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鏑
盛夏時節(jié),山中常見到云斑蝶、蛇眼蝶的身影。家住遼寧省海城市騰鰲名甲村的趙金立、李素梅夫婦一人一只紗網,一路追蹤著蝴蝶的身影。雖然已是頭發(fā)花白,但那份花間捕蝶的自在和歡樂卻讓他們顯得格外年輕。
變廢為寶,一頭扎入蝴蝶的世界
在村民的指引下,筆者找到了李素梅居住的小院。一進屋,她和老伴趙金立就興奮地讓記者看他們一上午的“成果”——八十多只裝在自制三角袋里的云斑蝶。李素梅說,這種蝴蝶的翅膀,不論是制作花鳥還是人物類的蝶翅畫,都能用上。
制作蝶翅畫,所有筆觸、顏色全由蝴蝶翅膀裁剪拼貼而成,不用一筆一墨。作畫工具就是一把鑷子、一罐乳膠,還有一只只盛著蝴蝶翅膀的盒子,李素梅把這些盒子稱為“調色盤”。創(chuàng)作時,她先用鉛筆精細地勾勒出輪廓,再在畫布上作畫。
十幾年里,她創(chuàng)作了幾百幅蝶翅畫,最大的有兩米多長、一米多寬。她借助蝶翅原有的形狀和色彩,設計拼貼出各色人物、花卉、鳥獸,既能表現(xiàn)國畫的工筆和寫意,又能展現(xiàn)類似西方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制作大幅的蝶翅畫往往要用到幾十種、上千只蝴蝶的蝶翅,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和蝴蝶數量的減少,李素梅創(chuàng)作的不少蝶翅畫都成了絕版作品。她指著一幅2米寬的雪梅圖告訴記者,現(xiàn)在用來黏貼梅花瓣的小橙蝶已經很難見到了,這幅雪梅圖也成了孤品。
婦唱夫隨,老兩口練成“昆蟲專家”
作畫時,李素梅精神非常集中。早晨起床后,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她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幅大畫,創(chuàng)作出來需要一兩個月。為了支持她創(chuàng)作,老伴趙金立挑起了家里家外所有活計。李素梅嫌自己的字不好看,寫得一手好字的趙金立就幫她為作品題字。4月到9月是各種蝴蝶的活動期,老兩口上山捕蝴蝶,形影不離,即便曬得皮膚黝黑、胳膊起紅疹,仍樂此不疲。
小兒子買回來的一套厚厚的《中國蝶類志》,已經被李素梅、趙金立翻舊了。經過多年的鉆研,老兩口成了業(yè)余的“昆蟲專家”。村周圍的蝴蝶、莊稼地旁的豆粉蝶等上百種蝴蝶,他們都能辨認出來。對很多只能在圖片上看到的蝴蝶種類,他們也如數家珍。
李素梅說,自己捕蝶的時候都會認真辨別,捕到的作畫“原料”都是害蟲。“蝴蝶幼蟲會啃食莊稼和樹葉,與其讓它們被農民用農藥殺滅,還不如做成蝶翅畫,讓它們短暫的生命變成永恒。”
“玩”出效益,蝶翅畫遠銷出國門
李素梅今年66歲了,可在上山捉蝴蝶、創(chuàng)作蝶翅畫的時候,她從不覺得自己是個老人。
在李素梅眼里,作蝶翅畫就是玩兒的一種方式。她很盼望能有人跟自己一起“玩”。她曾把村里一些要好的鄉(xiāng)親領到家里,動員他們也動手作蝶翅畫??纱蠹铱戳怂窦氉恋闹谱鬟^程,都紛紛搖頭:“這么坐著多鬧心???還不如打麻將呢?!?/p>
這種“鬧心”的創(chuàng)作,卻讓李素梅做出了名堂、做出了效益。幾年前,她和她的蝶翅畫被報道后,她的小院一下子熱鬧起來,經常有人慕名到她家來求畫。她創(chuàng)作的一幅梅花圖,竟然賣出1.3萬元。此后,她的蝶翅畫不僅銷往北京、西安、深圳等地,甚至還走出國門,成了饋贈外國友人的藝術珍品。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