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成動物:《狼圖騰》中的生成狼闡釋

    2012-04-14 01:20:05
    關(guān)鍵詞:狼圖騰儒家文化草原

    尹 晶

    (河南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河南 開封475001)

    2004年《狼圖騰》一書橫空出世,備受追捧,在國內(nèi)連續(xù)幾年創(chuàng)下驚人銷量,并在中國文壇上刮起了一股強勁的“狼風(fēng)”,導(dǎo)致各種“狼性文化”、“狼性思維”大行其道。但是文學(xué)批評界對這部小說著力描寫和大加贊賞的狼和狼性卻是褒貶不一。贊揚者或者認為作者選材獨特,思維別具一格,具有史詩品格,或者認為該小說展現(xiàn)了草原狼強大的生命意志,延續(xù)了20世紀中國文學(xué)的生命敘事,或者認為作者從生態(tài)學(xué)角度而非泛道德化的角度還原了狼的本來面目。批評者則認為《狼圖騰》在宣揚野蠻的、殘暴的“狼性”、“狼道”,是反人類的、反文化的、反文明的。批評界為什么會對《狼圖騰》有這么截然相反的觀點呢?我們可以借助吉爾·德勒茲的“生成動物”這一概念對此進行解釋。

    吉爾·德勒茲所說的“克分子”動物是與“分子”動物對應(yīng)的。“克分子”動物是“國家動物”,它們具有按照類屬劃分的特征和屬性,是偉大神話的表現(xiàn)對象,承載著國家或民族文化所賦予的象征意義,從中可以得到“系列或結(jié)構(gòu)、原型”[1]241。這樣的“國家動物”不是動物原本的形式,而是被人構(gòu)建出來,用來形容我們不愿意納入“人”這一范疇之內(nèi)的一切。不論是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和文化還是在中國儒家哲學(xué)和文化中,“動物”都是“人”極力排除、否定的“他者”。中國儒家哲學(xué)和文化強調(diào)人不能像禽獸一樣沒有人倫、道德。孟子曾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荀子曾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3]正是因為人有仁義禮智,人才異于禽獸。

    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和文化中,“人”不是個描述詞,而是個命令詞,它意味著“做一個人”,這需要將肉體組織為有意志力的身體,即否定自然,排除或壓制肉體的真切體驗,如欲望、饑渴、痛苦、恐懼等,禁止、拒斥動物性功能。亞歷山大·科耶夫?qū)诟駹柕慕庾x表明了這一點:“[人]能夠像動物一樣自由地生活在特定的自然世界中。但只有當(dāng)他否定這一自然的或動物的給定事實時,他才以人的方式活著?!?巴塔耶贊同科耶夫的解讀:“人是否定自然的動物:他通過努力否定自然,他的努力毀滅了本性,將其變?yōu)橐粋€人工世界;他在創(chuàng)造生命的行為中否定它;他在死亡中否定它。亂倫禁忌就是變成人的動物對自己的狀態(tài)深惡痛絕而造成的后果之一。動物性形式要被一個意味著人性的光明世界排除在外?!保?]動物和肉體一樣被“人性”排除在外,成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構(gòu)建為人必須要克服的“他者”,從而構(gòu)建出“人”的形象。感受到各種自然體驗的肉體被組織成人的“崇高身體”,它“不受任何非自身之物的影響,尤其是不受一切痛苦和死亡的影響”,不受一切自然體驗的影響,不受人或動物的注視的影響[6]。

    人通過將其他生物命名為“動物”,同時賦予自身語言的權(quán)利,并剝奪了“動物”的語言權(quán)利。人不僅通過命名使“動物”處于從屬地位,而且剝奪了動物的語言權(quán)利,迫使動物處于無聲狀態(tài),處于海德格爾所說的無聲的迷醉狀態(tài),從而不能像人那樣向著世界、向著實體的存在、向著存在本身、向著物體“本身”開放。本雅明認為動物和自然處于“深切的悲傷”之中,因為人用自己墮落的語言為它們命名,不僅沒有傳達出人自身的精神實質(zhì),也沒有傳達出它們的精神實質(zhì)。它們從人那里接受了專有名詞,因而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失去了自己進行命名的權(quán)力,失去了答應(yīng)自己名字的權(quán)力,從而變成無聲的,處于失語狀態(tài)[7]。如德里達所說,“命名”總是預(yù)示著悲哀,因為它預(yù)示著被命名之物的死亡,預(yù)示著名字將會比“承載著它的任何東西都要存在得長久”[8]。“動物”便是一個這樣的名字:當(dāng)人將各種各樣的生物命名為“動物”之時,動物作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便瀕臨死亡了。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中,狼正是這樣一種“克分子”動物。儒家文化把狼命名為血腥、兇狠、殘忍、暴虐、狡詐的動物,認為狼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暴力血腥、欺軟怕惡、弱肉強食,是與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忠、信、禮、義完全相悖的,因此狼代表了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建構(gòu)“人”時要排除在“人性”之外的一切。正是因為這樣的命名,狼被漢族人憎恨、厭惡,一直在失語的狀態(tài)中默默承受著被扭曲、妖魔化的命運,甚至沒有權(quán)力進入中國文學(xué)的殿堂。而有限的幾部描寫狼的文學(xué)作品,如明代馬中錫的《中山狼傳》,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都表現(xiàn)的是狼的忘恩負義、兇狠殘忍,讓“克分子”狼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独菆D騰》中很多漢人的話表明了這一點,其中也有很多段落正面描寫了“克分子”狼捕殺馬群、黃羊群等的殘忍、血腥、兇狠、嗜殺。

    西方哲學(xué)和文化建構(gòu)了人與動物的分界,以表明“對親屬關(guān)系的認可或否定”,這不僅將某些生物排除在“人”的范疇之外,而且還通過將各種各樣的他者——女人、黑人、瘋子等等——與動物性聯(lián)系起來,將他們排除在“(大寫的)人”即“男人”的范疇之外,認為他們不具備與男人同樣的“人”性,因而剝奪了他們應(yīng)享有的“人”權(quán),將他們置于從屬地位,不負道德責(zé)任地任意處置和對待他們,就像對待動物一樣,從而強化社會內(nèi)部進行的其他等級劃分和他者化行為 卡里·伍爾夫指出,只要有關(guān)物種的人文主義話語存在,它“就會永遠會被某些反對另一些人的人利用,支持對不管是何種類型的社會他者——或是性別,或是種族,或是階級,或是性征差異——實施暴力”[10]。實際上,中國文化也是如此。我們在史書和《狼圖騰》中看到,歷史上總是騷擾漢族、與漢族爭奪生存空間的匈奴、突厥、烏孫、蒙古等蠻夷游牧民族大多崇拜狼,以狼為師,烏孫、突厥、蒙古等族甚至以狼為祖先。華夏儒家文化出于對這些游牧民族的仇恨,為了“尊華貶夷”,顯示自身的優(yōu)越性,為了將那些蠻夷排除在它所建構(gòu)的“人”之外,也需要把狼塑造為血腥嗜殺、殘忍、無情無義的“克分子”狼形象,它被漢族人習(xí)慣地認為是野蠻、殘忍、無文化、侵略的代名詞。正是因為這些蠻夷不屬于“人”這一范疇,因此華夏民族也就不需要對他們負有倫理責(zé)任,這樣不管如何殘忍地對待他們,甚至殘酷地折磨、殺害他們,也不會受到道德譴責(zé),可以仍然保持自己文明“人”的形象。

    “生成狼”中的“狼”不同于這樣的“克分子”狼,它不再是由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建構(gòu)起來的否定性的“狼”形象,不再負載著儒家傳統(tǒng)文化賦予它的象征意義,而是成為德勒茲(和瓜塔里)所說的“感受”動物,純粹由主動和被動感受構(gòu)成的動物。這是“分子”狼,不是由特定的形式、器官和功能界定,而是由不同的強度點和界限構(gòu)成的。在《狼圖騰》中,“分子”狼開始走出“失語狀態(tài)”,展現(xiàn)自身具有的各種主動和被動感受:聰明機智,勇敢,頑強,忍耐,有謀略,懂兵法戰(zhàn)術(shù),懂天象地形,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耐饑渴,耐寒暑,顧家團結(jié),能吃能打,有犧牲精神,自尊獨立,永不屈服,并且能夠保護草原生態(tài)。

    小說精心描寫了草原狼的三次大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草原狼的軍事智慧和軍事才能,這些都是“分子”狼的主動感受。第一次是草原狼圍獵黃羊群的大戰(zhàn),讓人們看到了作為“精通雪地野戰(zhàn)”高手的蒙古草原狼[11]26。第二次是草原狼攻擊軍馬群的大戰(zhàn),這次大戰(zhàn)人們看到了“狼懂氣象,懂地形,懂選擇時機,懂知己知彼,懂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懂近戰(zhàn)、夜戰(zhàn)、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奔襲戰(zhàn)、偷襲戰(zhàn)、閃擊戰(zhàn),懂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還能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實現(xiàn)全殲馬群的戰(zhàn)役意圖”[11]61。第三次則是畢力格老人指揮的打圍狼群的大戰(zhàn):狼群知道攻擊獵圈最弱的地方[11]116;在陷入死地之后,保持理智,盡可能三五成群、互相配合地多殺圍場中的主力獵狗,而且“幾條大狼巨狼還使出了蒙古狼極其殘酷的戰(zhàn)法”,從而讓獵狗怯陣,以便四面突圍[11]119。在三場大戰(zhàn)之外,還有很多小故事展現(xiàn)了草原狼的聰明智慧:草原狼知道等到黃羊的尿泡憋脹了才猛追黃羊[11]17;狼可以用自己的身子做跳板,讓狼群“飛入”羊圈,吃飽之后再“飛出”羊圈[11]38-39。草原狼知道利用“三面環(huán)水的河套來打圍”[11]154。草原狼懂得隱藏在圈草后面,偷襲路過的黃羊群和人們放牧的羊群[11]141。狼還有辦法能夠抓住隨時能鉆進洞的獺子[11]208。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正當(dāng)陳陣不知該如何讓小狼避暑的時候,小狼卻自己刨了“一個避光避曬避人避危險的涼洞和防身洞”,洞的方位、朝向和距離之準確讓陳陣震驚 有些很狡猾的狼還會哄騙馬駒子[11]251。這樣的精彩故事書中俯拾皆是。

    草原狼還有很多別的本領(lǐng),這些也都是“分子”狼的主動感受。草原狼媽媽懂得用活鼠教小狼學(xué)習(xí)捕獵,“又好玩,又練身手反應(yīng)實戰(zhàn)本領(lǐng),還能填飽肚子”[11]267。草原狼知道采用狼鼻朝天的姿勢、采用凄涼哭腔作為主調(diào)的嗥叫,因為這樣聲音才能“在草原上傳得最遠最廣最清晰”,“傳向西面八方”,而這種“先進的聯(lián)絡(luò)訊號聲”便于分散偵查、捕獵活動范圍遼闊廣大的草原狼“長距離通訊聯(lián)絡(luò)”,從而讓它們更好地集體作戰(zhàn),大大提高了草原狼的戰(zhàn)斗力,讓它們甚至能戰(zhàn)勝虎豹雄等個體更大的動物[11]241。草原狼還能夠保護草原生態(tài)。草原狼阻止了古代蒙古草原上的人口大幅度增加,這樣才保住了蒙古草原沒有沙化,也保住了草原上的各種動植物[11]73。草原狼會吃黃羊、黃鼠、野兔、旱獺這些禍害、破壞草場的動物,但從不殺絕它們,從而維持了草原“大命”和動物這些“小命”的平衡。

    但草原狼最令作者贊賞的品質(zhì),是它們個個都會維護“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獨立和尊嚴”[11]324。那只被巴圖追趕的狼被他們追到時,挺著“不屈而狂傲的狼頭正正地對著兩位追敵”,在這樣的危機時刻,它仍沒“忘記自己的身份和習(xí)慣,用力地抖了抖身上的沙土和草渣,力圖保持戰(zhàn)袍的整潔和威嚴”[11]145-46。兩條跟不上隊的老狼為了不讓獵手們抓住,公狼寧肯跳崖而亡,母狼則寧肯讓自己活埋在洞里[11]184-85。被吉普車追趕的那只巨狼,在生命最后一刻,還要“用最后的一絲力氣,扭轉(zhuǎn)身蹲坐下來,擺出最后一個姿態(tài)”,維持自己的尊嚴[11]319。就連被陳陣豢養(yǎng)的那只小狼,也時時刻刻表現(xiàn)出這種品質(zhì):小狼被捉住后,并不像麻雀那樣絕食而死,而是大吃特吃,以便能夠逃跑,獲得“新的生命和自由”[11]139;小狼把陳陣給它的食物看作自己爭奪來的食物,為了護食不惜以命相拼,這正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獨立”[11]169。在這些狼的身上,陳陣看到了每條蒙古草原狼都具有的高貴品質(zhì):拒絕投降,“拒絕服從”,“不屈不撓地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抗擊幾乎不可抗拒的外來力量”[11]324。這讓陳陣重新認識了“克分子”狼的貪婪、嗜殺行為,它們這樣做是為了維護“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獨立和尊嚴”,這是“分子”狼具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感受”,也是姜戎在《狼圖騰》中所極力宣揚的。

    生成狼不是真的變成狼。生成狼也不是模仿“克分子”狼的行為、動作、姿勢等,從而變成“克分子”狼。生成狼是要生成“分子”狼,看到或想象“分子”狼具有怎樣的“感知”和“感受”,和“分子”狼建立鄰近區(qū)域,從而讓“分子”狼具有的或假定“分子”狼具有的生命力穿越人自身,讓人具有“分子”狼的諸種感受。生成狼要找到標志著“分子”狼這一多樣性邊界的“異常體”,并且與它建立臨近區(qū)域,也就是看到穿越該異常體的力,讓這些力在自身內(nèi)部發(fā)揮作用,從而形成異常體具有的感受。異常體“代表著絕對解域化的閾限”[12],就像《白鯨》中埃哈伯船長追捕的大白鯨一樣。畢力格老人和小狼扮演的正是這樣的角色。在姜戎的筆下,畢利格老人就像蒙古草原上的“人狼王”,他擁有“分子”狼那樣的智慧,精通“分子”狼的“狼道”和“狼子兵法”,能夠一呼百應(yīng),帶領(lǐng)草原人起黃羊、保護軍馬、圍獵草原狼;像“分子”狼一樣深諳維持草原生態(tài)平衡之道,像“分子”狼那樣理解生與死的尊嚴。小狼是另一個“異常體”,它雖然從小被陳陣豢養(yǎng),但從未忘記自己是條狼:它吃飯時拼命護食、狼吞虎咽;放風(fēng)、搬家時拒絕被人牽;像普通的蒙古草原狼一樣具有“非凡的生存能力”,“勇敢、智慧、頑強、忍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永不滿足、永不屈服、并藐視嚴酷惡劣的環(huán)境,建立起強大的自我”[11]220。正是因為和他們建立了鄰近區(qū)域,陳陣才可以生成狼。

    陳陣來蒙古草原之前是北京的高中生,深受華夏農(nóng)耕儒家文化影響,痛恨“克分子”狼;在和陳陣同包的高建中嘴里,我們知道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11]282。畢利格老人和小狼一起向陳陣揭開了“分子”狼的神秘面紗,看到了“分子”狼具有的諸多感受,并且讓自身具有了其中一些感受,從而生成狼:“巨大的壓力和危險,逼迫陳陣咬緊狼牙,用狼的勇敢、智慧、頑強、忍耐、謹慎和冒險精神,來把他養(yǎng)狼研究狼的興趣愛好堅持下去,同時又更能磨練出像草原狼頑強桀驁的個性。陳陣忽然感到他有了用不完的力氣和不服輸?shù)暮輨拧保?1]281。生成狼是“創(chuàng)造”,不是“再現(xiàn)”,因此很難被人們按常理來理解。陳陣對狼的熱愛、對小狼付出的真切感情、含辛茹苦養(yǎng)育小狼的行為,讓他“幾乎成為在草原上遭人白眼、不可理喻的人”;他為了小狼發(fā)了瘋似的曬牛糞、背牛糞,讓那些主婦們無法理解[11]282。有的知情挖苦他“近狼者狼”[11]282,這其實一語中的,只是此“狼”已非他們所理解的“克分子”狼。

    生成狼是德勒茲所說的“逃逸線”,它要破解人∕動物的二元對立,讓人逃離人類文化和文明對人的一切規(guī)定,讓人們重新接近德勒茲所說的“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在《狼圖騰》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成狼在逃離儒家文化限制、束縛良民順民的一切規(guī)定。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就成為正統(tǒng)思想,為歷代統(tǒng)治階級推崇。儒家思想以“仁”和“禮”治國,強調(diào)“三綱五?!保蟪?、子、妻絕對服從君、父、夫,讓臣民都成為良民順民,絕對服從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尤其是宋明理學(xué)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是要把漢民族都變成馴服聽話的羊,徹底根除不馴順、崇尚自由、獨立和尊嚴的狼性。正如姜戎在《狼圖騰》中所說:“儒家的綱領(lǐng)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diào)的是上尊下卑,論資排輩,無條件服從,以專制暴力消滅競爭,來維護皇權(quán)和農(nóng)業(yè)的和平?!保?1]387因此,生成狼是要根除唯唯諾諾、無條件服從的“羊性”,像狼一樣追求自由、獨立和尊嚴,從而讓整個華夏民族重新接觸那種“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不斷地進行欲望生產(chǎn),不斷地增強自身的力量。

    “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是一種“非有機的、生發(fā)的、強度的生命,一種無器官的強大生命”[1]499,是具有生產(chǎn)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流動的欲望,使人不斷地通過生成差異而增強自身的生命力。它就像一股生命流,四處流淌,作為現(xiàn)實的活動能力存在于具體的生命體之中,作為思想、觀念等衡量著客體[13]。陳陣正是通過生成狼重新接近了這種“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增強了自己的生命力:他“身上萎靡軟弱無聊的血液好像正在減弱,而血管里開始流動起使他感到陌生的狼性血液。生命變得茁壯了,以往蒼白乏味的生活變得充實飽滿了”[11]171;他開始“身心充實,血管中開始奔騰起野性的、充滿活力的血液”[11]282;在荒無人煙、了無生氣的荒涼草原上,陳陣每次接近小狼時,“心中的荒涼感就會立即消失,就像一股強大的野性充填到心中,一管熱辣的狼血輸進血管,體內(nèi)勃勃的生命力開始膨脹”[11]347。

    因此,生成狼不是要模仿“克分子”狼的血腥、殘忍、貪婪、邪惡,而是要看到或想象“分子”狼具有怎樣的“感知”和“感受”,和“分子”狼建立鄰近區(qū)域,從而讓“分子”狼具有的或假定“分子”狼具有的生命力穿越人自身,讓人具有“分子”狼的諸種感受。生成狼是在人和狼之間找到一條逃逸線,擺脫華夏儒家文化限制、束縛良民順民的一切規(guī)定,從而重新接近“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通過不斷地欲望生產(chǎn)生成差異,增強自身的力量。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動物”這一概念,我們可以看到姜戎在《狼圖騰》中并不是在宣揚“克分子”狼的暴力、野蠻、殘忍、嗜血,不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損人利己的“狼道”,而是向讀者們展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生命經(jīng)驗,展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分子”狼的世界,展現(xiàn)了“分子”狼的感受和感知,展現(xiàn)了人的“生成狼”。雖然有很多批評家認為姜戎的《狼圖騰》是虛構(gòu)和傳說,里面所講的那些狼故事是“文化造假”,但即便是想象出來的“分子”狼的感受和感知,如果它們能夠讓人們重新接近“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讓人們的生命力增強,這又有何妨呢?根據(jù)吉爾·德勒茲的文學(xué)批評觀,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是要肯定“非個體、非有機”的生命,讓它不斷地進行欲望生產(chǎn),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命經(jīng)驗,新的感受和新的感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狼圖騰》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

    [1]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trans.Brian Massumi.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125.

    [3]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52.

    [4]Raymond Queneau.ed.Allan Bloom.trans.James H.Nichols,Jr..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9:222.

    [5]Georges Bataille.trans.Jonathan Strauss.Hegel,Death,and Sacrifice[J].Yale French Studies,no.78:special issue:On Bataille,ed.Allan Stoekly,1990:61-62.

    [6]Gerald L.Bruns.Becoming-Animal(Some Simple Ways)[J].New Literary History,vol.38,no.4,2007:707.

    [7]Walter Benjamin.eds.Marcus Bullock and Michael W.Jennings and Gary Smith.trans.Edmund Jephcott and Others.Selected Writings,Vol.1:1913-1926[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72-73.

    [8]Jacques Derrida.trans.David Willis.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More to Follow)[J].Critical Inquiry,vol.28,no.2,2002:389.

    [9]Sherry Vint.Becoming Other:Animals,Kinship,and Butler’s“Clay’s Ark”[J].Science Fiction Studies,vol.32,no.2,2005:287.

    [10]Carey Wolfe.Animal Rites:American Culture,the Discourse of Species,and Posthumanist Theo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8.

    [11]姜戎.狼圖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12]Paul Patton.Deleuzian Concepts:Philosophy,Colonization,Politic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97.

    [13]Gilles Deleuze.trans.By Anne Boyman.Pure Immanence:Essays on a Life[M].Zone Books:New York,2001:29-30.

    猜你喜歡
    狼圖騰儒家文化草原
    講解《草原圖》
    《當(dāng)周大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狼圖騰》中“狼”符號的主體性探析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6
    可可托海的草原
    蒙古國看《狼圖騰》:女主角好
    安多县| 通江县| 巩留县| 石林| 星子县| 鄄城县| 光山县| 五峰| 武山县| 武义县| 凤冈县| 油尖旺区| 定远县| 施秉县| 克山县| 淳化县| 太康县| 四川省| 晋州市| 永川市| 寿阳县| 扎兰屯市| 新和县| 宜都市| 凉城县| 饶阳县| 八宿县| 固安县| 大方县| 吴旗县| 达孜县| 砀山县| 南木林县| 理塘县| 田阳县| 台中县| 盘山县| 安塞县| 大竹县| 唐山市|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