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麗偉
(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2)
關于渤海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的思考
刁麗偉
(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2)
渤海國是7世紀末至10世紀初建立于中國東北及相鄰地區(qū)的從屬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權,其全盛時期疆域包括中國東北大部,俄羅斯濱海邊疆和朝鮮北部地區(qū),人口達300余萬,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相當發(fā)達,被譽為“海東盛國”。
由于渤海國所在地區(qū)特殊的地理地位,關于渤海國的主體民族、政權性質(zhì)、歷史歸屬等問題始終是韓、朝、日、俄等國學者研究和爭論的焦點。近年來,關于渤海文化研究也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從目前學者研究的論文和著述來看,研究范圍和內(nèi)容涉及渤海文化總論、渤海國考古、城址、墓葬與壁畫、佛教遺跡遺物、居住址與建筑遺跡、文學文字、佛教、儒學、風俗、音樂、舞蹈、服飾、教育、體育等領域。
就各國情況來看,韓國堪稱是近年來在渤海國渤海文化研究領域最為活躍的國家,出現(xiàn)了以李龍范、李成佑、宋基豪、金東宇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者,還培養(yǎng)了相當數(shù)量的渤海文化研究領域高層次研究人員,研究選題也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學科擴大到服飾、佛像、文學、音樂、美術、建筑等多學科領域。另外,韓國政府還成立了高句麗研究財團(現(xiàn)名為東北亞歷史財團)、大陸研究所、高句麗研究會等機構,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從事渤海國文化資料建設和研究,出版了大量學術成果。其中,2004—2007年,韓國政府出資開展了一項“文化遺產(chǎn)數(shù)據(jù)庫”工程,設計了一個“對共和國區(qū)域高句麗、渤海國等時期歷史文物數(shù)字化管理方案”,提出:“南北要共同研究、探索歷史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化管理?!表n國還通過媒體渠道拍攝影視劇《大祚榮》和紀錄片《滿洲大探查》、《高句麗城墻變成萬里長城》等,大肆培植渤海觀,宣揚遼河文明是韓國創(chuàng)造等。目前,大多數(shù)韓國學者傾向于渤海國是高句麗人及其遺民建立的國家或繼承高句麗的國家;渤海國是韓國歷史的一部分;渤海國是獨立國家政權等觀點。
朝鮮從1962年樸時亨發(fā)表《為了渤海史的研究》一文,提出渤海國全方位繼承高句麗的觀點后,基本確定了渤海史的研究方向,即渤海的高句麗繼承性問題,幾乎很少涉獵渤海國文化問題研究。2005年蔡泰亨撰寫的《朝鮮斷代史》中有關于渤海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但其出發(fā)點是為了闡明渤海與高句麗的繼承關系。
日本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對渤海史的研究,直到1945年,日本堪稱是渤海史研究的主角。這期間以鳥山喜一為代表,主張渤海國是所謂“滿洲史”的一個王朝,企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論證日本對該地統(tǒng)治的正當性,以便用之于實際統(tǒng)治。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關于渤海史的研究出現(xiàn)新動向,開始涉及更廣泛的領域,諸如中國、俄羅斯等國關于渤海、靺鞨、女真等東北亞諸民族的考古研究,日本和渤海國的關系研究等,近年來日本學界開始關注渤海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研究。
俄羅斯關于渤海國的研究也比較早,從1857年瓦西里耶夫《滿洲志》第一次記述東京城為渤海首都上京龍泉府以來的一個多世紀,沙俄、蘇聯(lián)、俄羅斯始終加強對遠東地區(qū)的歷史研究和考古調(diào)查,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俄羅斯對該地區(qū)的渤海遺存進行了更廣泛的考古學考察,在沿海州地區(qū)發(fā)掘出許多包括渤海時期在內(nèi)的古城遺址、村落遺址、祭祀建筑等,從中獲得很多信息,為渤海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中國渤海國文化的研究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唐宴的《渤海國志》、黃維翰的《渤海國記》、金毓黻的《渤海國志長編》三大著作的問世奠定了渤海文化研究的基礎。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中國關于渤海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堅持文獻學研究和考古學研究兩個方向。繼金毓黻之后,中國學界在渤海文獻學研究領域始終沒有太大突破,而考古學研究盡管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沒有中斷,并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這些成果似乎并沒有廣泛運用到渤海文化研究領域,并繼而掀起學界渤海文化研究的熱潮,奠定中國渤海文化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中國關于渤海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總數(shù)較多,但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
如今,渤海文化研究可謂適逢天時、地利、人和,展望我國渤海文化研究的未來,作為該領域研究的學者應該充滿信心。
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國迎來了又一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渤海文化研究再度引起我國渤海學界的關注,尤其是黑龍江省將渤海文化研究列入重點發(fā)展之列,這可謂渤海文化研究發(fā)展之“天時”。中國擁有相當豐富的渤海文化資源,其中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境內(nèi)分布著大量的渤海國時期的遺跡,并且在兩省博物館和部分市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渤海國時期的珍貴文物,這些無疑為開展渤海文化研究提供了“地利”資源。尤其是近兩年,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均建立了渤海文化研究基地,整合了所在省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開展重大項目研究,可謂渤海文化研究領域精英薈萃之“人和”。如此天時、地利與人和皆備,中國渤海文化研究當有重大發(fā)展和突破。
然而,渤海文化研究該如何走向呢?我認為應當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在個別領域有新的突破。諸如:在研究方法上,加強渤海國考古資料的解讀和運用,以彌補渤海國文獻記載之不足;在研究角度上,從民族學與文化學角度全面審視渤海文化現(xiàn)象,再現(xiàn)“海東盛國”——渤海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在研究力量培養(yǎng)上,加強渤海文化人才儲備和隊伍建設,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養(yǎng),以保證渤海文化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在研究領域上,加強渤海文化遺產(chǎn)資源保護與開發(fā),搶救日漸消失的渤海文化資源,不僅是深入開展渤海文化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今天文化建設之迫切需要。
綜上所述,渤海文化研究可謂意義重大,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相關政府部門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該領域研究不僅僅是繁榮和發(fā)展某一領域?qū)W術問題,更關乎中國領土主權安全和國家重大利益。為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防止他人假借學術研究之名,篡改歷史,混淆視聽,制造肢解中國領土的借口,必須加強渤海文化研究。
2012-01-10
刁麗偉(1965-),女,黑龍江牡丹江人,院長,教授,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渤海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