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出現(xiàn)了大量從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戶籍在農村,工作在城市,兼有農民身份和工人職業(yè)身份的勞動者,這一群體就被稱為農民工。[1]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我國實行城鄉(xiāng)分治的戶籍管理政策,城鄉(xiāng)居民各安其職,各居其所,城鄉(xiāng)間的各種需求與現(xiàn)實矛盾并不明顯。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農業(yè)發(fā)展迅速,糧食增產增收,隨之出現(xiàn)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這時又恰逢城市的第二、三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大刺激了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于是,就出現(xiàn)了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社會的全面快速轉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加之一些政策和制度對農民工的不利影響,貧富懸殊的社會現(xiàn)實,使得農民工無所適從,難以適應社會的變革,造成農民工獨有的矛盾心理。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02年統(tǒng)計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經(jīng)超過1.2億,其中從城鎮(zhèn)流出的人口有3240萬人,占總流動人口的27%,從鄉(xiāng)村流出的人口8760萬人,占總流動人口的73%。[2]到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3億。[3]現(xiàn)今,估計實際人數(shù)可能更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迅速崛起,交通日益發(fā)達,農民工對城鎮(zhèn)建設的貢獻越來越大,與之相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通過向農民工發(fā)放調查問卷、典型訪談,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分析了我國農民工的生存現(xiàn)狀及矛盾心理,并從自我調適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以浙江省為例,當前農民工群體年齡平均在32歲左右,[4]以男性居多,不過,農民工中女性的身影也越來越多。男性中未婚的離村進城率幾乎100%,20~55周歲間已婚的達80%。女性已婚者多留在家鄉(xiāng),養(yǎng)兒育女,照顧老人。
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進城務工農民工仍然在生活發(fā)展上存在諸多不利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農民工工作起點低
農民工中沒有固定工作者占絕大多數(shù),學歷普遍處于高中水平以下。文化低、學歷低成了制約他們向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些進城打工的農村人,多數(shù)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不愛好學習,或受家庭影響放棄學業(yè),或早早投身社會賺錢謀生養(yǎng)家糊口,或外出實現(xiàn)自己的富貴夢等等。這樣一個基本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只能活躍在以出賣體力勞動力為主的職業(yè)。工廠,礦業(yè),筑路,架橋,餐飲,房屋建筑,裝卸等均成為他們常關注的去向。有的自己進城做小生意,成為個體戶;有的得過且過,寧愿身體受累,出賣自己的體力,也不愿通過加強自身修養(yǎng)和繼續(xù)學習來改善生活現(xiàn)狀,反而常常牢騷滿腹,抱怨社會的不公平。類似于要求高技術、高技能、高科技、創(chuàng)新型行業(yè)等薪資高的行業(yè),他們望塵莫及,只能望洋興嘆。
2.農民工工作時間
農民工在打工的同時,還承受著干農活的任務,而家中的老人婦女,無力完成這一任務,因而在農忙時節(jié),如在春種秋收時,相當一部分農民工還得回家務農,制約了他們打工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展。同時,農民工經(jīng)常在戶外勞作,室外工作環(huán)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如下雨、下雪,以及北方冬天特別寒冷的時節(jié)都會使農民工工作時間縮短。
3.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兩難
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從小就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畢業(yè)后直接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沒有從事過農業(yè)生產活動。在家多受長輩們的寵愛,比起自己的祖輩嬌生慣養(yǎng)者居多,父輩祖輩們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多沒有繼承下來。對于走入社會后所面臨的艱辛生活和困難多抱怨累累,缺乏奮斗精神和競爭意識。他們在面對當下生活的困難時,常表現(xiàn)出柔弱和退縮。[5]
以山西大同建筑行業(yè)的工資水平為例:1995年左右,小工一天7~8元,技工20元左右;2005年左右,小工一天40~80元,技工80~150元左右;2011年時,小工一天60~120元之間,技工在130~260間。如果有包活兒,可以更多些,有時一天能賺到300元左右,但包活兒不是常有的。這樣,就目前,一年 (只有9個月時間可以勞動,由于冬季氣候的限制)下來,他們能拿到2萬多工資。
1.吃住條件差
從吃住上看,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吃得單一,質量不好,一般就是土豆,白菜,都是便宜的菜,很少有肉。大多數(shù)農民工是自己解決吃住問題。10~40平米大小、月租80~500元的房屋、小吃店里實惠便宜的大碗面或米線或蓋飯等2~5元的飯是他們經(jīng)常的選擇。
2.工作時間長,強度大
據(jù)統(tǒng)計八成農民工的日平均工作時間在11小時以上,尤其是工人,為了干活,為了多掙一些錢經(jīng)常加班加點,有時一天只能休息4~5個小時。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們的生活常處于一種工作、吃飯、睡覺的單調狀態(tài),與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而他們的工作場所缺乏最基本的勞動保護,安全得不到保障。
3.消費水平低
由于收入低,他們的穿著也是極為普通,他們對溫飽需求以外的東西很少購買,他們的消費基本上也只限于吃飽穿暖的溫飽水平,盡量保持不花錢或少花錢。另外,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勞動,即使有一部分錢,也沒有時間去消費,像樣的衣服也沒有機會和場合展現(xiàn),始終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尤其工廠、礦業(yè)、建筑工地、裝卸行業(yè)里的農民工,一年四季也沒有好衣裝,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薪?jīng)Q定了他們穿衣差,干活苦。[6]
4.精神生活空虛
由于長期的緊張工作,他們的業(yè)余生活大多是睡覺、打牌,而過年又遇春運高峰,很多農民工滯留當?shù)?,不能與親人團聚,內心更是凄苦難受。
農民工最擔心沒活兒干,有活兒干不怕累不怕苦。有了活兒干,又擔心拿不到工錢。他們屬于弱勢群體,是社會常被欺辱的對象,因為他們沒有權利和力量保護自己的權益。
由于農村人與城市人有著先天身份的差別,農民工難以逾越這個天然的鴻溝。農民工由于沒有城市戶口,沒有城市人的身份優(yōu)勢,在社會競爭方面明顯處于劣勢,無論是現(xiàn)實利益還是心理感受都有一種明顯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7]越是面對如此困難的事實,農民工越是注意別人對他們的評價和看法,越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當遇到一絲挫折時,他們也表現(xiàn)得相當無奈和無助,容易半途而廢,隨之產生畏難、消沉、急躁、自責、自虐、憤懣等非常情緒化的心理。
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遠離親人和朋友,遇到困難也不能和家人及時溝通。再加上他們工作時間長,收入低,幾乎沒有時間和經(jīng)濟支撐他們社交的需要和消費,每天重復著吃飯、睡覺、干活的單一乏味的生活。孤獨、寂寞由此而生。
城市人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很容易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和心理反應,有時能直接傷害到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如果這種受傷的心理被壓抑久了,很可能造成一種異質的反抗行為,輕則仇視和敵視,重則破壞公共財物,做出違反法律的行為來。通過惡意行為發(fā)泄自己的憤怒,來求得心理平衡,這本身就表現(xiàn)出一種軟弱的心理。
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來到陌生的城市,無依無靠,寄人籬下,本身就已缺乏安全感。加上戶籍制度的壁壘,多數(shù)人無法在城市定居,無法轉變自己 “鄉(xiāng)下人”的身份。朱考金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工認為戶口對找工作 “影響很大”和 “有一點影響”的占到53.1%。[8]再加上土地承包制的實行,他們又無法割斷與土地的聯(lián)系。他們身在城市,卻心在農村,始終缺乏一種歸屬感,徘徊在城市的邊緣地帶。[9]
面臨如此現(xiàn)實,農民工心理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人的內心產生矛盾,關鍵看這個人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看待和處理矛盾,是將矛盾的主體排斥看待,還是對立統(tǒng)一起來,求同存異。
作為個人,我們沒有權利改善社會大環(huán)境,要求政府給這給那,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積極學習,奮進成長起來,與其牢騷、抱怨、埋怨社會和招聘單位,還不如給自己充電,將自己壯大,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皼]時間”、“沒有相應的農民工培訓機會”、“培訓費用貴、路遠、不方便”、“城市人瞧不起,就連打出租,司機都不停車”、“受不了別人的眼神”、 “自己文化基礎底子低,聽不懂上課的內容,不理解書中的含義”等等貌似沒有辦法的現(xiàn)實阻礙了農民工成長的機會。人的行動,是受主觀意識支配和影響的,在學習和工作中,只有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促進學習、成長和進步。另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農民工是弱勢群體,要適時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選擇合適的參照群體,即與之經(jīng)濟地位相近但又不完全等同的另一群體,比如農民、下崗工人等。[10]綜合分析農民工的生存現(xiàn)狀及其矛盾心理,我們認為其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調整,社會制度的機制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由于近些年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導致大量的農民工在勞務市場找不著工作,找到工作的農民對工作也不太理想。好多農民工為了能夠找到工作,在夜校學習增強自己的工作技能,以幫助自己進入企業(yè)、工廠,不再讓自己從事與簡單體力勞動,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原來的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出現(xiàn)了許多安全事故、人員走失等情況,使許多農民工對進城務工產生了恐懼?,F(xiàn)在農民工進城務工大都三五成群,這樣在大家找到工作后,可以互相照應,誰有困難還有人幫助,這樣讓大家在異地他鄉(xiāng)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覺。不至于自己一個人感到寂寞,也好讓在家鄉(xiāng)的親人放心。
現(xiàn)在好多的農民工眼高手低,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還不愿意從事于繁重的體力勞動,使自己的收入無法養(yǎng)家糊口,時間長了導致自己的自信心下降,認為自己在社會上無法立足,自己對社會沒有用。對于他們應該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先把自己的生活問題解決,然后可以通過自己后天的刻苦學習,不斷的增強自己的求生技能和自信心,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1]澹臺思鑫.農民工生活現(xiàn)狀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05(9):443.
[2]白云.城市農民工心理狀況研究綜述 [J].農村經(jīng)濟與科技,2007(6):59.
[3]胡娟霞.近十年來國內農民工心理研究綜述 [J].社會心理科學,2010(7):57.
[4]浙江農民工群體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平均年齡32歲[EB/OL].浙江在線, (2011-12-15) [2011-12-20].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1/12/15/014572167.shtml.
[5]宋陽,閆宏微.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與價值觀變遷研究述評[J].2011,24(3):67-72.
[7]康來云.農民工心理與情緒問題調查及其調適對策 [J].求實,2007(4):85.
[8]朱考金.城市農民工心理研究[J].青年研究,2003(6):7-11.
[9]王亞麗.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J].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2008(5):78.
[10]劉亞敏.農民工群體的心理困境與疏導策略[J].農業(yè)經(jīng)濟,200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