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瑾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論關聯(lián)理論在語用翻譯中的妙用
黃 瑾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本文在對關聯(lián)理論進行分析的同時,重點闡述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語用學的關系,探討關聯(lián)理論如何作用于翻譯語用學。
關聯(lián)理論;翻譯;運用
語用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語言的運用和理解,即結合語言的運用及其運用環(huán)境來傳達所要表達意思的行為,也研究受話者對發(fā)話人所說內容進行理解與邏輯推理的過程。我們通常所說的翻譯往往是譯者根據(jù)自身的認知水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所進行的翻譯,而這種意義上的翻譯實際上是有別于人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它還要更多的關系到作者的本來語言及其自身認知水平能達到的理解范疇,從而使作者與讀者達到真正的交流。翻譯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原文的直觀理解和對作者本身意圖的揣摩,從而將作者最終所要表達的意思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鑒于二者之間的關系,語用關聯(lián)理論一直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有力工具,而關聯(lián)理論主要是對作者原文結合作者所處環(huán)境進行推理的一種理論,通過邏輯推理力爭最好的還原作者原本所要表達的意圖的一種理論,因此,將關聯(lián)理論運用于翻譯可以更好的趨近于作者的本意,通過關聯(lián)理論的邏輯推理使翻譯更為科學合理。
通常的語言交際模式有二種:代碼和推理。在這二種模式中,推理模式為基礎,代碼模式為推理模式的衍生品,兩者以推理為核心共同作用于語言交際的整個過程①。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說話者一句話可能會包括二種意思:表象意思和真實意思。前者通過說話者的字面意思即可理解,但是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卻需要聽話者通過對字面意思的理解加對外部環(huán)境的理解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最終理解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推理作為交際過程的核心,以字面理解為基礎,針對特定的外部環(huán)境,從而使整個語言交際過程得以正常合理的進行下去。因此,語言的交際過程的實質是收到說話者的代碼,然后解碼,繼而通過對外部環(huán)境的理解進行推理,從而最終理解說話者的意圖。通過對交際過程的深入解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交際過程就是基于對說話者表面意圖的理解,結合語言的外部環(huán)境,最終通過推理才確切的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思,在這一過程中,推理就是整個語言交際過程的核心。例如:
A:Which sports do you like?Ping-pong or rugby?
B:I am a Chinese.
上例中,說話人A向B詢問其喜好,但是B卻沒有直接回答A的問題,而是使用了一種比較隱蔽的表達方式。通過B的回答,A獲得了B是中國人這個語境信息;A再從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中確認中國人酷愛乒乓球運動這個語境。于是A就以此作為前提進行推理,推斷出B的意圖,最終得出來B酷愛乒乓球運動這個結論,獲得語境效果。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說話人在利用相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思的時候,不僅僅需要聽話人對這段話進行直觀的理解,還需要聽話人對這段話的意圖有自己的理解,這就需要語境,說話人有沒有讓聽話人真實的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圖,取決于其對語境的選擇,正確的語境是完成這次對話的重點。所以,說話人直觀表達的話語是基礎,而聽話人通過對語境的把握程度才是正確了解說話人所最終要表達的意圖的關鍵。
交際過程的實質是直觀的表達——邏輯推理,在這個過程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所以能相互理解對方的意思,根本原因是因為二者所處的語境相同,二者有著對事物的共同認識,共同理解,即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是關聯(lián)理論形成的基礎。同樣的話語,不同的語境,或者不同的話語,相同的語境都會有不同的意圖。聽話人如何才能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思,這就需要一個準則,一個適用于不同的語境,卻能正確理解說話人意圖的準則,即關聯(lián)性。
Sperber和Wilson認為,成功交際的關鍵在于說話人和受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聯(lián)②。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說話人和受話人要達到最佳關聯(lián),就需要說話人的話語引起受話人的忠實,而且受聽方為了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結合語境去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最佳關聯(lián)。如果受聽方不重視或者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就很難達到最佳關聯(lián)。反之,則會越來越接近理解說話人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從而達到最佳關聯(lián)。
在最佳關聯(lián)中,通過對說話人話語的重視和結合語境的認真思考,我們不斷的接近著最佳關聯(lián),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關聯(lián)性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關聯(lián)性是最佳關聯(lián)的基礎,而最佳關聯(lián)是關聯(lián)性的升華,是將關聯(lián)性進行最大發(fā)揮的產(chǎn)物。合理的運用關聯(lián)性在語言交際之中,會讓我們更加真實的理解說話人所要表達的交際意圖,更加準確的把握說話人的交際目的,從而使交際整個過程更加順利。
兩者的過程是相同的。關聯(lián)理論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形成的,它包括發(fā)話人和受話人。受話人通過對發(fā)話人所說話語進行直觀理解后,再結合當時的語境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最終了解發(fā)話人的交際意圖。而翻譯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語言的交際過程,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首先是先接收到發(fā)話人的直觀表達,然后結合當時的語境來進行具體的翻譯。
兩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在關聯(lián)理論在形成后,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受聽方更好的理解發(fā)話人的真實意圖。翻譯同樣如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總是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作者的原本意圖,而不是進行簡單的直譯,總是再不斷的對作者的話語進行推敲,從而逐步了解作者的語言環(huán)境,最大限度的保證翻譯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由于關聯(lián)理論的的過程和最終目的與翻譯的共通性,我們完全可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引入關聯(lián)理論,從而更好的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為讀者更準確的展現(xiàn)作者的原本意圖,更好的傳達作者的思想,是我們的翻譯更趨近與原作。
既然關聯(lián)理論可以運用于翻譯的過程,那怎么運用關聯(lián)理論就是我們的重點問題。
關聯(lián)理論的本質就是對交際語言的推理,即結合對當時語境的分析來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對作者每一段話的語境進行分析,從而更真實的翻譯出作者的真實意圖,使翻譯的結果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
翻譯的過程跟語言交際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語言交際只需要自身運用關聯(lián)理論對說話人的真實意圖進行理解就可以,但是翻譯確是在對作者話語進行語境分析后所展現(xiàn)的真實意圖理解以后還需要再展現(xiàn)給讀者,所以我們可以說翻譯是一個對作者的原著運用關聯(lián)理論分析語境了解真實意圖后再組織相同語境的語言來展現(xiàn)給讀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作者——譯者——讀者的關系,譯者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橋梁作用。深刻的理解作者意圖和巧妙展現(xiàn)作者語境給讀者就是翻譯工作中的重點問題。
首先,我們先運用關聯(lián)理論對作者的真實意圖進行挖掘,使之結合當時語境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通過自己對語境的理解,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再一次的運用關聯(lián)理論,用翻譯后的語言制造相同的語境,最終展現(xiàn)給讀者。這就形成了作者的深入理解和對讀者完美展現(xiàn)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抓住的重點就是如何再造相同的語境,最大限度的讓讀者能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意思,而又不破壞原文的語言結構。如果只是譯者自身運用關聯(lián)理論了解作者的意圖后直接表達出來,而不運用作者原來的語言和語言所處的語境來進行表現(xiàn),則會使翻譯后的文章不再有原文的意境,破壞了原文的美感。
關聯(lián)理論的實質在于結合語境對說話人語言的分析、推理,從而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翻譯是對作者也相當于說話人的語言進行翻譯。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之間有著很多的共同點,都是對另一方的語言進行接收,然后轉變成自身的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關聯(lián)理論更加深入,它通過對語境的分析能更加的了解到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因此,將關聯(lián)理論引入翻譯中是對翻譯的一種促進,會使翻譯更加的接近于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從而使翻譯工作更加接近原著。同時,翻譯工作又與關聯(lián)理論有所不同,翻譯工作需要了解作者意圖后還要對其進行加工,從而很好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了解作者的本來意圖。正是由于這個不同點,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兩次運用關聯(lián)理論,即通過關聯(lián)理論了解作者意圖,再通過關聯(lián)理論對作者語境分析創(chuàng)造語境,最大限度的完成最佳關聯(lián),使讀者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原文,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
注 釋:
①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22-187.
②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200206.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200206.
[2]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05.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22-187.
[4]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2001,24(3):288
[5]俞維玲.試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看語用翻譯[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2):109-115.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6]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的本質[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9(3):117-121.
H315.9
A
1008-7508(2012)01-0073-03
2011-11-15
黃瑾(1986~),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研究生,英語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