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鄭 旭
徐士銀的義務修車點
□ 本刊記者 鄭 旭
身邊的黨員
開篇的話:
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換取了新中國的成立;在63年的共和國歷史中,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實現(xiàn)著民族復興;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各行各業(yè)中建設祖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chǎn)黨員。
在北京,中科院空間科學與研究中心社區(qū)大院(下文簡稱空間社區(qū)),一間不足四平米的簡易小屋,房門早開。小屋陳舊而簡陋,除了兩把椅子、一張木桌再也沒有其他家當。
彌漫著淡淡機油味的小屋里,兩只折疊式工具箱已經(jīng)打開。一臺古董級別的收音機音質尚好,正播報倫敦奧運中國軍團戰(zhàn)況:第十一個比賽日結束后,中國以34塊金牌位列榜首。
85歲的徐士銀摘下老花眼鏡,凝神傾聽,“這群孩子真不容易!”他自言自語道。
在空間社區(qū),街坊們都稱徐士銀為徐老。
1988年,徐老以正處級身份從中科院空間科學與研究中心離休后,便在中心家屬區(qū)(現(xiàn)空間社區(qū))建起了一個義務修車點,專門為周邊居民修理自行車、三輪車和摩托車,并且不收取任何報酬。
在這間小屋里,除了收音機,最讓徐老愛不釋手的就是那些不會說話的修車工具?!坝泻芏喽际俏易约杭庸さ?。”徐老說,自從有了這個修車點,他每天要4點就從3公里外的家中出發(fā),一邊走一邊撿路上的廢品,然后把一些金屬類廢品做成工具,再用這些工具給居民修車。
在徐老的工具箱下面有10多個厚厚的登記本,里面是這些年的修車記錄,記載著車主姓名、修車時間、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
按照登記本記載,徐老義務修理的這些車子如果每輛只收1元錢,累積到現(xiàn)在,也算是一筆巨資了。但徐老卻說,登記的目的其實只是想收集并整理一些數(shù)據(jù),然后對照著買一些小配件。
“修車就像醫(yī)生瞧病,哪有只給人看病,不給人家抓藥的道理?!北M管徐老如此比喻,但購買這些小配件的錢,卻不是“患者們”付款,反而都是從徐老自己的退休金中出的。
無論是節(jié)假日,還是刮風、下雨,徐老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修車點為居民服務。特別是在冬季,大院別的地方還是一片漆黑的時候,小屋里的燈已經(jīng)早早亮起。
空間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曾做過一個統(tǒng)計,以平均每天修理2輛車計算,從修車點設立至今的24年間,徐老已經(jīng)義務修車21萬輛。
徐士銀祖籍江蘇興化,1965年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195師調轉至中科院,離休前系中科院空間科學與研究中心保衛(wèi)處處長。雖定居京城近半個世紀,但他始終鄉(xiāng)音未改。
徐士銀8歲喪母,9歲時又失去了父親。幼年時期,每當遇到干旱時,他都要從很遠的地方,挖泥取水,再用瓦罐子背回來喝。逢到大澇時,又要乘破船逃到長江以南,生活非常艱辛。
1945年,青年時期的徐士銀在興化入伍,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屢建戰(zhàn)功,1946年6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徐老回憶說:“我是在一間茅草屋宣的誓,入的黨,現(xiàn)在我還能背誦入黨誓詞?!?/p>
新中國成立后,徐士銀被推薦至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學習期滿后回原部隊任坦克修理技師。因此,他對于摩托車、自行車等車輛的修理很是熟練。
穿了20余年戎裝的徐老,在修車時,習慣穿一身藍色工裝。而且,他總會將一枚黨徽佩戴在胸前。
這枚黨徽,徐老一戴就戴了36年。據(jù)老人介紹,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他在一次探親返程途中,得知江蘇省委組織部號召全省共產(chǎn)黨員佩戴黨徽?;氐奖本┖?,他馬上致信當?shù)亟M織部,表示自己也是一名黨員,也想佩戴一枚黨徽。組織部負責同志在接到信函之后,給他寄回了50枚黨徽。除了留下2枚以作留念外,其余的48枚,他都上交給了中科院黨委,留給每一批成為新黨員的同志佩戴。
雖然徐士銀看上去精神矍鑠,但畢竟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1998年,他曾因腦血栓入院接受治療??臻g社區(qū)的居民得知此事后,委派代表到醫(yī)院探望。居民的行為,讓病榻上的徐士銀很是感動。居民離開后,他找到醫(yī)生希望能結束治療,提前出院,但鑒于徐老當時的身體狀況,醫(yī)生并未同意,老人還為此大發(fā)雷霆。
不久之后,徐士銀的病情有所好轉。在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修車點。居民們擔心他的身體尚未恢復,建議其回家靜養(yǎng),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地震,舉國震驚。5月19日下午14時28分,北京各界人士匯集天安門廣場,為遇難者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徐士銀在子女的攙扶下,早早地來到天安門東廣場。國旗半降,哀樂低徊,老人泣不成聲。
此后,這位老黨員從家中拿出部分積蓄,交到社區(qū)黨總支,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送到災區(qū)。
細數(shù)空間社區(qū)黨總支及社區(qū)居委會歷年捐款名冊,每一冊都能找到徐士銀的名字:從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再到不久前北京暴雨襲城,從公益助學到幫殘扶困再到關愛鄰里,多年來徐老共捐出現(xiàn)金3萬余元。
不僅如此,早在十幾年前,徐士銀便已經(jīng)決定百年以后將遺體捐獻,并寫了一份書面材料。
根據(jù)徐老本人意愿,并在征得他家人的同意后,海淀公證處為他辦理了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手續(xù)。提及此事,他說,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很多人把死后身體看得很重。他本人卻看得很輕,“就像這自行車,大架子散了看上去就不能騎了,但車圈、鏈條還是好的,拆下還能用?!?/p>
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徐老的義務修車點,原本毗鄰主街,位置相對較好。多年以前,一位聾啞人自食其力撐起了一個專門修理自行車的門面,徐老為了不影響這位聾啞人的生意,才主動搬到現(xiàn)在的位置。
“好多人都說我有大愛之心,我覺得我離那個標準有點遠。無論是黨員還是普通群眾,大家只要將心比心就好?!毙焓裤y說。
2011年,徐士銀以“2011——感動海淀人物”的身份,與北京市其他區(qū)縣的1000多位參評者,被樹立為“踐行北京精神、傳承中華美德”的先進典型。
空間社區(qū)居委會王萍主任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社區(qū)居民在徐老的影響下,自發(fā)地組織起來以實際行動踐行“北京精神”,清理小廣告、垃圾分類、互幫有無……
在徐士銀看來,北京精神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愛國”被放在第一位,說明踐行北京精神,首先要做到以國為家,要顧全大局。
從本屆倫敦奧運會開始,他每天都會關注中國隊的表現(xiàn)。他說,每當國歌響起時,就會回想起很多往事。
“我真的老了,聽到國歌,就能看見那些犧牲了的戰(zhàn)友??上麄儧]能看到今天的中國,沒能看到我們的黨領導我們建設了一個多么強大的國家?!?/p>
徐士銀說,只要他還能動,就會繼續(xù)幫大家修車。因為,他坐在這間小屋里,他的戰(zhàn)友就能通過他,看見一個和諧發(fā)展、不斷前進的中國。
認真修車的徐士銀。圖/鄭旭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