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一凡
進入農歷七月,在港九新界多個地方均可見到不同規(guī)模的“盂蘭勝會”。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習俗,具有獨特的社會與文化意義,被稱為“中國的萬圣節(jié)”。
“盂蘭節(jié)”源自佛教的“盂蘭盆會”,其原意是供養(yǎng)僧伽,為在生父母積福及為去世父母超度?!坝厶m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佛祖弟子目蓮尊者的母親因胡作非為、任意毆罵僧道,而被閻王打入地獄受苦。目蓮見母親在地獄里化為餓鬼,身體被倒懸著,遂給母送飯,但飯一入口便化為火焰。目蓮向佛祖請教,佛祖說其母罪孽太深,以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仗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以盆盛載百味五果,共同祭祀,超度眾餓鬼,才能解救母親的危難。目蓮依旨行事,其母遂得以超生。
在道教中,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分別為“上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是祭祀地官及超度亡靈的日子。傳說地官在當天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若被選中做鬼,則永世難以超脫。故每到此日,道士就會供奉花果、設壇誦經做法事,期望地官赦罪。因此,佛教和道教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會在寺廟或宮觀舉行祭祀法會。后來,因佛、道儀式相互影響,使兩者的內容日漸相近,已被人混為一談了。
民間則俗稱盂蘭節(jié)為“鬼節(jié)”,因傳說陰曹地府在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閉。這期間,孤魂野鬼會來到人間,故有些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來超度這些鬼魂。
香港的盂蘭勝會始于何時,至今并無明確記載。有團體稱于1897年就在銅鑼灣糖街舉辦過第一屆盂蘭勝會,算起來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許多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人士移居香港,他們將在家鄉(xiāng)流行的盂蘭節(jié)習俗也一并帶來。盂蘭勝會通常在農歷七月初一至月底舉辦,其規(guī)模大小、裝飾布置、供奉祭品、宗教儀式、誦經所用方言等,因人力、財力、族群籍貫、社區(qū)環(huán)境而互有差異,主要可分為潮州人采用的佛教儀式和海陸豐人采用的道教儀式,大致由“請神”“神功戲”和“派米”三部分組成,目的都是表達孝道及關懷亡魂。
“請神”儀式由居士或道士誦經開始,請神隊伍隨后從會場出發(fā),其中有人提著燈籠和綁著紅繡球的柳枝開路,還有人沿路灑水以除穢氣,走到附近古廟請出神像,安放于會場內的神壇,常見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爺、城隍爺及觀音、天后等。在返回會場途中,先要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筑物前,稱為“游神”。游神隊伍由長老帶領,值理、家屬、街坊會員、樂師、戲班等隨行,沿途抬著香爐,敲鑼打鼓、奏樂及舞蹈,以此祈求神靈庇佑鄰里、街坊平安。隨著時代變遷,請神隊伍現(xiàn)多已改為以車代步,但仍有個別團體保持步行的傳統(tǒng)。安放神像后,請神隊伍一起吃湯圓,以示此項活動圓滿完成。
“神功戲”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一連演出三個晚上。最初的神功戲只是潮州的皮影戲,現(xiàn)在大型的盂蘭勝會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實行人神共娛,演出的劇種有廣府、潮州或鶴佬戲,既使先人在接受功德的同時得到娛樂,又可讓街坊共同觀賞。
由于香港的潮汕商人以經營米業(yè)者為多,所以在盂蘭勝會的最后一天,會派米給各位善信,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時分,會為無主孤魂舉行超度儀式,既為救濟貧民,亦為先人積福,謂之“平安米”。除派米外,有些盂蘭勝會也派發(fā)面條、雨傘等食品或日用品,稱為“福品”。每場盂蘭勝會完結時,都要火化會場內的“大士王”,寓意帶同幽魂一起離開人間。
現(xiàn)在,香港較大規(guī)模的盂蘭勝會都借用政府管理的公園、廣場和球場作為舉辦場地,會場內按照傳統(tǒng)布局用竹子、木板、鐵皮等材料搭建多座臨時建筑,包括用作誦經以超度亡魂的“主壇”、供拜天地父母的“天地父母棚”、設有震懾鬼魂的“大士王”像的“大士臺”、供打齋附薦先人的“附薦棚”、用來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的“孤魂臺”以及上演各種劇目神功戲的戲棚。會場四周還插上旗幟,并用長竹竿掛起燈籠和幡,以引導孤魂野鬼前來享受供品和宴席。
香港現(xiàn)有潮汕籍居民120多萬人,他們舉辦的盂蘭勝會主要在港島、九龍和新界近70處地方,其規(guī)模和數(shù)量都是最大的。潮州人的盂蘭勝會很注重場地的布置,尤以神壇最為重要。它通常位于會場東面或南面,采用廟宇的兩進式設計,前面一進放置香爐,后面一進則擺設眾多供品,盡頭處有3組巨大的高帽、腰帶和長靴,系主辦團體給天地父母、南辰北斗和諸位福神穿戴的。神壇左右辟有房間作為辦事處和會客廳,供主辦團體成員工作和休息之用。戲棚設在神壇對面,讓人神可共賞神功戲。神壇與戲棚之間還擺放3座大香爐,點燃3支大香,奉祀天地父母、南辰北斗和諸位福神。會場一側還可見到一座神袍棚,掛有3件大龍袍,也是獻給3組神靈的。
潮州人的盂蘭勝會已于2011年5月以“中元節(jié)(潮人盂蘭勝會)”之名,與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大澳端午游涌一起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香港特區(qū)首批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這些獨特民俗能在急促轉變的現(xiàn)代社會中得以保存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