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詹亞卿
(第二軍醫(y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放射介入二科,上海200438)
雙介入是目前治療肝癌伴脾功能亢進的有效方法。但該療法存在不少并發(fā)癥,其中便秘是并發(fā)癥之一。便秘可導致患者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煩躁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住院時間。為了降低便秘的發(fā)生率,筆者于2011年2~8月對我科行雙介入治療后發(fā)生便秘的58例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58例,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齡32~62歲,平均46歲,介入前大便均正常,無腸道疾?。槐忝匕l(fā)生在介入后2~3d,多伴有腹脹,偶有腹痛。經護士對患者心理、飲食、藥物等精心護理后,13例患者能在2~3d內恢復正常排便,35例患者能在4~6d內恢復正常排便,10例患者在7d內恢復正常排便。
2.1 精神因素 肝癌患者因病情反復,醫(yī)療費用高,擔心預后,患者對介入治療的期望值很高,一旦出現(xiàn)并發(fā)癥,容易產生焦慮、憂郁和恐懼等心理。而心理障礙尤其是焦慮,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緊張度,從而引起排便時肛門直腸矛盾運動,導致便秘。
2.2 生理因素 健康人排便時多采用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內壓排出大便。而介入患者,由于病情需要,有時須在床上利用便盆,因為羞于床上排便,而盡量抑制排便,經常抑制排便反射,導致直腸對糞便的壓力敏感性降低,直腸感覺閾值升高,排便收縮反應減弱以致生理性便秘。
2.3 飲食因素 雙介入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食欲下降、飲食量減少,為了增加營養(yǎng),給一些精細食物,以低纖維飲食為主,但這些食物對結腸運動的刺激小,不利于腸道排泄,糞便在腸道內移動緩慢,患者就會形成便秘[1]。另外,高濃度化療藥物及碘油引起胃腸道反應,患者嚴重嘔吐后會導致體液丟失,人體攝入水分不足,糞便含水量減少,從而引起便秘。
2.4 運動因素 雙介入患者治療后引起肝脾區(qū)疼痛,使患者恐懼下床,臥床時間延長,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腸內容物缺乏機械性刺激而產生便秘。
2.5 藥物因素 (1)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引起的神經毒性作用于胃腸道平滑肌,使之蠕動減慢,進而導致腸麻痹,形成便秘;(2)止吐藥物:5-HT3受體拮抗劑是介入后常用的輔助止吐藥,這類止吐藥可起到抑制嘔吐作用,但同時抑制小腸及結腸的蠕動,導致便秘;(3)止痛藥物:介入患者常會使用嗎啡類止痛藥,此類止痛藥中樞抑制作用使大腦對正常排便反射引起的感覺刺激反映遲鈍而導致便秘。
3.1 心理護理 心理因素是影響便秘的主要因素,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積極疏導,平時要多關心患者,多與其交流,注意傾聽其感受和想法,針對性地給予解答問題和安慰,緩解其心理壓力。同時,告知便秘對身體及疾病的不良影響及用力排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提高對便秘的認識,使患者建立規(guī)律的生活,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3.2 飲食指導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飲食與排便、疾病之間的關系,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飲食。術后6h喝100~200ml溫開水,以后保證每天清晨空腹飲溫鹽水或溫開水1杯,飲水量在2 000~3 000ml/d以上,刺激胃腸蠕動并使大便軟化,促進排便。囑患者多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A、C、E的新鮮蔬菜、水果及高纖維素食物,可提高糞便的含水量,促進腸內有益細胞的增殖,增加糞便的體積,加快腸道傳輸,使排便次數增加。維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纖維攝取量,每天20g。同時,增加食物種類,進食適量脂肪食物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腸道平滑肌而使腸蠕動加快。還可食用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等,能有效預防便秘的發(fā)生,減輕患者排便的痛苦。忌食濃茶、咖啡、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
3.3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指導患者術前練習臥床排便,盡快建立床上排便的習慣。指導患者盡可能在每日早餐后15min排便,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結腸反射[2]。此時訓練排便易建立條件反射,即使無便意,也應堅持每日去蹲廁10~20min。排便時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在廁所里看書報、抽煙或思考問題。術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動。囑患者若有便意時不要克制,要立即去排便。排便時叮囑患者放松情緒,張口哈氣以減輕腹壓,切勿屏氣和用力排便,防止門脈高壓患者誘發(fā)上消化道出血。
3.4 提供隱蔽性環(huán)境 由于環(huán)境及排便習慣方式的改變,多數患者不習慣臥床排便或有人在旁,應為患者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具有私秘性的排便環(huán)境??刹捎孟铝蟹椒ǎ海?)拉上屏風;(2)要求訪客和工作人員暫時離開;(3)打開窗戶(或換氣扇)和收音機(或電視機);(4)利用芳香劑除臭。同時,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干燥。
3.5 活動與腹部按摩 運動能加快胃腸蠕動,促進糞便排出[3]。術后10d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床上休息時勤翻身,增加腸蠕動;下床后進行適當的有氧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改善患者的情緒,使腸內容物對胃腸刺激增加,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促進食欲。必要時進行提肛鍛煉,方法:凝神、用力、收縮肛門向上提起,持續(xù)2~3s后放松,每次5~10min,堅持早晚各1次[4]。對術后反應較大不能行動的患者,指導其進行腹部按摩,方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全身放松、用單手或雙手食 、中、無名指以臍部為中心,由升結腸向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做環(huán)行按摩,按摩時由輕到重,穩(wěn)而持續(xù),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0min,起到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的作用。
3.6 藥物治療 患者出現(xiàn)便秘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消除便秘。術后36h無大便者,可使用通便藥物治療,給予乳果糖口服液10ml,2次/d,口服,通暢后立即停用。乳果糖能糾正腸道菌群失調,還具有滲透活性,使水、電解質保留在腸道而產生高滲效果,促進排便。對于排便無力或用力受限者,有便意時可以外用開塞露通便,每次1~2瓶,患者取側臥位,把藥液擠入直腸后囑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腹肌,使藥液在直腸中保留5~10min,起到軟化糞便刺激腸蠕動的作用。對術后72h內未解大便者可服用緩瀉劑,如果導、麻仁丸等,緩瀉劑應遵循最小劑量、最短療程、最合理劑型的原則[5],服用時密切觀察患者的排便情況,防止引起腹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于4d以上未解大便者,可按醫(yī)囑給予灌腸,可選用“1、2、3”灌腸溶液,行小劑量低位灌腸,可起到良好的潤滑作用,促進順利排便。還可以用溫生理鹽水500~1 000ml灌腸,生理鹽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對腸道刺激性小,能使腸腔內水分增加,促進腸蠕動,加快排便。
雙介入對消化系統(tǒng)影響較大,術后多數患者出現(xiàn)腹脹等便秘癥狀,增加了患者的主觀不適感受,本組患者全部出現(xiàn)便秘癥狀,重癥患者便秘時間達到1周以上。注重患者排便不但有利于早日康復,同時對于雙介入治療在臨床的全面有續(xù)開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腹腔臟器的血管栓塞常常引起劇烈的疼痛癥狀,雙介入治療后患者疼痛更加明顯,臨床對癥治療所用的止痛藥物本身或代謝物(甲基哌替啶)等對腸道蠕動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疼痛會引起植物副交感神經的非正常生理性興奮,亦起到了抑制腸道蠕動功能的作用。另外,隨著年齡不斷增加,腸道蠕動功能對于上述一些因素反應更為明顯。
護理人員在做好疾病護理的同時,還應細心觀察、耐心詢問,因人而異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食欲及大便情況,早期預防便秘的發(fā)生;當患者出現(xiàn)便秘時,應根據不同病因,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減少便秘給患者身心帶來的痛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錢軍,劉沈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腫瘤患者合并慢性便秘淺識[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21(8):39-40.
[2] 計惠民,徐歸燕.對便秘患者的護理援助[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3):101.
[3] Meshkinpour H,Selod S,Movahedi H,et al.Effectsofregularexercise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J].Digestive diseases&Sciences,1998,43(11):2379-2383.
[4] 顧同進.常見疾病的防治與家庭康復[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3:6.
[5] 陽世偉,殷呂,李 健.飲食教育預防骨科術后患者便秘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2.