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凌
在微博網(wǎng)站上聚居的媒體人中流傳過這樣一則段子:“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編輯或編劇一大早就開始在微博上亂轉(zhuǎn)悠,自己刷屏,還逮啥轉(zhuǎn)啥,哪兒有事兒哪兒到,嘴欠得要命,那就說明此人交稿子、交專欄、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要到了。”
你是否總是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正事上,是否思路總是被各種小事打斷?是否不到最后一天就不能煞下心來完成任務?或者即使已經(jīng)到了最后一分鐘還是被干擾?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可以肯定,你有拖延癥!
今天,我們來談談拖延癥。
“拖延”一詞最初亮相于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中。“拖延”的拉丁原文是“procrastinatus”,取意“將事情推至明天”。一個有趣的巧合是,幾乎在相近的年代,學者錢鶴灘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p>
1991年,在一篇題為《拖延與順從》的論文中,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經(jīng)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自爆拖延經(jīng)歷——他需要將一箱衣物從居住的印度寄往美國,因為預計需要用一個工作日處理,于是決定晚點兒寄,結(jié)果日復一日,足足拖了8個多月?!?個多月里,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決心第二天一定要將箱子寄出?!钡恢睕]付諸行動。這篇論文發(fā)表后,拖延研究成為學術(shù)界一個重要領(lǐng)域,許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紛紛加入研究陣營。
為何會拖延
一個最令人心有戚戚的解釋是“失敗恐懼論”。格羅尼根大學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作為一種焦慮反應,“失敗恐懼”是預測拖延的重要因素。拖延者往往害怕犯錯,擔心自己的表現(xiàn)不能達到標準或者不能滿足他人的期望,推遲或逃避執(zhí)行有失敗危險的任務,以便為自己留下辯白的余地:不是我不夠棒,只不過我拖延了,時間不夠多。
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時間感知”。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認為,只有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3種時間坐標參照中保持平衡的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如果只局限于其中一個坐標,那么生命觀就會發(fā)生偏差、受到局限。時間感知失衡的一個典型例子便是“輕視未來”。當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目標的時間設定在遙遠的未來,那么就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看上去沒有實際上那么重要,以至于許多長期、重要的任務遭遇拖延。
拖延的快樂
但拖延并非全無益處,有些情境下的拖延還會給我們帶來好處。比如,你推遲了一件乏味的任務,最終這件任務被別人完成了。此外,如果在購買過程中拖延,可能會因為商品過季打折而省錢;如果爭吵被拖延,你的心情可能會在拖延的過程中平靜下來,避免了爭吵,也避免了對親友的傷害;如果偶然的拖延沒有令你受到懲罰,那么,也許在你身上會有奇跡發(fā)生。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馬則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沖動”的特殊形式。他還發(fā)現(xiàn),當需要在兩個任務之間作選擇時,出于及時行樂的本能,研究對象往往寧愿選擇不太緊急的那一個——雖然那項任務更繁重,但他們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帶來的愉悅感。
美國心理學家尼爾·菲奧里總結(jié)了他與成千上萬拖延者合作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他們的拖延有著共同的原因:拖延可以帶來暫時的釋放壓力的快感。
“拖延”本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但在拖延過程中,大多數(shù)拖延者都會感受到異樣,心中有個聲音喋喋不休:“你知道你不該這樣做。”出于個人的壓力、擔心引起別人失望的自責以及個人效率的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和情緒焦慮,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一定程度內(nèi)的拖延行為都屬正常,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調(diào)的一個表現(xiàn)。
拖延的成本
拖延雖然不是病,但是拖延的習慣會令你付出很多健康成本。
每當接下一項新任務,大多數(shù)拖延者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情緒怪圈”: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還有時間——我這個人有毛病……由此墮入新的自責,即便接下來再次發(fā)誓“我永遠不會再拖延”。過山車般起起落落的心理狀況難免對生理產(chǎn)生影響。
形形色色的拖延
從1978年到2002年,承認自己受拖延折磨的人的百分比是原來的4倍。
拖延具有選擇性:有的人熱衷煲電話粥,卻不肯收拾書桌,而有的人寧愿將房間反復清潔,卻不肯回復一封郵件。
為了拖延,拖延者會做出千奇百怪的事情:清理冰箱里的食物、睡覺、購物、看小說、寫網(wǎng)絡日記、去健身房、干瞪眼、下載音樂或電影、帶著電腦去咖啡館……不得不承認,拖延者在實行拖延時,往往富有“創(chuàng)造性”,或者,我們不妨借用一下托爾斯泰的經(jīng)典句式:不拖延的人都是一樣的,拖延的人各有各的風格。
如何減少拖延
如何減少拖延行為,心理學家給出了一些建議:識別自己的拖延風格;制定可操作的目標(具體的、可觀察的、可以分解成幾個小步驟,第一步最好可以在5分鐘內(nèi)完成);選定一個目標,進行一周實驗;取得進步時獎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