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鋒,卞 蕾,羅良鳴,朱 華
(1.溫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醫(yī)學院法醫(yī)學系,浙江 溫州 325035)
醉酒狀態(tài)下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法醫(yī)學鑒定
劉建鋒1,卞 蕾1,羅良鳴1,朱 華2
(1.溫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醫(yī)學院法醫(yī)學系,浙江 溫州 325035)
法醫(yī)病理學;蛛網膜下腔出血,創(chuàng)傷性;酒精中毒
顱內動脈或靜脈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根據引起血管破裂的原因不同,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分為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和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在法醫(yī)學鑒定實踐中常需判斷出血的性質,也是案件定性的關鍵。單純的外傷或疾病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鑒定并不難,但很多情況下,外傷、疾病以及其他因素混雜在一起,給鑒定帶來了困難。飲酒后輕微外力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案例經常發(fā)生,飲酒在此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也已經成為法醫(yī)學界的共識,但飲酒在死亡中的參與度,學界爭議較大。筆者結合在實踐中鑒定的兩個案例,并查閱相關文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引起法醫(yī)學同行對此類案件性質判定的重視。
案例1:某男,27歲,飲酒后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被一拳擊中頭部左側后倒地昏迷,送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尸體檢驗發(fā)現(xiàn),死者右下唇黏膜灶性挫傷,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未見腦組織挫傷及其他異常,檢驗中未找到破裂出血的血管,腦血管未見粥樣硬化及畸形病變。其余體表及器官均未見損傷改變。理化檢驗發(fā)現(xiàn)死者心血中乙醇質量濃度為3.04mg/mL。
案例2:某男,32歲,半夜與人一起飲酒時發(fā)生爭吵,拉扯時倒地不起,“120”趕到時已死亡。尸體檢驗發(fā)現(xiàn)死者左額部、左上唇小灶性擦傷,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以腦底為重,未見腦組織挫傷、腦底動脈粥樣硬化,未找到破裂出血的血管。鏡下發(fā)現(xiàn)蛛網膜下腔和大腦實質內部分血管管壁增厚、鈣鹽沉積。其余體表及器官均未見損傷改變。理化檢驗發(fā)現(xiàn)死者心血中乙醇質量濃度為2mg/mL。
2.1 關于法醫(yī)學診斷
本文中兩個案例有一些共同的特點:(1)均達到急性酒精中毒的狀態(tài);(2)外傷輕微,不足以致死;(3)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4)未見腦挫傷,未見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畸形,未找到破裂出血的血管;(5)無其他致死性外傷及疾病。對于此類蛛網膜下腔出血,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部分學者傾向于診斷為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國內學者于曉軍等[1]認為,典型飲酒后輕微外力引起的tSAH的特征為:(1)多見于青壯年男性,酗酒后;(2)常由較輕外力打擊頭面部或頸上部,可無明顯體表損傷或損傷輕微,不伴明顯腦挫傷、顱骨骨折和其他顱內出血;(3)常在傷后短期內死亡;(4)出血多集中于腦底,亦可呈彌漫性。根據這些特征,本文中兩例應該診斷為tSAH。但筆者查閱了國內外部分文獻,結合案件后續(xù)處理的情況,對這類出血診斷為tSAH有不同的看法:(1)tSAH這一概念在法醫(yī)學界應用較多,國內外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不同的領域、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建議取消tSAH這一名詞[2]。(2)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tSAH為機械性損傷引起,主要位于腦挫傷部位,出血原因為皮質靜脈和軟腦膜在腦挫傷時破裂,或額面部外傷使頭部突然后仰引起腦底動脈破裂[3]。也有學者認為,破裂的血管主要是椎動脈、頸內動脈和基底動脈,甚至是小腦挫傷[4]。有學者把tSAH稱為原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把繼發(fā)或并發(fā)于其他腦損傷的稱為繼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5]。(3)為了防止tSAH診斷泛化,Contostavlos[6]提出了4條診斷標準:廣泛性腦底蛛網膜下腔出血為唯一致死病變;有中度頭部外傷史,尤其是涉及面部、頸部和顱底時;外傷與昏迷或死亡的時間間隔合理,一般較快,約1h以內;不存在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血管病變。(4)有學者認為,tSAH不應作為一個診斷,而應該認為是輕微外力誘發(fā)的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2]。(5)醉酒狀態(tài)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為tSAH,會對死因分析和外傷參與度等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司法審判。在這兩個案例的法醫(yī)學鑒定中,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把醉酒狀態(tài)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直接診斷為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也就是說,這種蛛網膜下腔出血,筆者傾向于診斷為自發(fā)性出血。
酗酒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種高危因素,酒精對其影響主要有[7]:(1)加快心率,升高血壓;(2)擴張腦血管;(3)抑制腦血管收縮;(4)抑制凝血酶活性;(5)影響運動協(xié)調性;(6)酗酒者更易激惹。酗酒后,由于腦血管和凝血系統(tǒng)均處于一種正常和異常之間的臨界狀態(tài),輕微外力作用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報道指出,醉酒狀態(tài)下,在排除其他誘因和外傷后,也能誘發(fā)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8-9]。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如何去界定外傷的有無和外傷的程度。通常認為,外傷需要存在損傷的病理學改變,肉眼或顯微鏡能夠觀察到。這兩個案例中,尤其是案例2中,僅僅只有面部存在小灶性擦傷、腦內血管存在蛛網膜下腔自發(fā)性出血的病理學基礎,很難找到外力作用于顱內的依據,如果診斷為tSAH,筆者認為不妥。
2.2 死因分析
死亡原因這一概念來源于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根據ICD10的描述,死亡原因指的是所有導致或促進死亡的疾病、病態(tài)情況或損傷以及任何造成這類損傷的事故或暴力的情況。不包括癥狀、體征和臨死方式。法醫(yī)學上的死亡原因雖來源于ICD,但又有所不同,通常是指導致死亡的疾病或損傷[3],不包含造成損傷的事故或暴力的情況。國內有些學者[10]在死因分析時,主張采用ICD的死因定義,這又涉及事故或暴力情況能否作為死因的問題。有學者[7]認為,醉酒狀態(tài)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根本死因為打擊頭部的暴力,tSAH為直接死因。不論是打擊頭部的暴力還是頭部的損傷作為根本死因,都認為暴力或損傷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這會為死因或損傷參與度的分析甚至定罪量刑帶來一些后續(xù)問題。關于死因或損傷參與度的分析,目前法醫(yī)學界仍未達成共識,主流的觀點認為根本死因的參與度在60%以上[11-12]。既然輕微外力或損傷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那么其參與度也在60%以上,顯然這有失偏頗。
在本文兩例醉酒狀態(tài)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案件鑒定中,筆者認為急性酒精中毒時腦血管和凝血系統(tǒng)所處的這種臨界狀態(tài),可能就是一種病態(tài)情況,類似于過敏體質的特異性體質,由機體自身的因素引起,由于個體對酒精的敏感性也存在差異,這種腦血管和凝血系統(tǒng)所處的臨界狀態(tài)就構成了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基礎,而且,在排除其他誘發(fā)因素和外傷后,醉酒也能誘發(fā)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因此認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為直接死因,而外傷或暴力是誘發(fā)因素,急性酒精中毒或(和)腦血管病變?yōu)橹饕酪颉?/p>
2.3 目前此類鑒定存在的問題
醉酒狀態(tài)輕微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案件鑒定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出血的機制、鑒定中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外傷性還是自發(fā)性、事故或暴力情況能否認為是死因、誘發(fā)因素能否歸類死亡原因中、根本死因的參與度是否一定在60%以上,這些問題已存在多年,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這給鑒定帶來很大的困難。筆者呼吁廣大的法醫(yī)工作者尤其是法醫(yī)學家們,集思廣益,對此問題的鑒定形成一個規(guī)范。
[1] 于曉軍,吳家馬文,吳梅筠.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研究現(xiàn)狀[J].法醫(yī)學雜志,1998,14(1):46-50.
[2] Bostr?m K,Helander CG,Lindgren SO.Blunt basal head trauma:rupture of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J].Forensic Sci Int,1992,53(1):61-68.
[3] 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4] Chen JH,Ishikawa T,Michiue T,et al.Cerebellar contusionsasa possible cause oftraumatic bas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ase report[J].Leg Med(Tokyo),2010,12(2):97-99.
[5] 張益鵠.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J].法醫(yī)學雜志,1998,14(4):249-250.
[6] Contostavlos DL.Isolated basilar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n observer’s 25 year re-evaluation of the pathogenetic possibilities[J].Forensic Sci Int,1995,73(1):61-74.
[7] 于曉軍,吳家馬文.酗酒后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其死因分析[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1995,2(1):27-28.
[8] Hillbom M,Saloheimo P,Juvela S.Alcohol consumption,blood pressure,and the risk of stroke[J]. Curr Hypertens Rep,2011,13(3):208-213.
[9] 董福生,陳新華.飲酒與蛛網膜下腔出血[J].河北醫(yī)藥,1991,13(4):203-204.
[10]陳憶九,王慧君.法醫(yī)病理司法鑒定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1]于曉軍,王海鵬,賴小平,等.法醫(yī)學死因分析及其參與度劃分規(guī)范的探討[J].法醫(yī)學雜志,2010,26(5):383-386.
[12]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法醫(yī)室傷與病關系研究組.外傷在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參與度的評判標準(草案)[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1994,1(2):61-64.
2012-02-16)
(本文編輯:張建華)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2.04.015
1004-5619(2012)04-0305-02
劉建鋒(1973—),男,浙江樂清人,主檢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法醫(yī)臨床學檢驗和鑒定
朱華,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毒理病理學研究;E-mail:wzzh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