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劇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他們把偶
像出演的電視劇叫偶像劇。而在臺灣我
們會把一些流行的趨勢的東西放到戲劇
里,用這樣的戲去制造偶像,所以就叫
它偶像劇。
——臺灣三立臺副總裁蘇麗媚
偶像劇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塑造成
功的人物就是偶像。
——編劇蘭曉龍
偶像劇的概念應(yīng)該是從日韓來的。
我們過去有言情劇,但沒有偶像劇。我
覺得現(xiàn)在我們偶像劇最杰出的代表就是
趙寶剛。至于定義,我們先來討論偶像
劇的定義是否有,再來決定有些戲是不
是偶像劇。如果偶像劇可以像數(shù)學題一
樣有唯一的答案,那我們再去討論。但
現(xiàn)在它似乎沒有。
——導演姜偉
偶像劇其實是一個舶來品,最早是
日本傳過來的。到了中國,我覺得偶像
劇是一種青春劇,是一種以年輕人為收
視人群的青春劇。
——編劇汪海林
中國應(yīng)該說有偶像劇,但拍得都不
是特別好,我希望能夠拍一些奮進向上
的偶像劇。
——制片人張紀中
《士兵突擊》應(yīng)該算是一部精神偶
像劇。它不是那種淺層次的、明星云集
的味道。而是一種在精神層面讓大家得
到洗禮的偶像劇,比較特別。
——制片人張謙
偶像劇就是讓觀眾有幸福的感覺。
——臺灣偶像劇教母柴智屏我覺得
偶像劇就是甜品蛋糕,飽暖之后精
致美好、秀色可餐的小甜蜜,是治療抑
郁、放松心情的靈丹妙藥。
——編劇韓旸
偶像劇首先是反映青年人的電視
劇。其次,所謂的偶像,就應(yīng)該能代表
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主題,同時有很多
青年的故事來構(gòu)成一部劇的結(jié)構(gòu)。這些
應(yīng)該是偶像劇的一個標志。因此拍偶像
劇一定要對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深入的
了解和把控。
——導演高希希
說到偶像劇先要界定一下偶像的
概念,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偶像標準,
我們的偶像劇大多停留在表面,帥哥靚
妹,青春靚麗,諸多流行時尚元素充斥
其中,而很少探及精神層面。偶像有雙
重功用,一是外表偶像,二是精神偶
像,偶像劇應(yīng)構(gòu)建一種符合年輕人審美
的核心價值觀。
——編劇廉越
目前的整個社會生活和城市文化的
發(fā)展都還沒有到做偶像劇的時候,或者
說觀眾覺得這些偶像劇和自己的日常經(jīng)
驗和情感經(jīng)驗有關(guān)聯(lián)的程度還不到那個
階段?,F(xiàn)在做這些有些拔苗助長,于是
老百姓看起來就覺得很奇怪,像怪胎一
樣,因為這些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搭不上
邊。以前臺灣版的《流星花園》跟那時
臺灣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多少有些契合
點,有些相同的地方。說實話,我們目
前的戲完全找不到和生活相通的地方。
——中央戲劇學院系教師何可可
非常希望在中國的偶像劇中看到這樣
的青年偶像:有愛、有關(guān)懷、有堅守、有
擔當,通過偶像劇這種最好最廣泛的傳播
方式,給年輕一代以心靈的啟迪,這應(yīng)該
是有良知的中國電視劇從業(yè)者在當前社會
風尚下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制片人盧楓霖
偶像,首先應(yīng)該體現(xiàn)的是其本身的
價值——本身的社會價值、精神價值。
每個領(lǐng)域都有偶像的存在,他們之所以
成為人們心中不滅的偶像,是因為他們
本身創(chuàng)造了足夠高的社會價值,激勵和
引領(lǐng)了一代甚至好幾代人。我們在做偶
像劇的時候,也應(yīng)該透過青春靚麗的演
員、亮麗的色彩、時尚的服飾等所有這
些外包裝去塑造人物本身的價值,讓其
在社會現(xiàn)實中發(fā)揮出足夠的價值。
——編劇南景
我們的偶像劇過多地注重外在形式,
尤其主人公對待物質(zhì)和精神的索取都有偏
頗。新時代的偶像劇一定要注重精神內(nèi)
涵,而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你不能說幾件
華麗的衣裳、摩天大樓、斑斕的都市,再
加上年輕人的愛情,這就是偶像劇。偶像
劇貴在精神上的偶像作用。
——編劇高滿堂
日本的偶像劇更現(xiàn)實化一些,相比
之下,臺灣的偶像劇就真的是偶像劇。
——臺灣演員阮經(jīng)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