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峰
【摘要】創(chuàng)編課本劇,激發(fā)小組興趣;利用歌曲、品味歌詞的意境;運用圖片、影視劇,形象逼真,引起興趣。從而激發(fā)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使語文生本課堂“趣味盎然”、“激情飛揚”。
【關鍵詞】語文生本課堂小組合作情景情感情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0-01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 可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見這樣的情況,一些老師上課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學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也得當,學生也能聽懂,效果也不差,但課堂氣氛十分沉悶,激情澎拜、優(yōu)美生動的課文被講得枯燥無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原因在于照著教學法辦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缺少情感,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把語文課堂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闈M足學生求知欲的苗圃,變成培養(yǎng)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學生思想的樂園,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今天生本課堂的需要。所以調動一切可行因素,激發(fā)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使語文課堂“趣味盎然”、“激情飛揚”,才能提高教學實效。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展示語文課堂的情趣與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筆者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吸收了一點嘗試。
一、創(chuàng)編課本劇,激發(fā)小組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方式。結合在我們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倡導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這樣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快樂。因此,可讓學生創(chuàng)編多種多樣的課本劇,盡情地讓學生動,讓學生樂。如學習《核舟記》這篇文章,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第三段。如果課堂上只聽老師講解課文,理解背誦起來恐怕有不少困難。因此,我提醒學生說:“請大家再自己看書結合課下注解理解課文,一會兒請每個小組的同學來表演這段內容,從小組中選出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東坡、佛印、魯直。看哪位學生表演得最形象,哪個小組表演得最活躍。”話音剛落,學生可來了興趣,都生怕自己、小組表演得不好,都積極準備。一會兒便請了一個小組中的三位同學上臺表演。臺下的觀眾一邊看著小演員們排位置,擺姿勢,一邊看著課文,都忍不住,七嘴八舌地當起了“導演”,臺上臺下,“導”得熱鬧,“演”得認真。如課文中“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低衣褶中”,學生不好理解,我就讓“東坡”“魯直”平坐上講臺,“東坡”在右,彎曲豎起右腿,“魯直”在左,彎曲豎起左腿,他們各自的另一腿緊挨著,被他們的衣服遮住了。這樣表演,學生對此句完全理解了。講到佛印可提醒學生聯(lián)系《西游記》中的如來,學生表演得很形像。這樣通過五個小組來表演,選出了表演得最形象的小組??粗鴮W生們一張張躍躍欲試的面孔,不由得臨時布置一道作業(yè):回家后以床為船板,當一回佛印。這樣表演完了,舟上五個人的位置、姿態(tài)、動作,就像電影鏡頭一樣,一一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中,從而學生把課文也很快背了下來,效果真是不錯。
又如,在講《學弈》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xié)作表演兩位弟子不同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這樣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了文言文語言,文言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也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因此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而在這堂課上,教師轉換了角色,充當導演,卻讓學生充當演員,真正體現(xiàn)了課堂上“學生為主題”的新理念??梢姡n堂上通過有興趣的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地利用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充滿光彩,充滿情趣,使學生投入其中,樂在其中,是我們今后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利用歌曲、品味歌詞的意境。
在給學生上詩歌鑒賞課時常用歌曲來給課堂添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詩詞的積極性。如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是讓學生先聽這一首歌,隨后學生立刻被歌聲吸引住了。然后,可趁熱打鐵,問這首歌好聽嗎?說的意思大家能明白嗎?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譯析全詞內容,并學唱這首歌,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詞加深了印象。這樣利用小組互相提問題,互相回答,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在激趣中促進了理解,悟思中嘗到了喜悅。
三、運用圖片、影視劇,形象逼真,引起興趣。
如講《觀潮》一文時,可出示潮來時潮水不同形狀的圖片,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從小組中選出3-5個同學,讓學生用原文句子給每張圖片命名,看哪個小組做的比較好,這樣學生認真看原文,對照圖片,生怕自己錯了。最后分別給幾張圖片寫上“方起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漸進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這些圖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每個小組爭先恐后,從而引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趣,促使學生去理解課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又如上《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時,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的這一集,讓學生感受影視劇和小說對人物形象刻畫手法的不同。然后通過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課堂,沒有哪個同學說不喜歡的。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之,在語文生本課堂上使學生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若能依據(jù)作品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合理、恰當?shù)貏?chuàng)設激趣,就能渲染氣氛,激發(fā)思維,開拓視野,陶冶情趣,增強效果,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從而使學生在趣味盎然的語文課堂中,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不斷地提高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語文教學藝術導論》(新疆大學出版社,錢威主編)
3.魯教版7-9年級語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