想象,誘發(fā)語感。語文學習過程中,面對一大堆生動活潑、意蘊豐富的語言材料,如果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實在是很糟糕的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引導他們饒有興趣地走進文本,“于有字處想無字文”,透過看似無生命的文字去捕捉、領會那一個個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是大有必要的。這不僅是有效地指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需要,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只有具備了足夠的想象力,才能較快地進入作者為我們精心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也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進而獲得對于語言文字敏銳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講解“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詩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先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暖風吹拂、桃紅柳綠、風光旖旎的境界中,然后慢慢地將目光定格在那綴滿枝頭的紅杏上,去靜靜地體會春光的燦爛和春意的盎然,從而品味出“鬧”字中包孕的豐富含義。當然,為了效果起見,我們還可以借助于繪畫、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并以此誘發(fā)他們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