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會計準則體系提出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為輔的新計量體系,公允價值成為了一項新的計量屬性,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爭議。本文將聯系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分析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利弊,進一步反思這種新的計量屬性。
一、公允價值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公允價值是指交易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情況下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采用此三種方式:第一,假如該資產存在活躍市場,那么資產的市價即為公允價值;第二,如果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是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有活躍市場的情況下,那么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應該比照類似資產的市價確定;第三,如上述兩個活躍市場都不存在,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按其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以適當的折現率貼現計算的現值確定。
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優(yōu)點
與歷史成本計量相比, 公允價值計量最大的優(yōu)勢是其提高了財務信息的相關性。把公允價值與市場緊密聯系,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另外,這種計量屬性有助于投資者和債權人合理地作出投資、融資決策及相關預測,能有效的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
其次,公允價值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市場對企業(yè)資產與整體價值的一個評價。這也是適應金融創(chuàng)新的需要,同時由于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在會計計量中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計量方式越合理,資產負債表的作用越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與資產負債表較好地吻合, 提高了資產負債表的作用。
三、公允價值計量中出現的問題
(一)對公允價值可靠性的質疑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項主要質量特征。二者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那么我們在利用公允價值計量高度的相關性的同時。其可靠性未必能得到合理保證。
首先,以活躍市場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最優(yōu)計價這一方式是否合理?我們從公允價值的定義中容易看出,其有效性與市場發(fā)展的程度密切相關。市場越有效,公允價值應用越廣泛,也越能反映商品真實價值。在中國目前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的環(huán)境下,資源的自由流動受到較大限制,制度缺陷導致不同市場上反應出來的信息不一致。同時,部分市場競爭不充分,其資源價格并不能反應市場的公允性。這些問題使得公允價格很難真正反映價值。
其次,公允價值和個體價值對于特定的企業(yè)來說是有偏差的。這是源于資產的專用性。我們知道,由于同樣的資產對于不同的企業(yè)的效率不一樣而產生了交易。而公允價值實際是大家認可的平均價格,但是一旦到了企業(yè)內部,他變成企業(yè)的特定價格。這使得公允價值和個體價值產生偏差。
(二)對不活躍市場公允價值取得方式的質疑
會計準則規(guī)定當市場不活躍時,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取得公允價值,一種是參照類似資產的價格定價;另外一種是利用定價模型(理論上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或者是專業(yè)人士的評估價格。這些方式理論上可行,事實上并非那么容易。如果利用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定價,如何界定“類似資產”這個概念?他們之間的調整系數如何確定?如果使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公允價值,折現率的確定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對于這些復雜的問題,會計準則目前還未給出具體的判斷標準和計算方法予以規(guī)范。使得公允價值的取得帶有較強主觀性。
(三)公允價值易導致價格波動頻繁
公允價值適用于交易性強的資產,交易性強的資產的市場價格波動性較強。而其公允價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必然會導致財務報表相關科目的波動性變化。而這些外部因素所引起的變動,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甚至可能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影響其財務決策。
(四)公允價值可能成為利潤調節(jié)工具
我國的公允價值在交易市場和評估機制這塊還存在著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導致企業(yè)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人為的高估或低估相關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制造虛假信息操縱利潤。例如新準則的投資性房地產,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計量, 其市價的變動并不計入損益。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折舊或攤銷不單獨計提,直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中,并通過相關損益類科目對企業(yè)利潤產生影響。也為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
再例如,在對金融資產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屬于損益類科目,期末結轉到“本年利潤”,這樣將企業(yè)未實現的持有收益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虛增本年利潤。另一方面當企業(yè)將未實現的持有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后,又會虛減企業(yè)利潤,為調節(jié)利潤創(chuàng)造可能性。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會計準則中提出的公允價值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他一方面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同時另一方面又帶來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資產本身的專用性,市場有效性,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規(guī)范的完善,以及市場監(jiān)管機制有關。當然,目前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還是非常謹慎的。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主要是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要推廣公允價值的應用還需要充分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
參考文獻
[1]鄭朝暉.公允價值的“減小”與資產價值的“擴大”[J] .現代會計,2002(2).
[2]夏雪,張孝友.會計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研究[J] .現代會計,2006(5).
[3]侯穎.關于公允價值及其決策性的相關思考[J] .會計之友,2010(7).
[4]曾迪.公允價值應用的相關問題和建議[J] .現代會計,2011(1).
作者簡介:劉洋(1991-),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公司財務。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