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權中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哈爾濱150010)
“黑龍江流域文明”三題
喻權中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哈爾濱150010)
一
大興安嶺的盛夏,到處醞釀著綠的涌動。
1980年7月30日,時任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考古所所長米文平先生第四次站在了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前?!案孪伞币辉~在鮮卑后裔錫伯人語中有“故鄉(xiāng)”之義。借著一抹夕陽,米文平抹去厚厚的苔蘚,被歷史忽略的一段北魏源起史從此大白于天下。嘎仙洞位于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以北9公里處的懸崖峭壁上,是一座天然洞府。嘎仙洞略呈三角形,洞深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28米,穹頂高達20多米;洞內一座大廳可容納千余人。洞口內15米處西側石壁上,有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北魏皇帝派人祭祖時刻的祝文。祝文在古洞的蒼苔下,歷經了1 500多個寒暑,字跡仍蒼然可辨。
同一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譯叢》編輯部的桌面上,世界著名歷史語言學家(芬蘭)C·J·蘭司鐵教授的譯文,也同樣在傾吐著對黑龍江流域的驚嘆:阿爾泰語的發(fā)源地可能在滿洲的興安嶺一帶。興安嶺也許已經充當了兩個語群的分界:嶺西居住過蒙古人與突厥人的祖先,嶺東曾是滿洲—通古斯人和朝鮮人的祖先的安居地。
還是同一時間,為配合蓮花水電站建設,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牡丹江文物管理站進行了一次文物復查。結果,在海林市三道鎮(zhèn),原振興村西約700米處的兩山之間牡丹江右岸二級臺地上,發(fā)現了距今6 000年的“振興一期甲類遺存”。這一發(fā)現連同之前的牡丹江“鶯歌嶺下層文化”和密山“新開流文化”考古,共同掀開了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期的文化篇章。
天亦有情,讓這三個表面看去毫無共同處的事件被同一時間點所關聯。這種關聯昭示出三方面的意義:
1.以往對這一區(qū)域文化的命定,諸如“關東文化”、“北大荒文化”,不僅時間上被“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關”字壓縮得過于短促,空間上被“大荒”涂抹得過于蒼白;更重要的是,命定所透露出的他者文化視野和優(yōu)越感,無法梳理清上述發(fā)現之間的自身文化律動。只有從世界流域文明史的視角進行“黑龍江流域文明”的科學研究與構建,才有望把握這一區(qū)域文化的自身特征。
2.這種視角,可以使一般性的區(qū)域文化描述集中到對如下文化專題的規(guī)律總結:其一,文化取向的中華化(漸趨深入的中華文化認同史);其二,文化功能的修補化(歷史上各種文化轉型期“黑龍江流域文明”呈現出的文化引進與文化融合作用);其三,文化心理的雙重化(文化吸引與故鄉(xiāng)情懷的兩難選擇);其四,文化變遷的颼忽化(興之也颼,息之也忽)等。
3.文化規(guī)律的特征把握,可以使傳統的只面對農業(yè)文明做經典理論的“相似性”研究的世界流域文明史,發(fā)展為對各種“非典型文明形態(tài)”做出以文化個性為多元化研究宗旨的當代性流域文明史。
歷史走過1980年,“黑龍江流域文明”的視角觀照便已成為遲早的必然。
二
如果可以像米歇爾·??掠谩跋嗨啤眮砀爬ü诺鋾r段、用“聯系”來概括現代時段,概括整個“黑龍江流域文明”的最恰當詞語當為“變遷”。
從民族關系學和歷史語言學視覺考察,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以漢語為主的漢藏語系文化同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文化碰撞、融合發(fā)展的“變遷”史。西辭故鄉(xiāng)的現實遷徙與心理遷徙,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建立,涂抹了不可替代的基色。
“變遷”只能源于文化的碰撞。公元前1300年,肅慎使臣首先奉上象征著權力的“楉矢石弩”,隨后,華夏話語的十萬箭叢便不可阻擋地被吸引到了阿爾泰語族的文化風帆——精英文化層中;同時,以母語形態(tài)呈現的阿爾泰語族文化,也被中原文化迅速認知?!渡胶=洝分杏嘘P黑龍江原住民肅慎族的四則記載,保留了其母語狀態(tài)下本民族原始記憶中的口傳文學原貌。其中,依本民族語記為“雄?!钡摹傲鴺洹?,以祭柳儀式的“伐”與“帝”(禘);以母語“不咸”(“布爾干”、“神圣”之意)稱之的長白山,以及“蜚蛭”狀靈魂和巨蟒狀司陰獸等記載,一直為“肅慎”系民族以口傳或書面的方式保有至今,既豐富了中華民族上古文學史,也顯示了黑龍江流域民族文學的源遠流長。時至西漢,楊雄的《方言》已經建立了中國區(qū)域語言學,其中“燕至朝鮮”區(qū)域的建立,正是黑龍江流域的土著民努力于文化的碰撞與變遷之結果。
文化吸引與故鄉(xiāng)情懷,兩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把這塊土地上的鮮卑、女真、契丹、滿洲諸族遷徙史演繹得回腸蕩氣、刻骨銘心!
首先有拓跋西辭故鄉(xiāng)的三大遷徙:由大興安嶺到呼倫貝爾草原;從呼倫貝爾草原到代北匈奴故地;從龍城到洛陽。
同現實空間的三大遷徙相匹配,在隨后不長的時間里,拓跋鮮卑的精英們,用心智和生命完成了精神層面西辭故鄉(xiāng)的三大遷徙:1.托苗裔于軒轅,公元306年,衛(wèi)操樹碑于大邗城,碑文中已稱拓跋鮮卑是“軒轅之苗裔”,這是稱拓跋鮮卑出于黃帝的最早記載,80年后,拓跋硅正式“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2.托命運于天跡,《魏書·序紀》中有段非常神秘的記載,一個非常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詰汾率幾萬人的部眾在原野山澤間圍獵,突然,漫天的彩云間一輛裝飾華麗的馬車從天而降,帷幔彩帶隨風舞動,車上坐著一位天女,兩位情人渡過一個良宵,第二年此時此刻,天女再與詰汾見面時,給他帶來一個兒子,預言說,他會成為帝王,而且子子孫孫永為帝王,他們的這個兒子日后果然成為部落聯盟首領,開拓了大片的領土,他就是被北魏朝廷尊稱為始祖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3.托永恒于佛陀,明元帝拓跋嗣的時期提倡佛教,“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書》卷四《釋老志》)。而來自河北的和尚法果也明確地宣稱,皇帝就是“當今如來”,和尚也應該對他致敬。
此后,“黑龍江流域文明”的四次入主中原,文化模式演進莫不是以“變遷”為首位。
三
走進幾千年“變遷史”,最令人嘆謂卻也最為常識所忽略的便是心靈的品讀與剖析。歷史的細節(jié)因為“心靈的品讀與剖析”而煥發(fā)新意。
以金熙宗之變?yōu)閭€案。金熙宗即位后實行政治改革:采用漢官制;廢除偽齊國;統一法制;創(chuàng)造“女真小字”。熙宗晚年,宮廷矛盾激化,貴族大臣相互殘殺,無力控制朝政的熙宗,心情惡劣,酗酒殺人,群臣震恐。1150年1月15日,熙宗被完顏亮(海陵王)殺死,時年32歲。其遽變原因被《金史》歸結為:“濟安薨后,數年繼嗣不立,后頗掣制熙宗。熙宗內不能平。”只是,“熙宗內不能平”的心理內因與其政治抱負的關系一直沒能得到深層次的剖析。
熙宗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廢除勃極烈制度。勃極烈制度廢除前,女真的傳統是同代相傳,比如,景祖烏古乃將權力傳給世祖劾里缽,然后是劾里缽的四弟肅宗頗剌淑和五弟穆宗盈歌(長子劾者和三子劾孫因為柔善而被景祖跳過),這一輪過后才是最有勢力家族的下一代:世祖劾里缽之子康宗烏雅束、太祖阿骨打、太宗吳乞買和遼王斜也。斜也一死,太宗把皇儲諳班勃極烈的位置空閑了兩年,在大家的催促下才選了一個太祖阿骨打家族的嫡長孫作皇儲。勃極烈的鮮明特征就是宗室權大,皇權無力,極易導致權力之爭。熙宗繼位,漢化的結果就是廢除了諳班勃極烈這種舊的皇儲制度,規(guī)定皇帝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這引起了本來能在太宗朝成為太子的太宗長子完顏宗磐的不滿。熙宗因此對太宗子孫比較忍讓。但后來宗磐還是發(fā)動了叛亂,旋被平息。
然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是常人所無法估量的。《金史》卷六三《熙宗悼平皇后傳》中說:“熙宗在位,宗翰、宗干、宗弼相繼秉政,帝臨朝端默?!庇谑牵南M谔映闪私鹞踝谏娴闹饕獎恿?。
皇統二年(1142),金熙宗迎來了其一生最輝煌的一瞬:二月宋使求和,同時,“皇子濟安生”?!督鹗贰酚浗鹞踝谠谄浜蟛坏揭辉碌臅r間,連用了“喜甚”、“命名”、“大赦天下”以及兩次“告天地祖宗”,直至“冊為皇太子”。冊立之快,世所罕見。煙花四月,懷抱太子的金熙宗,對外迎來了“以臣宋告中外”的治國大捷;對內則檢閱了以“五云樓、重明等殿成”為標志的上京建城告罄。只是這輝煌短暫的像夢,“十二月,濟安病劇,上與皇后幸佛寺焚香,流涕哀禱,曲赦五百里內罪囚,是夜,薨”。對于金熙宗,不啻是對其政治抱負與改革的致命一擊。再立太子成了他的當務之急。于是,才引出了歷史上語之不詳的“魏王道濟”之記。
《金史》卷八○《熙宗二子》的記載頗耐人尋味:“魏王道濟”是熙宗諸子卻并非皇子;沒了皇太子的金熙宗,幾個月后便急命道濟為“中京留守”?!爸芯辈皇呛A晖鯐r期的北京,而是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原為遼中京,金初攻占后(1122年),一段時間仍沿用“中京大定府”舊稱,完顏亮就曾緊接道濟之后的皇統四年(1144),“加龍虎衛(wèi)上將軍,為中京留守,遷光祿大夫”,道濟的“命為中京留守”,透露出金熙宗這一庶子“初居外”的所在;“以直學士阿懶為都提點,張玄素為同提點,左右輔導之”,表明道濟已屆十齡童需配老師輔導的“幼學”年齡,而倒退十年的天會十年(1132),恰是完顏亶在完顏宗干、完顏宗翰、完顏希尹等諸宗親勛貴的支持下,受任為諳版勃極烈,確定為皇位繼承人的時刻,此后至天會十三年正月,虛歲十七但立志成為治世明君的熙宗登基期間,當即是完顏亶有了庶子道濟的日子;可見,如果不是“帝位失嗣”的天大憂慮,道濟斷不會被“養(yǎng)之宮中”,更不會“俄封魏王封其母為賢妃”;結果卻是大出于人們意料的“未幾,熙宗怒殺之”,反證“濟安薨后,數年繼嗣不立,后頗掣制熙宗”,“悼后干政,而繼嗣未立,帝無聊不平”確有所據,悼平皇后掣制與干政才是道濟被殺的主因。
無子可立還從何談廢勃極烈制?從此,原來的那個致力于“盛世明君”的金熙宗不見了,熙宗開始嗜酒如命,不理朝政,濫殺無辜。
金熙宗的內心糾結遠勝于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澄明的“黑龍江流域文明”的代代文化精英們,一批批地在文化隔絕與文化整合都是走向消亡的兩難抉擇中鳳凰涅槃著。
因為1980年,因為開放的“變遷”依然活力蓬勃于我們的生活。因為向著死地而后生文化心態(tài)的魅力,黑龍江流域文明,再次從我的瞳孔流過。
2012-02-07
喻權中(1954-),男,重慶人,副所長,研究員,從事文學批評與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