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仙
教學片段
師:(拿出幾片楓葉)這些就是秋姑娘給小青蛙、大雁、松鼠和山村孩子的信。(神秘地)想知道上面寫些什么嗎?
生:想!
師:(隨手拿起一片楓葉)那我就給你們讀一封吧?。ㄑ鹧b仔細看了一下)這封信是秋姑娘寫給小青蛙的:
親愛的小青蛙:
冬天快要到了,你睡覺時可一定要蓋好被子,千萬別著涼生病了呀!
你的朋友:秋姑娘
師:(疑惑地)奇怪!楓葉上明明什么字也沒有,我為什么還能把信讀出來呢?
生:老師是猜出來的!
師:對了!我是猜的。不過,我可不是瞎猜,而是把課文讀了好幾遍才猜出來的?。ㄅe起其余幾片楓葉)剩下的這三封信,你們也像我一樣讀幾遍課文,再來猜一猜,讀給大家聽,好嗎?
生認真地朗讀課文,不一會兒,紛紛舉手。
師:(拿起一片楓葉,交到一位同學手上)告訴大家,這封信是寫給誰的?
生:這是寫給南飛的大雁的。
師:那就請你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
生:親愛的大雁:
冬天就要來了,你們要往南飛,路上一定要小心!
你的朋友:秋姑娘
生讀其余幾封信略。
師:秋姑娘寫好這些信,就請秋風把它們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們。楓葉信隨著秋風飄呀飄呀,很快,小青蛙、大雁、小松鼠和山村的孩子都收到了秋姑娘的信,它們讀了信,會說些什么呢?
生1:它們可能會說:“秋姑娘對我真好!”
生2:它們會說:“秋姑娘對我這么關心呀!
……
師:秋姑娘對自己的朋友們這么關心,朋友們也想關心她并感謝她,于是,他們就請我們在這片楓葉上(拿出又一片楓葉)給秋姑娘回一封信,小朋友們愿意幫他們嗎?
生:愿意!
師:出示(楓葉為背景)
親愛的秋姑娘:
。
你的朋友:小青蛙(大雁、松鼠、山村的孩子)
生:(紛紛交流)
生:親愛的秋姑娘:
謝謝你對我們的關心!冬天就要來了,你要保重身體,多穿點衣服!
你的朋友:小青蛙
生:親愛的秋姑娘:
你對我太好了!謝謝你!天冷了,你可不要受涼了!
你的朋友:大雁
…………
師:秋姑娘帶著朋友們對她的關心就要離開我們了,冬爺爺也快來上班了,天氣會越來越涼,小朋友們愿意學著秋姑娘的樣子也寫一封信來關心我們身邊的同學、家人或是老師嗎?如果愿意,就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附學生的“信”)
親愛的爸爸:
天氣涼了,你騎車上班一定要多穿點衣服呀!
你的兒子
親愛的老師:
冬天就要來了,天氣冷了,你睡覺時一定要蓋好被子,不要凍感冒了!
你的學生
……
教學反思
增加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語文作為母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閱讀教學中,學生每讀一個詞、一句話、一篇課文,都是一次語言的積累,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讀,這些語言只能是機械地存入學生的大腦中,時間長了,便會漸漸淡忘,甚至丟失。因為他們很少有運用的機會,久而久之,自然會消失。因此,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創(chuàng)設機會,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語言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的語言積累更加豐富,從而成為“活”的積累。因此,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熟讀成誦,積累語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讀有所知,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由此可見,朗讀也是促進學生語言內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充分的朗讀更為重要,因為他們的閱讀量少,詞匯比較貧乏,掌握的句式也比較單一有限,學習語言的主要方法就是依靠他們對語言的直接感受積累。而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上面的教學中,我“故弄玄虛”,說能讀出楓葉上的信,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下進入課文情境,學習的自主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變泛泛被動的朗讀為積極主動的閱讀,這樣通過對課文的充分閱讀來積累語言材料,來對語言“內化”,為訓練和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作鋪墊。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yōu)樯韮戎铮⒎e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他又指出:“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心思而順理成章。”一年級的學生雖然還不會寫,但口頭表達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2.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語言內化。學生習得語言文字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就是所謂的內化語言,通俗地說就是讓學生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他自己的語言。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用幾片小小的火紅絢麗、具體可感的楓葉為引子,創(chuàng)設了讀文、猜信這樣一個充滿童趣的游戲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秋姑娘或是她的朋友小青蛙、松鼠……并通過這些角色的體驗,有效地激勵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在和文本充分對話的過程中,對文本語言進行大膽重組和再創(chuàng),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同時,在讀文、說信的過程中,他們深切感受了秋姑娘對朋友的關心,“好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的種子就不知不覺地在他們的心田種下。
3.創(chuàng)設實踐機會,運用并豐富語言。范文語言的內化,必須依靠大量的實踐活動。只有將課堂上所習得的語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拓展到生活實踐中去,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因此,在讀懂了課文內容,感受了秋姑娘對朋友的關心后,我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給自己身邊的人寫信,這樣避免了機械的課文重復,有效促進了語言的內化。同時這又是一個對學生進行品德熏陶的過程,把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地結合在了一起。從他們的信中,不難看出,要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除了借助朗讀、背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加工改造,開展創(chuàng)造性閱讀和多種形式的表演活動。比如分角色誦讀,改編成解說詞、導游詞來演說,當成課本劇來表演等,因為這些活動異彩紛呈,不僅與教材緊密結合,而且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把語文學習延伸到生活實踐,讓學生在有趣的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