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全勝
一、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習慣從哪里來?
有這樣一位學生:我是在他們班初二年級的時候接手上體育課的。他上課的表現(xiàn)很出乎我的意料。一個男孩子,上體育課不愿跑步、不愿做操,連許多男生都愛的籃球和足球他也只是站在旁邊觀看。我問:為什么不愿活動?回答:沒趣。再問:什么有趣?回答:就這樣看有趣。我詢問了教過他的老師,都說他上體育課就是這樣的,不用管他。我就不信在這樣一個好動的年齡里,會不喜歡運動?為了激發(fā)他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我特意在他們班上體育課時,安排了大量的競賽和游戲。剛開始他總是在邊上看,說上幾句別人笨的話,我也沒怎么管他。其實我已看出,他早已躍躍欲試,被同學們場上的熱烈氣氛所吸引。終于,在一次籃球雙手同時運球往返接力的小組比賽時,同學的一句話“你說我笨,你來試試看”把他激到了賽場上,我用掌聲歡迎他的加入。結(jié)果可想而知,因為沒有練過,眼高手低,他以失敗告終。他通紅著臉對我說:老師,我不服氣,下節(jié)課再比!我答應(yīng)了他,并告訴他說:想贏一定要練。兩天后的體育課,繼續(xù)了上次課的比賽,他竟然做得相當好。有同學告訴我:他一有空就練,甚至晚上在小區(qū)的路燈下也練過。我表揚了他,成功感和滿足感從他的臉上一望便知。從此,運動場上又多了一個身影。
二、游戲競賽中誰是贏家?
我在教授排球雙人對墊的技術(shù)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和練習,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一般,一個班也就2~4對學生能達到要求(來回對墊十次)。如果再這樣練習下去,原本安排的四個課時的計劃和制訂的要求就要落空。經(jīng)過考慮,我安排了一個“拜師傅,收徒弟”的游戲競賽活動。要求是這樣的:已經(jīng)過關(guān)的幾個技術(shù)較好的同學“收徒弟”,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爭取帶大家一起過關(guān)并且比一比看誰收的徒弟多。而技術(shù)相對較差、還沒過關(guān)的同學“拜師傅”。剛開始,技術(shù)好的同學成了“紅人”,被許多“徒弟”預(yù)約。在“師傅”帶“徒弟”的過程中,“師傅”的技術(shù)得到了一次次的鞏固和提高,而“徒弟”們在“師傅”的點撥下也順利地達到要求。這是一個雙贏的結(jié)果,雙方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到后來,“徒弟”反而成了“紅人”?!皫煾怠眰円驗橐纫槐日l帶的“徒弟”多,最后的幾個同學就成了爭搶對象,這樣的場面讓人感動。四個課時的計劃和要求圓滿完成。
三、先難后易行不行?
在學習足球腳內(nèi)側(cè)(足弓)踢球的時候,我并沒有直接教授技術(shù)要領(lǐng),而是先給學生制造一定的困難:用跨欄架當足球門,在較遠的距離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射門練習。由于多數(shù)學生的方法不對、球門又太小、距離又遠,成功的射門動作和進球可想而知。這樣的打擊讓他們不知所措,急于找出原因。在他們的要求下,我示范了正確的踢球動作,并讓他們進行模仿練習。糾正、練習,再糾正、再練習,學生進球的成功率大大增加。當我把球門加大,距離縮短進行測試時,學生每次進球的歡呼聲讓人振奮和激動。
四、這樣的學生該怎么辦?
有這樣一位學生,許多老師對他的評價是:好動、難管、自說自話、組織紀律性差等。他特別喜愛上體育課,籃球和足球的技術(shù)水平也相當不錯。但一上體育課就要打籃球和踢足球,其他項目不愿參加。我曾和他談過一次,沒有效果。正在我進退兩難的時候,一節(jié)公開課給了我機會。我事先告訴他:公開課有許多老師來聽課,我準備讓他出來示范一下他所擅長的幾個技術(shù)動作,也借機展示一下他的才能,他欣然同意。公開課上,他在許多老師面前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能,表現(xiàn)異常搶眼。許多老師都說:真沒想到某某竟然有這樣的水平!都向他投去贊許的目光。課后小結(jié)時,我表揚了他。自豪感和成功感躍于他的臉上,從此,他在很多時候都相當配合。
學生經(jīng)常從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功,才能喜歡體育運動,才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并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才能表現(xiàn)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都將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