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薇
[內(nèi)容摘要]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影像材料能否有效地運用于高職生的日語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調(diào)查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得出影像材料能喚起學生的感動和問題意識,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日語更有親近感。另外,教師在采用影像資料時,要注意選材突出主題,課前做好材料的定位、文化背景介紹,利用提問式展開教學,課后討論影像內(nèi)涵,這對于改進外語教學模式和增強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關(guān)鍵詞]影像材料;日語教學;高職生
一、研究背景
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在教育領(lǐng)域的推廣,大量的多媒體設備和技術(shù)逐步進入到課堂,成為教師樂于使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多媒體由于具有集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信息于一身的特點,為教學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同時也為語言的教與學創(chuàng)造了新的環(huán)境。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影像材料能否有效地運用于日語教學。
日本語言學家石川慎一郎在《異文化理解教育與多媒體》一文中指出,異文化理解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理解異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多媒體進行電影畫面的視聽。學生通過看電影,對外國的文化、語言進行理解,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歷史傳統(tǒng)、國民的思考方式、生存方式,從而對電影中出現(xiàn)的場面有一個間接體驗。
愛知大學的圭冢守弘在《外語課堂上電影的使用方法》一文中認為,進行多媒體教學,人數(shù)在10到15人最合適,如果一個班30人,最好分為三個組,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與討論;當電影作為學習素材呈現(xiàn)時,5分鐘的時間控制量最佳,學生可以在這段時間內(nèi)邊看邊聽邊記錄。如果超過10分鐘,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反而影響效果。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1990年出生的應用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高職生),共38人,其中34名女生,4名男生。大一上學期每周3次基礎(chǔ)日語課,大一下學期每周1次(每次2節(jié))的日本文化課,還有其它4節(jié)日語課。研究時間為2011年3月。這個班的學生已學了半年日語,日語水平相當于日本語能力測試四級。
(二)研究設計
準備:告訴學生通過觀看原版電影能提高對異文化的理解,切身體會外國人的口音、語言的表達。開始訪談幾名學生,進行結(jié)構(gòu)式的訪談,問問大家平時有沒有看日劇,喜歡看哪些日劇,有沒有老師曾在課堂上放映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日文電影。
案例1:講“日本的節(jié)日”這堂文化課時,先介紹日本有兒童節(jié)、憲法紀念日、海節(jié)、元旦等15天法定休假日及這些節(jié)日的文化習俗。接下來,放映《一公升的眼淚》中20分鐘的片段。片段的內(nèi)容主要是女主人公除夕夜與家人一起吃日本料理,靜靜等待108下鐘聲,第二天全家一起去平安神社祈福,祈福時全部人都是手掌拍三下,默默把愿望寫在木頭卡上,掛在神社架上,再往許愿箱里投三張面值100元的日元??赐旰蟀l(fā)給大家打印紙,紙上有以下問題:
1.日本人は食事前に何を言いますか。(日本人吃飯前要說什么?)
2.新年の時、始めて會う人に何を言いますか。(過新年時,對第一次見面的人說什么?)
3.日本料理について、何か印象的なものがないでしょうか。(關(guān)于日本料理,你有什么印象?)
把學生寫好的打印紙收上來,對大家交上來的答案進行分析,看看學生是語言面比較缺少關(guān)注,還是文化層面理解力不夠敏銳。每個人用15分鐘的時間,利用結(jié)構(gòu)式訪談,面對面單獨找學生出來,問:這種采用多媒體上課的方式如何,播放時間是不是太長,要求掌握的信息點是不是太多。用錄音筆錄下訪談過程。
案例2:講“日本人”模塊,先講文化背景,談談大家對日本人的理解,然后再播放一段5分鐘的《峰女和壁女》第一回“女主角自我介紹,與同事交流”的片段。再發(fā)一張打印,回答問題:なぜ足を踏まれたのに、すみませんと言いましたか。
(討論10分鐘:為什么日本人在腳被別人踩后,要對那個人說對不起?)
觀察學生影片放映過程中的注意力如何,有沒有一邊欣賞一邊做好筆記;觀察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日本人謙虛、講原則、對內(nèi)外區(qū)別對待的觀念有沒有認識。
三、結(jié)論
(一)合理利用影像材料能夠喚起學生的感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對現(xiàn)代教學手段一個積極的補充
日文電影語言真實鮮活,文化內(nèi)涵深厚,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日語。通過電影中具體、全面而真實的文化導入,能使學生了解日本文化和風俗習慣,喚起學生對美好事物、執(zhí)著精神的感動。在觀賞過程中,學生往往可以隨著情感的深入,劇情內(nèi)容的發(fā)展而達到共鳴。日本電影、電視劇中主人公堅持到底、兢兢業(yè)業(yè)、勤奮好學的精神使學生深感佩服,既能使其獲得語言學習上的進步,又能開闊其視野并在生活上有所啟迪。
(二)合理利用影像材料能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比中日文化差異,融入自己的理解
對于第二個片段中,女主人公“為什么在腳被別人踩后,要對那個人說對不起”這個問題,大家的認識和看法非常不一致。有同學回答,是不是因為日本人天生就喜歡說“すみません(對不起)”;有同學說因為在日本這個狹小的國界,他們天生自卑,喜歡背躬屈膝;有同學說日本文化中“和”的觀念影響他們的言行,不喜歡吵架,不喜歡與人為敵。這就使學生產(chǎn)生問題,愿意去討論、去研究,在討論、論證中發(fā)表自己的感悟。
(三)合理利用影像材料能讓學生對日語更有親近感,更能保持語感
平時學生學習日語的渠道主要局限于教科書和教師,朗讀資料只有教科書,每天都用磁帶跟讀、反復練習,感官接受器只有耳。而影像材料有生動的形象、真實的語境和引人入境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畫面,劇中人物的表情、手勢、背景音樂和極具吸引力的故事情節(jié)會給他們足夠的暗示,帶給他們眼、耳、心的三重體會。
(四)在應用影像資料的環(huán)節(jié),要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學組織、教學總結(jié),充分發(fā)揮影像資料的作用
1.選材突出主題。所選的材料一定是要突出上課內(nèi)容的主題,所反映的內(nèi)容積極向上,不能有曖昧、色情或暴力情節(jié)。比如講溫泉的主題,就選日劇《女人四十》中,女主角參加同學會被冷落后獨自去箱根泡溫泉的片段;講日本文化中茶道花道的主題,就選擇《娘王》中女主角受訓進行插花、坐姿、倒茶、品茶等一系列的訓練。
⒉課前做好材料的定位。在電影課之前要設計一套方案,從影片放映前準備教學活動、影片放映時間、放映后的擴大活動等,形成從準備、觀看解釋、評估、故事復述、劇情推測、文化比較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師盡可能地準備參考資料,包括與電影有關(guān)的文字和圖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內(nèi)容。尤其是要剪切好影片,把放映影像材料的時間控制在10-25分鐘之間。
3.文化背景介紹。放映影片之前簡單對影片的背景進行一定解釋介紹,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所看的內(nèi)容??梢酝ㄟ^故事簡介和拍攝花絮,著重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4.課堂提問式教學。事先布置學生思考的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電影,用心感受影像材料的每個細節(jié),包括語言、場景、行為舉止,而不是走馬觀花,看過就好。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學生根據(jù)問題邊看、邊思考、邊記錄,開動腦筋,有目標性學習,更能帶動學習的積極性,產(chǎn)生挑戰(zhàn)的愿望。
5.課后討論影像內(nèi)涵。欣賞完影像材料后,教師把影片中一些語義學上與中文特別不對稱的用法挑出來給學生講解,或是文化上與中國表現(xiàn)不一樣的地方,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再進行點評。很多學生課后反映,這樣看電影讓他們學到地道的表達法和體會到不一樣的民族性,印象深刻。
總之,利用影像材料進行教學并不是單一的引用,而是同時采用問題情境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等多種授課方式,使課堂組織形式豐富多彩,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習效率加強。在影像材料的使用過程中,注意不要將這種教學手段“反客為主”,將外語教學完全等同于電影欣賞,那就不符合教學宗旨,影響了教學秩序。
參考文獻:
[1]李媛媛.多媒體技術(shù)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D].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2007,(10).
[2]鄭敏.教學行動研究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431-436.
[3]吳宗杰.行動研究:外語師范教育新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48-53.
[4]廣森友人.外國語學習者の動機づけを高める理論と実踐[M].多賀出版,2006:36-42.
[5]石川慎一郎.異文化理解教育とマスメディア[J].中部地區(qū)英語教育學會紀要24號,1994,(2):80-82.
[6]圭冢守弘.外語課堂上電影的使用方法[J].國際文化廣場通信,2001,(1):2-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