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盡管近年來物價翻番,由于老媽精于計算,處變不驚,一家老小的生活被她打理得有條不紊,有滋有味。這是因為她有一套獨特而快樂的理財經(jīng):
有取有舍,每月供資保重點
老媽曾開玩笑道,現(xiàn)在都市里生活,除了空氣和睡眠免費,早晨一起床就有人開始收錢。開燈、看電視就耗電費,出門買早點買菜更不用提,像寬帶費、話費、有線電視、水費、物業(yè)管理費、小車油錢、維護費等不勝枚舉,不確定的因素有不少。費用雖千頭萬緒,但幾樣是要確保的:一是要留出充足資金看病,每月固定抽出一千元做醫(yī)療專項資金,日積月累是筆不小的數(shù)字。如果沒人生病,那就是“節(jié)約”的。雖然醫(yī)保實現(xiàn)了“全覆蓋”,但真正看病時往往入不敷出。家里無論誰不舒服,老媽總是強令其去醫(yī)院,否則小病拖成了大病,得花多少錢是個無底洞;二是孫子的教育費用,譬如請家教、上培優(yōu),以后上大學的開支,老媽開了兩個存折,活期用來支付日常教育費用,定期留作以后。這兩樣舍得,家情就穩(wěn)。
前幾年,我們憑一時的興趣買了輛小車。油價不斷上漲,還有維修費和保險費等。去年我和老婆都換了單位,離家更近,地鐵也通了。鑒于這種情況,老媽果斷地把這個耗錢的家伙賣了,每月一下子為家里省了一兩千元。我雖失落,老媽勸我,過日子不是給別人看,遇上急事打的一樣有面子,更合算。想想也是,養(yǎng)個車還要交車位費,還有堵車的煩惱。
有進有出,良性循環(huán)促和諧
跟老人一起搭伙吃飯,老媽在這方面充分顯示出“老財會人”的職業(yè)特點,毫不留情面,不允許我們三口“啃老”,賬算在明處,每月兩個大人雷打不動交2000元,兒子酌情交500元,而且還隨物價變化而有所調整。他們也一樣,各拿1000元充作公共開支,隨退休金上調按比例填進。這是老媽的最大進項。老媽的財務徹底公開,全透明。逢月底,每月的開支細項都在她原始賬目上查得到,結余或是赤字都看得一清二楚。在保證不拖欠任何賬單的前提下,保證一家老小吃飽穿暖。在每月的理財小結里,老媽還對不必要的浪費提出批評,限期整改。否則,下月上交罰款。這樣一來,各種公共開支有了分攤,保證了每個人經(jīng)濟上的自由度,沒吃大鍋飯,有效地抑制了浪費。我家既像一個大單位,而每個人又像一個個小部門。
如果出大于進,就會出現(xiàn)赤字。老媽在這方面有一套備用方案,鼓勵個人創(chuàng)收,提存比例比較合理,像我業(yè)余寫稿,每月有千把塊錢的收入,只象征性地交百分之二十。老婆有時幫人代課,大頭自留。另外,老媽還把退休金上調的“余錢”,門面收益、存款利息等公之于眾,這些對應對物價上漲、不可預期的開銷是有益的補充,促進了家庭財務的和諧循環(huán)。
總之,老媽的理財觀是有主有次,講究月月有盈余,這樣生活得更從容,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這樣做賬理財我們覺得很麻煩,可老媽卻樂此不疲,比起以前單位的財務管理要簡單得多,得心應手。老媽常對我們說,精明的主婦把個家管理得順水順舟,活色生香,對她這個“老財會”來說是事業(yè)的延續(xù),極有成就感和愉悅感。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