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薇
【關鍵詞】涿州;漢墓;魂瓶;陶燈
【摘要】魂瓶和燈是古代隨葬明器中兩種不同的器物,但在引領亡者魂靈升天這一點上又有某些相通之處。本文通過對魂瓶與燈在造型、功用等方面的對比,對涿州東漢墓出土“彩繪魂瓶”的定名提出自己的看法。
2004年5月,河北省涿州市開發(fā)區(qū)在基本建設施工中,發(fā)現了一處東漢時期的古墓群,涿州市文物部門及時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近百件精美的陶器[1]。其中M1出土的一件多層組合彩繪陶器(圖一),形體巨大,造型獨特,為河北歷年考古發(fā)現所罕見。
這件陶器通高130厘米,底座直徑45厘米,上口直徑15厘米?!罢w分四節(jié)疊置,共七層。第一層瓶座,飾仙人、神獸;第二至五層飾樂、舞、藝、伎四類人物;第六、七層飾神樹;頂層為盤形。通體施白衣,并用朱墨線條描繪出人物眉目、服飾衣褶、動物鬃鱗、樹木枝杈,色彩鮮艷、生動傳神,具有強烈的表現力?!盵2]發(fā)掘者將其定名為彩繪魂瓶,此后出版的《涿州史跡圖志》下卷[3]和《涿州文物藏品精選》[4]等書中,對此器物的定名均稱為魂瓶。后來其它地區(qū)出土的此類器物也參照該件器物定名,如“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成果展”展出的出土于易縣南北林墓地的陶燈(圖二)和涿州西道元村墓群出土的燈(圖三)均定名為魂瓶。但仔細觀察這件陶器,從其造型以及裝飾來看,似乎與魂瓶并不相符,總體來看更接近于隨葬明器中的燈。
魂瓶是我國古代農耕民族所特有的以信仰為目的而制作的陶瓷隨葬明器,反映了農業(yè)民族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靈魂觀念?;昶渴菫榻o亡靈準備食物和幫助魂靈升天而設計制作的,所以在出土的部分魂瓶中還可見內有谷物。目前所見考古出土的魂瓶,多出土于漢代至宋元時期長江下游一帶稻作文化區(qū)的墓葬中,其器形的主體為罐狀,上面堆貼樓閣、人物、動物等。隨著時代的推移,在基礎器型上衍變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有罐形、瓶形、壺形等。早期有漢代的陶谷倉、五聯罐,六朝時期的青瓷堆塑罐等,稍晚則有唐代的青瓷糧罌,宋代的青瓷五管瓶、龍虎瓶,元代的影青堆塑瓶等。與涿州東漢墓出土的這件陶器相比,無論是出土地域還是器物造型,都有顯著的差異。
我國最早的陶制燈具是從陶豆演變而來的,通常被稱之為豆形燈。陶豆的基本形制為盤口,平底,高柄,喇叭形或覆盤形底座。早期人們直接借用盛食物的陶豆放上油脂來點燈,后來豆就逐漸成為早期燈具的基本雛形。從原始社會至春秋戰(zhàn)國,燈具的種類雖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與變化,但燈盤部分始終保持著盤口、平底的形狀。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燈具在實用的基礎上注重裝飾,特別是青銅燈具的出現,使燈具造型的變化日益豐富。如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青銅十五連枝燈,整體造型如同一棵大樹,十五個分枝上各托一個燈盤,枝干上有猴子和鳥雀(圖四)。這件青銅燈構思新穎,美觀實用,但燈盤部分的形狀仍與傳統(tǒng)的豆形燈相同。
進入漢代以后,燈具的發(fā)展進入了繁榮鼎盛期。由于兩漢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日常生活中的燈具也成了隨葬品中的常見之物。河北徐水縣西黑山漢墓出土的組合陶燈,上下共有四層燈盤,燈盤邊緣貼塑模制的俑人和神樹(圖五)。與之相比,涿州市出土的這件彩繪陶器也是多層組合,燈盤的形狀以及俑人、神樹貼塑的部位也基本相同,只不過后者的尺寸更大,貼塑裝飾更加復雜精美。
從出土實物看,隨葬用的燈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燈在裝飾內容方面有明顯的不同。作為明器的陶燈,在裝飾方面突出體現了當時人們祈盼永恒幸福,渴望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貼飾的樂、舞、藝、伎以及仙人、神獸等,營造出一個華燈高照、歌舞升平的美好幻境。貼飾的神樹應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扶桑樹”或“建木”[5]。扶桑樹是太陽東升時攀經的神樹,故有“日出扶?!钡恼f法;傳說中的建木位于天地中心,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梢娫诠湃诵哪恐校錾渑c建木是通往仙界的天梯,在隨葬陶燈上貼塑神樹,是希望死者以神樹為階梯,進入幻想中的仙境。
作為明器的魂瓶與陶燈,在引領魂靈升天這一點上確有相通之處,但二者在造型與具體含義方面又各有不同。通過對比,筆者認為,涿州東漢墓出土的這件彩繪陶器定名為“陶燈”應該更為貼切。此件彩繪陶燈形體高大,結構復雜,彩繪色澤鮮艷,貼塑的人物、動物生動傳神,是罕見的藝術珍品。筆者僅通過對魂瓶與陶燈在造型、功用等方面的對比,對涿州東漢墓出土“彩繪魂瓶”的定名提出自己的看法,關于其所隱喻的深刻內涵,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史殿海:《涿州凌云集團新廠東漢墓群發(fā)掘簡報》,《文物春秋》2007年3期。
[2]葛淑英:《涿州出土的大型東漢魂瓶》,《文物春秋》2007年3期。
[3]康術營:《涿州史跡圖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第319頁。
[4]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涿州文物藏品精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6頁。
[5]《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薄痘茨献印嬓斡枴份d:“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大地之中也。”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扶桑樹和建木是人間通往仙界的階梯。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