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鋒
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閱讀教學內容和要求”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如何把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轉化為自身教學的實際行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對此我在這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和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傳授知識,更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變重教為重學,變獲得為獲取,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就等于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事半功倍。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所需;教人以漁,方為終身之用”的道理也正在這里。
語言心理學認為,閱讀是從文字系統(tǒng)(包括具有一定意義的其他符號、圖表等)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即通過視覺器官接受文字符號,經由大腦編碼加工,從而理解文本的意義。閱讀教學重在使學生在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新問題。閱讀教學的具體程序可以這樣安排:
一是通讀全文、排除障礙、初探要旨。通讀首先要引導學生排除文中障礙,利用工具書解決閱讀過程中所遇見的疑難字詞。只有文章讀懂,才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準確地提煉出所蘊涵的信息和文章的中心。好文章往往 “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能讓讀者在閱讀中馳騁自己的想象,在“再創(chuàng)造”中充分領略作品的意趣。這一切都要通過細讀、用心地讀才能實現(xiàn)。
二是理清思路、明晰大意、透析框架。通讀全文之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寫作意圖是怎樣謀篇布局的。然后再進行全篇基本結構的把握,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透析框架。教育家丁有寬的《分段歌》說道:學文邊讀邊思,理清文路下工夫;切頭去尾得中間,認真分析中間層;圍繞中心來劃分,段意前后要連貫;小標題意明言簡練,文章結構眉目清。這對于答題精準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依題看文,有的放矢,深領要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提煉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
總之,只有把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思維方法的訓練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才能為學生的閱讀掃除障礙,廓清道路,消除語文學習中這一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