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英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漢語名詞的復數(shù)意義表達方式
曹俊英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漢語屬于孤立語,名詞的復數(shù)意義主要通過與不同句法成分進行組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在運用中,這些方式不僅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還受到語境和句式的限制。通過對這些方式及其注意事項進行梳理,我們希望能為留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
名詞;復數(shù);規(guī)則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得到的各種認知范疇,都會在語言中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達出來。我們把由詞的變化形式所表示的意義方面的聚合叫做語法范疇①,“數(shù)”是最基本的范疇之一。但是,由于漢語缺少詞形變化,很多人認為它沒有“數(shù)”范疇。我們認為,人類既然有著共同的思維模式,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范疇必然是一致的,因此不管何種語言都會有反映“數(shù)”這一認知范疇的語言形式,只是漢語沒有采用詞形變化形式而已。例如,胡明揚指出,語法形式可以分為顯性語法形式和隱性語法形式,認為語音形式、組合形式等都是語法形式②。這就拓展了語法形式的外延,使得漢語中的組合形式也被囊括其中,由此可得出漢語是有數(shù)范疇的。在漢語中,如何將名詞由單數(shù)義變成復數(shù)義,是困擾外國留學生的一個難題。例如,他們覺得既然“很多人,人們,三個人……”都表示很多人的復數(shù)含義,為什么不能統(tǒng)一用一種形式來表達?為什么有時必須用某種方式,而有時又可采用任意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對漢語的復數(shù)表達方式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消除一些困惑,而且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漢語屬于孤立語,名詞的復數(shù)意義不可能依靠詞形變化來實現(xiàn),這就導致名詞由單數(shù)變成復數(shù)的情況非常復雜。吳長安認為漢語的數(shù)范疇橫跨詞法、句法和語用三大領域。③但是盡管復雜,還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的。
1、名詞性的指人成分 (包括詞和短語)+們,這是最基本最好學的方法。例如孩子們、小張們、老師和同學們、調皮的孩子們。此外,“們”還可出現(xiàn)在表示動物的成分后,例如狐貍們、老鼠和獅子們,這種表達方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一般只見于兒童文學中,日常表達中幾乎不用。
2、數(shù)詞 (>1)+量詞+名詞。這種方法既可用于指人,又可用于指物,再加上它含有明確的數(shù)字信息,本可以成為適用范圍最廣,使用起來最方便的方法。但由于漢語量詞豐富,每個名詞都有對應的一個或多個量詞,這就使得此法不易掌握,稍不留意用錯量詞,就會出現(xiàn)“兩頭鳥”“八條羊”這樣的錯誤。這種形式在交際中應用很廣,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把它列為重點和難點。
1、有些量詞,可以放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后形成具有復數(shù)義的名詞。如“一匹馬”中的“匹”是用來修飾“馬”的,把“匹”放在“馬”后就形成了復數(shù)意義的詞語“馬匹”,類似的詞還有車輛、船只、書本、紙張等。這些詞要依靠平時的累積,不能盲目轉換。例如,臨時借用的器物類量詞就不能做此轉換,“一瓶酒,一碗飯,一杯水”轉換成的“酒瓶、飯碗、水杯”都是單數(shù)名詞,這類現(xiàn)象很有趣,可以在教學生學名詞的同時順便教這種相對簡單的量詞表達方法,提高他們學習量詞的興趣。
2、在表示群體意義的定位語素 (如,類、群、眾)前后添上適當?shù)某煞?也可以形成復數(shù)名詞。例如,鳥類,人群,羊群,觀眾。這類語素的造詞能力很強,幾乎沒有反例。
3、重疊法。我們見的最多的是單音節(jié)量詞通過“AA”“一AA”形式來表達。例如個個,件件,一個個,一件件。此外,少數(shù)名詞和數(shù)量短語也可重疊。例如人人、角角落落、一個一個。這種形式多見于書面語,例如,“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這里用“人人”不管是從音節(jié)方面、語體方面還是語義方面都比用“所有人”“每個人”強,它既強調整體又強調個體。
4、其他句法層面的復數(shù)意義表達方式
第一,定語。表示數(shù)量含義的形容詞作定語修飾名詞,可使名詞表達復數(shù)義。例如許多/很多/不少人。
第二,狀語。范圍副詞 (如都、全、一齊)作狀語修飾動詞,可使與動詞對應的名詞有復數(shù)義。例如“孩子都在大聲地說話。”這里的“孩子”至少兩個。
第三,謂語。漢語中存在一類動詞,它們本身就蘊含著需要多個主體的含義,它們作謂語就會提示與動詞相對應的名詞是復數(shù)。這類動詞有聚集、散落、商量等。在句子“老師聚集在辦公室里?!敝?與聚集相對應的名詞必然是復數(shù)義。
第四,補語。表示復數(shù)義的成分作補語,也有提示相對應的成分是復數(shù)的作用。例如羊死了不少,書扔得到處都是。
1、漢語重“意合”,它往往通過語境、常識或上下文等來組織語言。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漢語的復數(shù)意義不依賴上述規(guī)則,而是通過語境或上下文來判斷的。例如,“我一回頭,看見蜜蜂正朝我飛來?!比绻麤]有語境,我們就無法判斷這里的“蜜蜂”是一只還是多只,但如果在前面加上“弟弟把蜂窩戳破了?!蹦强隙ň褪菑蛿?shù)意義了。
2、“名詞+們”與“數(shù)詞+量詞+名詞”在表示指人名詞的復數(shù)意義時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
首先,“名詞+們”不能與表示精確義的數(shù)量結構并用,但可以和表示模糊義的數(shù)量結構并存。例如我們不能說“三個朋友們”,但可以說“幾個朋友們”。這是因為名詞后附“們”的形式,是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它不注重具體的數(shù)目。而表精確義的數(shù)量結構,它的數(shù)目是通過一個一個精確地算出來的,不允許模糊概括,兩者在語義上不一致,不能進行組合。
其次,從語法功能上看,它們都可作主語、賓語、定語。但前者更適合作主語,后者更適合作賓語。這是因為我們說話時一般遵循從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語用策略,主語位置上一般是已知成分,賓語位置上是未知成分。而“們”在漢語中具有“定指”的指稱意義④,是已知的,這正好符合主語的要求,“數(shù)量結構+名詞”一般會給我們傳遞精確的未知信息,這正好適合賓語的要求。所以,為了不讓人覺得突兀,順利傳遞新信息,實現(xiàn)語用意圖,兩者進行了適當?shù)姆止ぁ5@種分工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知道修飾語也可傳達新信息,所以如果在“名詞+們”前面出現(xiàn)修飾語,也是可以作賓語的。例如,我喜歡我的新朋友們。
再次,多個加“們”的名詞合在一起用時,傾向于只保留最后一個名詞后的“們”。例如“哥哥們、姐姐們、弟弟們、妹妹們”可以合在一起說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這符合語言表達的經(jīng)濟性原則的要求?!皵?shù)量結構+名詞”卻沒有這種合并的用法,因此,我們不能把“三個姐姐和三個哥哥”說成“三個姐姐和哥哥”“六個姐姐和哥哥”。
3、選擇哪種表達方式有時要受到句式的制約。例如,“數(shù)詞+量詞+名詞”常出現(xiàn)在賓語位置,例如“我有兩個朋友”,但在漢語中“我喜歡兩個朋友。”“我討厭兩個人?!比绻麤]有語境就非常不順暢。而如果在其前加上指示代詞“這/那”卻是正確的,如“我喜歡這兩個朋友”“我討厭那兩個人”。再如,“名詞+們”前面若有修飾語是可以作賓語的,但是,“他有殘疾的孩子們”“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老師們”讀起來也難免有語感上的不暢,我們覺得不能簡單的從詞語搭配的角度來分析,而應該考慮一下句式的性質。但是,鑒于作者能力有限,尚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任何語言都有“數(shù)”的概念,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漢語中名詞主要依靠句法成分的組合來表達復數(shù)意義,但有時也要靠語境來幫助判斷。這對于以非孤立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而言,是極難掌握的。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地積累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此類知識。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母語和漢語進行對比,跟他們一起歸納語言間的異同。從共同之處著手,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容易學習的地方,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將不同之處進行歸納概括,形成一定的難度等級模式,并幫助學生對難點之處進行重點強化,可以減輕母語負遷移對學習的不良影響。再如,單純地學習語言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地掌握知識點,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要善于運用激勵性表揚性的話語,來幫助學生減輕學習漢語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注 釋:
①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9.
②胡明揚.語義語法范疇 [J].漢語學習,1994(1): 2-3.
③吳長安.現(xiàn)代漢語數(shù)范疇說略 [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94-99.
④童盛強.“們”的定指意義 [J].中國語文,2002 (3):275-276.
[1]張黎.漢語名詞數(shù)范疇的表現(xiàn)方式 [J].漢語學習,2003(5).
[2]葉南.漢語名詞的“數(shù)”與重疊量詞 [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
[3]楊朝春.漢英名詞的數(shù)范疇差異及其認知影響[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2).
H136
A
1008-7508(2012)05-0060-02
2012-02-29
曹俊英 (1987~),女,山東臨沂人,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