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
【摘要】上海小報特指近代新聞史上出現(xiàn)在上海的一種專門刊登以趣味性、消遣性內(nèi)容為主包括新聞、軼事、隨筆小品、文藝小說之類的小型報紙,流行于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由于處于清末民初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上海小報既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響,也受到當時維新思想的影響成為進步文人的發(fā)聲工具。在這雙重力量的夾擊下,早期上海小報因此也有別于同時期其他報紙,具有獨特的兩重性。
【關鍵詞】清末民初;上海小報;兩重性
“小報”這種說法早在宋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南宋兵部侍郎周麟之所著《海陵集》中,即錄有《論禁小報》的奏章一篇。他說:“小報者,出于進奏院,蓋邸吏輩為之也。比年事之有疑似者,中外未知,邸吏必競以小紙書之,飛報遠近,謂之小報?!雹倌纤魏笃谮w升有《朝野類要》一書,其中提到:“其有所謂內(nèi)探、省探、衙探之類,皆私衷小報,率有泄漏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雹谛笤缫延兄?,但彼“小報”非本文所說的近代上海小報,它只是一種信息靈通、時效性很強的民間流行的非法傳播物。本文中的上海小報是近代新聞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在上海,一種專門刊登以趣味性、消遣性內(nèi)容為主包括新聞、軼事、隨筆小品、文藝小說之類的小型報紙,流行于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
近代以來報刊史中,最早提出“小報”一詞的是1917年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文章雖沒有對小報做專門的界定,但在篇尾的“公鶴附志”中提到:“本篇為記述上海華文各日報歷史,故各西報、各華文小報(戲報、花叢報,普通名之曰‘小報)、星期報、季報、年報、不定期之專門藝術報不與焉?!睆淖髡叩臄⑹鰜砜?,“小報”是社會上一般人對戲報、花叢報的約定俗成的說法,作者也已明確將小報看作是報紙的一種。
上海是舊中國小報最早出現(xiàn)、最集中的城市,總數(shù)最少在一千種以上,但壽命長的并不多,有些只存活一兩年甚至幾個月。此外,上海小報的種類也是千姿百態(tài):有清末文藝小報,有戲報和游戲娛樂報,有綜合性的三日刊,有揭載內(nèi)幕秘聞的日報,還有黃色橫報等等。③最早的小報是由小說家李伯元于1897年6月24日創(chuàng)刊的《游戲報》,而最后一張則是由唐大郎主編的《亦報》,1952年11月???。這種分法就將解放后存在至今的政治性和文化娛樂兼有的城市晚報隔離在“小報”定義之外了。
在中國新聞史上,任何一種報紙類型,都不是無緣無故產(chǎn)生的,上海小報也不例外。近代上海小報是伴隨著上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而產(chǎn)生發(fā)展的,在它的身上,我們既能看到先進的維新思想的影子,也能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腐朽落后的意識形態(tài);既能看到它具有進步的一面,也能看到它落后的一面??梢哉f,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近代上海小報,具有非常復雜的兩面性。
清末民初小報是在當時形勢刺激下的進步文人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積極的一面。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國家衰敗的現(xiàn)象日益顯露,喪權(quán)賠款驚醒了許多國人。最受刺激、感覺最痛苦的是愛國知識分子。于是,就有許多維新志士奔走于上層,大聲吶喊。但由于封建朝廷的昏聵,官僚專制的壓制,許多中下層知識分子感到吶喊無門,報國無望。在這個時候,維新人士從傳教士辦報上看到了媒體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他們轉(zhuǎn)而拿起手中的筆,希冀用辛辣的文字,起到勸誡醒世的作用。與維新運動相聯(lián)系的啟蒙報刊紛紛出版,中國近代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一次國人辦報的高潮。小報也是在這種熱潮中崛起的一個新報種,小報文人也與維新人士一樣,以自己獨特的言說方式參與了這場民族運動,以游戲的筆法嘲弄清政府的昏聵無能,只是不如維新派那樣的激進。
秦紹德在他的《中國近代報刊史論》中說:“如果說,維新派的報刊是救國的吶喊的話,那么,小報就是憂國的呻吟?!雹苷纭队螒驁蟆分远麨椤坝螒颉保⒉皇菍R庥螒蛭淖?,而是為了諷刺朝政,引發(fā)人們的覺悟?!队螒驁蟆分鞴P李伯元在談到辦《游戲報》的本意時這樣解釋道:“《游戲報》之命名,仿自泰西。豈真好為游戲哉?蓋有不得已之深意存焉者也?!眳茄腥艘卜Q李伯元是“以痛哭流涕之筆,寫嬉笑怒罵之文。⑤在這個背景下,《游戲報》上的許多寓言小品都是對腐朽無能的清朝統(tǒng)治的辛辣諷刺。
如1899年7月12日《游戲報》第七三四號《碰和解》一文就鮮明地體現(xiàn)出這種民間化的批判風格。作者借用普通民眾最為熟悉的打麻將“碰和”這一民間游戲方式來諷刺當局對外屈膝投降政策:“客有約游戲主人至妓院碰和者,主人曰:子知碰和有說乎?客曰:碰和者,叉麻雀耳,何說之有?主人曰:否,否,吾語汝。和者講和也,禮之用,和為貴,故中華偶被外國一碰,便而講和?!逝觯ㄏ罗D(zhuǎn)第177頁)(上接第174頁)和雖小事,而實有絕大關系存乎其中,特不足為四馬路各堂子碰和客人道耳?!雹蘼閷ⅰ芭龊汀迸c國家政策,本是分屬不同層次,但在民眾的眼中,這兩者卻被巧妙地加以聯(lián)結(jié)。這種帶有游戲心理的民間化的批判方式消解了貌似莊重、權(quán)威的權(quán)力中心。只有通過這樣嘻笑怒罵的方式,才能表達自己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心聲。在這點上,小報的諷喻和那些維新志士的吶喊、革命派的起義,實質(zhì)上是同一個方向的,這是清末上海小報值得肯定的地方。
清末民初小報又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腐朽享樂主義的產(chǎn)物,具有消極的一面。
1843年11月,清政府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的威逼之下,將上海正式開放為通商口岸,從此,上海這個元代的漁村,在開埠僅二三十年后,就一躍而變?yōu)橐粋€國際都會。上海洋場的繁盛,滋生了眾多的商機,也帶來了豐富多樣的謀生機會,吸引著四面八方各色人等群趨而來。上海開埠以前,只是一個有七萬五千人口的江南中小城鎮(zhèn),到了19世紀60 年代以后,已有二十多萬常住人口,并常年有幾十萬暫住或來往其間的四方商旅,包括數(shù)千外僑,形成了一個五方雜處、華洋混居的移民型市民社會。⑦到了19世紀90年代,上海外國租界已經(jīng)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十里洋場,這里不僅是外國冒險家的樂園,而且也是落職官僚、地主富豪、失意文人肆意享樂的地方。
對稍通文字的市民來說,在物質(zhì)消費的同時,必然會提出精神消費的要求。以賞花捧伶、消閑排遣為內(nèi)容的小報的出現(xiàn),既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消費需要,又是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報上的享樂主義傾向也在蔓延、發(fā)展。既然十里洋場上有糜爛的生活,自然會有人鼓吹它,反映它,提倡它,而小報的文藝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于這類文字生存的土壤。即便是上文提及的那些以諷喻為主旨的小報,大量刊登的還是消閑性的內(nèi)容,更有相當一批報紙,完全是以趣味為中心。比如1901年的《及時行樂報》就是“取杜牧看花之遺意,寫及時行樂之閑情”,而1902年的《飛報》更是每日刊登妓院的消息。⑧這些小報不僅反映了知識階層中的一些人,對國家前途由失望轉(zhuǎn)向頹喪,而且對上海地區(qū)的改革維新以及后來的革命形勢也是一種腐蝕,它的這種享樂主義傾向體現(xiàn)了清末民初上海小報消極的一面。
總而言之,上海小報的這種兩重性,是與當時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它的消極一面,至今仍為世人所不齒,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積極一面,肯定它對當時社會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①②蔣含平、謝鼎新:《簡明中外新聞事業(yè)史》[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11、12
③④秦紹德:《中國近代報刊史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133、135
⑤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0
⑥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18
⑦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6
⑧馮并:《中國文藝副刊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81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政治新聞中心)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