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 田為厚
在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筆者認為存在三個理論派別,即“市場派”、“制度派”和“反思派”。“反思派”是介于“制度派”和“市場派”之間的一個理論派別,它既有其他兩派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兩派。它一方面與“制度派”聯手,與“市場派”展開反思與質疑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理論爭辯;另一方面它反復強調堅持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必要性,甚至主張超越派別之爭,有意識地與其他理論流派保持距離,劃清界限。研究“反思派”的理論與主張,對于深入探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反思派”作為一個理論派別的出現,并非像其他理論流派一樣出現或形成于改革之初,而是出現與形成于國有企業(yè)改革之中。在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反思派”的出現是具有一定的國內外大背景的。首先,從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世界的流行與泛濫來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是目前風靡于世界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進程,這一理論也開始逐漸滲透到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中來,并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其次,從私有化浪潮對世界各國的沖擊來看,私有化浪潮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源于西方并隨后迅速席卷全球的一場世界范圍內的改革,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市場化改革。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是這場改革的始作俑者并構成了其重要的理論基礎。依據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進行的這場改革一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盡可能減少或放棄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大張旗鼓地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恢復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二是限制或取消國有產權,大規(guī)模地進行國有企業(yè)的產權私有化改革,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復傳統(tǒng)的私有制。這場改革給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帶來了幾乎同樣的負面效應。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初,到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之前,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理論爭論主要是在“計劃派”與“市場派”之間進行的,爭論的焦點始終是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取向問題: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進行有限的改造,還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整體上來說,在這一時期“市場派”尚未完全取代“計劃派”在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與實踐上的主導地位,國有企業(yè)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因此,在當時“反思派”的出現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但是,自1992年之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市場派”不僅在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理論上牢牢占居了主導地位,而且在推動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上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國有企業(yè)在這一時期的改革無論從深度、廣度和力度上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隨著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強力推進與深入進行,這一改革的負面效應開始大面積地集中顯現出來,不可避免地在社會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質疑之聲。改革本身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持續(xù)性等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爭論的焦點已經悄然發(fā)生了變化,理論爭論開始圍繞著如何看待與評價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負面效應而展開。最早介入這一爭論的大體有三部分人:一是在理論上已經敗退而又不甘寂寞的“計劃派”;二是在當時剛剛出現并迅速崛起的“新左派”①公羊主編:《思潮:中國新左派及其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三是在“市場派”內部出現的主張深刻反思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聲音。前兩部分人通過爭論逐漸合流而最終形成一個新的理論派別——“制度派”;后一部分人通過爭論最終從“市場派”中徹底游離出來而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理論派別——“反思派”。不過,這場爭論一開始并沒有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這是因為剛剛取得主流地位的“市場派”還比較強勢,在主流媒體上具有一定的話語壟斷權,而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負面效應當時尚在累積和發(fā)酵之中,所以“制度派”和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反思派”在主流媒體上的聲音顯得比較微弱,盡管他們的一些對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持有異議的代表性理論觀點,早已經或隱或現零零散散地在社會上披露出來了,但還不可能激起社會公眾廣泛的強烈回應,難怪當時有人曾將這些反思和質疑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人稱為“非主流派”②毛增余主編:《與中國非主流經濟學家對話》,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顧海兵:《非主流經濟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反思派”真正作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一個理論派別進入社會公眾視野,是發(fā)生于2004年的“郎咸平風波”。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教授郎咸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筵中狂歡》為題,激烈抨擊了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全社會規(guī)模的國有企業(yè)改革激情大辯論。在這場規(guī)模宏大而又不同尋常的反思與質疑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理論爭辯中,“反思派”通過對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反思,嚴厲批判“主流派”過分迷戀和崇拜市場經濟的傾向,認為國有企業(yè)改革不能全盤照搬照抄西方的經濟理論與改革的實踐經驗,主張要警惕和重視伴隨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而產生的負面效應,不能對其聽之任之,而應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強調要以公平、公正、和諧、協(xié)調的方式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從而較為完整而詳盡地闡明了本流派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基本理論觀點與主張。同時它又通過反復肯定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大方向和多次申明堅持改革的立場,甚至提出“超越派別之爭“的主張,而與其他理論流派有意識保持距離,劃清界限,從而使人們第一次比較清晰地看到了這一理論流派的身影?!胺此寂伞痹谶@場理論爭辯中的表現贏得了社會公眾特別是社會底層民眾的認同與喝彩,也得到了“制度派”的吶喊與助威,從而使它的社會關注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一)超越派別之爭,理性反思改革
1.反思改革是一種正?,F象。反思派指出,只要是改革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就不可避免地會出問題犯錯誤,這在客觀上就產生了及時總結改革經驗教訓,認真反思改革的必要性。特別是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盡管成就多多,但積累的矛盾問題也不少。所以,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反思改革的人群范圍和反思改革對象所涉及的范圍,都比過去大大地擴展了。就反思改革的規(guī)模而言,確實是前所未有。這是隨著改革的廣度、深度向前推進的結果,沒有什么令人驚詫的地方?!雹蹌①O清、張勤德主編:《劉國光旋風實錄》,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第440-441頁。通過反思改革,總結改革的經驗教訓,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認識和糾正錯誤,不但有助于消除理論分歧,取得進一步改革的共識,而且還有助于減少改革的阻力和風險,增加改革的凝聚力和推動力,使改革能夠更加健康持續(xù)地得到發(fā)展。
2.反思改革要超越左右翼之爭。反思派認為,反思改革不能固守于派別之見,應超越派別之爭的視野,將著眼點放在中國改革的現實狀況上。比如他們認為,左派維護國有制,右派堅持私有制,都是一種“制度決定論”即“把中國一切問題都歸結為制度”①毛增余主編:《與中國非主流經濟學家對話》,第12頁。,“表面極端對立,實質相通相同”②楊帆:《反思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中國戰(zhàn)略的影響》,《探索》2009年第2期。,是典型的所有制教條,并不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因此他們主張“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既不維護國有制又不主張私有化,更與權力瓜分無關”,既“反對‘左翼計劃經濟原教旨主義’從維護國有制出發(fā),也反對‘右翼新自由主義’權力資本化的導向?!雹蹢罘?《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上海國資》2004年第9期。再比如他們指出: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政府有“攬權卸責”的發(fā)展趨勢,經常在“講責任的時候,讓你‘不找市長找市場’,弄權的時候就是‘市場不找市長找’了?!雹芮貢?《“郎旋風”中看東歐》,《人文雜志》2005年第1期。政府實際處于“權大責小”的狀況,這顯然不利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正常進行。但是,左派和右派在爭論中卻都不能正視這一現實:左派仍提出“攬權”的主張,而右派則繼續(xù)提出“卸責”的主張,這不僅不利于對政府的“限權問責”,反而會繼續(xù)強化政府“權大責小”的狀況。因此,只有超越左右翼的主張,一方面限制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增加政府的責任,使政府“權責對應”才有助于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正常進行。
3.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面對市場派“借反思改革來反對改革”的指責,反思派針鋒相對地給予了反擊。他們指出,這些年來,伴隨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社會矛盾加深,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向兩極分化邁進,腐敗和權力資本化迅速滋生,蔓延擴大。”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廣大人民群眾對此很有意見,因此,“人民群眾和學術界對改革有不同的看法,對改革進程中某些不合理的、消極的東西提出批評意見,是很自然的,我們不要把不同的看法說成是反改革。對改革進行反思是為了糾正改革進程中消極的東西,發(fā)揚積極的東西,將改革向正確的方向推進。不能把反思改革說成是反改革”⑤劉貽清、張勤德主編:《劉國光旋風實錄》,第51-52頁。。反思派還進一步指出,改革是一種利益再分配,必然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只有讓反映社會各階層利益訴求的不同聲音充分釋放出來,通過博弈取得共識,才有可能在社會各階層之間建立起利益關系的平衡,才有可能使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市場派卻用“反改革”的指責來堵塞言路,聽不得一點反對意見,企圖用話語霸權來壓制一切不同聲音,這顯然是不符合和諧社會共建要求的,也是不利于真正推進改革的。
(二)反對新自由主義誤導國有企業(yè)改革
1.新自由主義及其實質。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它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崛起于同世紀70年代,并伴隨私有化浪潮而迅速流行于全世界。對于新自由主義的認識和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思派的觀點主要反映在它對其下的定義之中:“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要求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雹藓伪现骶?《新自由主義評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4頁。不僅如此,他們還進一步指出,1990年由西方國家提出的“華盛頓共識”是新自由主義由理論、學術而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tài)化、范式化的標志,“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推行,(其)嬗變?yōu)閲H資本經濟范式和政治綱領。其主要觀點是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否定國家干預;在戰(zhàn)略政策方面則極力鼓吹、推行以超級大國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⑦劉國光、楊承訓:《關于新自由主義思潮與金融危機的對話》,《紅旗文稿》2009年第4期。,它已成為國家壟斷資本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前提和核心理論來看,它顯然與中國的國情是格格不入的:“第一,‘經濟人’假設,認為自私自利是不變的人性;第二,認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是最符合人性的,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這不符合歷史事實;第三,迷信市場自由化、市場原教旨主義,迷信完全競爭的假設和完全信息的假設。其實這些是不存在的……;第四,主張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⑧劉貽清、張勤德主編:《劉國光旋風實錄》,第44頁。因此,我們怎么能用這樣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的改革呢?
2.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場。針對市場派過分夸大市場經濟作用和功能的理論與主張,反思派指出,“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歷史的必由之路。但市場經濟的缺陷很多、很多,也不能迷信?!薄霸趫猿质袌鋈∠蚋母锏耐瑫r,必須有政府有效的調控干預加以糾正”?!昂孟襁@些年來,我們強調市場經濟,是不是相對多了一點……這是不是造成目前許多社會問題的深層背景之一?!雹賱①O清、張勤德主編:《劉國光旋風實錄》,第24頁。經濟發(fā)展的實踐證明,市場經濟并非是萬能的。從全社會宏觀經濟的角度看,至少有幾件事它是管不了的:第一件事是經濟總量的平衡——總需求、總供給的調控;第二件事是大的結構調整;第三件事是公平競爭問題,認為市場能夠保證公平競爭,是一個神話;第四件事是有關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保護以及“外部不經濟”問題;第五件事是社會公平問題,市場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市場作用必然帶來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②劉貽清、張勤德主編:《劉國光旋風實錄》,第48頁。這些年來市場化改革有一種被泛化的趨勢,它甚至進入了一些本不該進入的公共領域,使社會公眾的利益遭到嚴重損害。更有甚者,市場化改革的泛化對民族經濟的發(fā)展壯大和國家的經濟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3.產權神話是誤導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改革的罪魁禍首。反思派痛心疾首地指出,國有企業(yè)改革中自發(fā)出現的愈演愈烈的私有化傾向,是市場派鼓吹“產權至上論”所導致的必然惡果。市場派所熱捧的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張五常,在國內講學中提出,“產權清晰‘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而產權清晰就是‘私有產權’”?!八眯轮贫冉洕鷮W的交易成本論斷言私有制優(yōu)越于公有制,宣傳私有制是靈丹妙藥,是唯一選擇。”③李炳炎:《必須正視新自由主義對我國改革的干擾及危害》,《探索》2009年第2期。換句話說就是,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天然基礎,我國要搞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將國有產權私有化,這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唯一選擇。其實,就連西方經濟學界也對這種“產權清晰論”持一種置疑的態(tài)度,有的學者干脆將其直接稱之為“產權神話”。著名西方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神話是一種危險的的神話,因為它誤導了許多轉型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產權問題上,即集中在私有化上?!薄八接谢皇侨f應靈藥”,“沒有私有化,甚至沒有清晰地界定產權,也能成功地進行市場改革?!雹芎伪?《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23頁。但是,市場派對這些置疑之聲卻毫不理睬,他們高度認同并為之喝彩的仍是“產權至上論”,對當時的國有企業(yè)改革起到了極大的誤導作用,直接導致了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私有化,對于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出現的這種嚴重偏差及不良后果,市場派是難逃其責的。
(三)國有企業(yè)改革要堅持公正性
1.市場經濟是公正經濟。反思派指出,“人們常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這句話不如改為‘市場經濟是公正的經濟’更為確切。其實在西方,‘法制’之‘法’不僅指成文法,更指高于成文法之上的自然法。而自然法實際上就是公正(justice)的同義詞。沒有公正,就是蔑視自然法,成文法的權威就沒有來源,一句話,沒有公正就沒有法制。”⑤秦暉:《郎咸平旋風:由“案例”而“問題”而“主義”》,《南方周末》2004-09-09。公正“是一種自然法意義上的合法性,即人們都認為這種關系是‘合意’的。交易與契約是‘合意’的標準形式,可見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公正經濟?!雹藿鹧恪⑶貢?《經濟轉軌與社會公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1頁。但是,市場經濟國家與經濟轉軌國家所面臨的公正問題是不同的。前者實際上是如何減少或消除由公平競爭帶來的結果不平等;而后者卻是如何防止和減少由國有產權改革可能帶來的產權初始配置的不公平。這是因為“計劃經濟就是‘交易權利’高度集中于計劃者的經濟,而市場經濟則是交易權利高度分散的經濟,因而由前者向后者的轉軌,不管形式上有沒有‘分配式私有化’的程序,實際上都意味著初始交易權利的分配”⑦金雁、秦暉:《經濟轉軌與社會公正》,第221頁。,所以,初始交易權利獲得的合法性與公正性就成為轉軌經濟國家走向市場經濟之路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2.國有產權改革不能違背公正原則。反思派指出,市場派在國有產權改革中尊奉以剝奪大眾交易(談判)權利來“減少交易成本”的所謂科斯定理,并聳人聽聞地說,“若強調改革的公正性,就會加大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使改革失敗。”⑧秦暉:《社會公正與中國改革的經驗教訓》,《改革》1998年第5期。反思派指出,其實科斯定理就其本意而言“只適用于已確定的交易方之間的交易過程,而不能用于交易方的確定。說白了:這個理論首先是支持‘交易’而反對‘搶劫’(憑權勢強占)的,它只能比較各種交易方式的成本,而不能比較交易與搶劫的成本?!雹崆貢?《社會公正與中國改革的經驗教訓》,《改革》1998年第5期。但是,在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國有產權的交易卻基本上是一種看守者交易,“這些看守者在完全沒有說得過去的代理授權和監(jiān)督交易機制的情況下,卻把由他看守但并非他所有的資產拿去交易了?!逼鋵崱翱词卣叩拇斫灰讬嗍且獊碜运姓呤谟琛⒔邮芎笳弑O(jiān)督的,這個過程一定要有公共多元參與,一定要有討價還價的?!雹偾貢?《變革之道》,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6-147頁。憑借政治權力一步到位地實施國有產權改革,看起來似乎節(jié)省了“交易費用”,實際上這種依靠強權實現的監(jiān)守自盜,是一種典型的“掌勺者私占大飯鍋”的搶劫式行為,早晚是要付出代價的?!斑@個交易成本與其說節(jié)省下來了,不如說可能是欠下了。到后來,‘交易費用’是不是需要你加上利息來支付,這個就比較難說了?!雹谇貢?《變革之道》,第145頁。因此,“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公正性問題,或者整個中國經濟轉軌的公正性問題,現在就變得迫切需要解決”③秦暉:《變革之道》,第163頁。了。
3.俄羅斯、東歐改革的啟示。反思派認為,同樣是經濟轉軌的俄羅斯、東歐等國家在國有產權改革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汲取。這些國家中捷克、波蘭等國的國有產權改革,民主化色彩較濃,社會公眾參與的程度較高,因此他們?yōu)楦母锔冻隽讼喈敶蟮摹敖灰壮杀尽?,但是從長遠看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因為“付出這些‘交易成本’換來了作為轉軌結果的產權初始配置的合法性”④秦暉:《變革之道》,第159頁。,它使得改革的社會認可度頗高而且極少有反復。而俄羅斯由于國有產權改革的公正性較差,存在嚴重的合法性問題,因而引起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以致后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算?!皷|歐國家的事例證明,‘吵在前頭’要比‘秋后算賬’來得合算?!雹萸貢?《變革之道》,第162頁。從這些國家改革的經驗來看,產權初始配置的合法性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起點公正。分得起點平等,賣得透明公正,委托代理情楚,公平分家然后自由交易,誰是能人那時自見分曉。二是代理公正。作為國資所有者的國民與作為資產看守者的官員間是否存在著真正的委托-代理關系,如果沒有,就難以成為合法的代理交易。三是協(xié)商公正。即使明確了委托代理,具體分家進程中的種種利害沖突還是要由利益有關各方談判協(xié)調。特別是代理公正仍有缺陷時,各方協(xié)商更成為程序公正的關鍵⑥秦暉:《“郎旋風”中看東歐》,《人文雜志》2005年第1期。??傊?,反思派認為,俄羅斯東歐的國有產權改革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以起點平等原則找到最初所有者,以規(guī)則公平原則找到最終所有者’是解決進入市場時產權初始配置問題的重要思路。”⑦秦暉:《社會公正與中國改革的經驗教訓》,《改革》1998年第5期。
(一)“反思派”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作用
1.打破話語壟斷,促成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多元化格局的出現。自市場派占居主流地位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借助于體制和歷史傳統(tǒng)的慣性作用,在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問題上壟斷了話語權:幾乎所有的輿論工具和新聞媒體都一邊倒地宣揚其理論與主張,并有意無意地回避或封殺不同的聲音。而這種沒有不同理論的相互博弈與制衡的局面,極易使理論的整體發(fā)展出現偏差,進而貽禍社會。反思派的及時出現,改變了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發(fā)展的這種走勢。其利用各種渠道和機會大膽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其聲音由弱漸強,最終通過國有企業(yè)改革激情大辯論而徹底打破了“市場派”的話語壟斷,并促成了多種理論流派并存的多元化理論格局的出現,這對于促進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的均衡和健康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
2.重視解讀國情,淡化偽“主義”,探討真“問題”。在國有企業(yè)改革問題上,市場派照搬照抄新自由主義,而制度派照搬照抄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二者唯獨不重視真正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然而客觀實踐已無數次地證明,離開了中國具體國情的任何“主義”都是無用甚至有害的教條。與市場派和制度派共同重視“主義”不同,反思派有意淡化“主義”色彩,甚至把市場派與制度派之間的有些爭論視為偽“主義”之爭,主張不理睬和超越它們。反思派感興趣和重視的是中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真正面臨的具體國情。因此,它從國情出發(fā)研究和解讀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一些問題,相對來講的確是真“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和有針對性的研究,有利于克服國有企業(yè)改革出現的偏差和失誤,減少和緩解國有企業(yè)改革負面效應的發(fā)生。
3.力主社會公正,敢于為弱勢群體仗義執(zhí)言。反思派一直比較重視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對國有企業(yè)改革中愈演愈烈的社會不公正現象給予了強烈的譴責與批判。他們不僅從一般理論上闡明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堅持社會公正的必要性,而且從轉型國家國有企業(yè)改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堅持社會公正的重要性。他們對利用強權剝奪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支持少數人瘋狂侵吞國有資產的“掌勺者私占大飯鍋”的權貴私有化改革深惡痛絕,并從道德層面與制度層面上給予了強有力的抨擊。反思派的這些言行對于制止和緩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社會不公正現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反思派”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缺陷
1.陣容龐雜,難以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和政策主張。反思派是一個隊伍十分松散的理論派別,鮮明的中派特征使其容納了極其復雜而多樣化的理論成分。這個派別中真正純粹的不偏不倚的中間派并不多,相反,如果從思想根源和理論體系上來考察,那么接近左派或者右派的卻大有人在。因此,這個派別很難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和政策主張。如果離開了它們共同關注的社會現象,特別是不約而同一致認可的理論和道德底線,那么它們之間的分歧和差別馬上就會顯現出來。這種分歧和差別在理論上就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混亂,缺少一以貫之的邏輯性,從而影響理論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在政策主張上就會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搖擺性,這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其在反思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影響力和作用力。
2.就事論事,對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研究缺乏整體性和把握本質的穿透力。由于反思派對國有企業(yè)改革研究的重點是“反思”,因而他們關注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不良現象上。對這些問題和不良現象他們痛恨有加,并對此迫不及待地展開了指向性極強的批判。但這種簡單快捷的針對性批判極易掉入就事論事的陷阱。因為這種批判往往不是將這些問題和不良現象置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整體發(fā)展走勢之中而加以把握與定位,而是有意無意地將其與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整體演進過程割裂開來,孤立地加以研究,單獨地對其進行指責和批判。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反思派對國有企業(yè)改革研究的嚴謹性與科學性,使其研究往往帶有一定的片段性、表象性、孤立性和局部性,而這種缺少連續(xù)性、內在性、聯系性和整體性的研究,必定也缺乏把握事物本質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